請大家幫忙,分享自已使用感覺有效果的NP豆豆

NP爆表, NO2 NO3分別是多少呢?

珊瑚狀況都沒問題, 有沒有可能是試劑有問題?!

從你操作中, 將濾材全部拿掉, 這是個很危險的動作, 這有可能會移除大部分的好氧硝化菌, 造成NO2爆增! (我就做過這蠢事....)
我建議你針對NP過高要做調整時, 最好先弄清楚你系統目前的狀況(弄清楚前不要久久才測一次), 豆豆機沒用是處理量小於產生量? 或是真的沒處理NP, 這都會影響你該如何接下來處理自己的魚缸.

以下是我魚缸的狀況供你參考:
大約今年三月初設缸, 簡易抽側濾缸, 有蛋白, 側濾最後一格有接個圓桶
6/2 測到 NO3爆紅


我移除了前置桶跟圓桶的濾材(伊罕石英球跟珊瑚砂), 很快 NO2 就不是0了!
6/5


6/10 NP爆衝, 魚缸的藻類肆虐


為了處理NO2, 我換了更大的圓桶並放滿濾材(須重新培菌)
6/16
這是 NO2 先壓制下來, NO3還偏高的時候
Tetra NO2: <0.3 mg/L
Tetra NO3: 25~50 mg/L


6/21
壓力測試增加餵食, NO2 又飆升, 代表硝化系統還不健全
Tetra NO2: 0.3 mg/L
Tetra NO3: 12.5 mg/L
Salifert NO3: 2.5 mg/L


原本希望靠蛋白跟活石處理NP問題看來是無望, 所以新增了 NP豆豆機
放在側濾第一格, 第二格是蛋白機. (機器是 JNS最小那台, 豆豆是用英國海洋生物珠Marine Bio Pearls)


6/24
減少餵食, 增加了NP豆後的水質數據
Tetra NO2: <0.3 mg/L
Tetra NO3: 0~12.5 mg/L
Salifert NO3: 2.5 mg/L


7/4
Tetra NO2: <0.3 mg/L
Tetra NO3: 趨近 0 mg/L
Salifert NO3: 2.5~5 mg/L


8/4 水質數據
Tetra NO2 < 0.3mg/L
Tetra NO3 0~12.5 mg/L
Salifert NO3 2.5mg/L
Tetra KH=7


8/5魚缸狀態


從我魚缸的觀察, 最後我用更多的濾材, 但NO3卻得到了控制, 大部分要歸功給 NP豆豆機.

--------------------------------------------------------------------------------------------------
大大這篇超精闢阿...謝謝大大分享
 
感謝齊大提供的這篇參考, 我將看到的資訊稍微條列一下:

使用生化球去NP要注意的事項:
*配合使用去蛋白機: 生化球過濾的出水口要直接對著去蛋白機, 如此可以避免魚缸基底變成咖啡或是淡紅色.(不是很了解為何會發生這現象...)
*避免長期使用發生菌種單一化現象, 要定時添加菌種, 作者定期添加 Microbacter 7(MB7) 及 Prodibio(法國神水?).
=> 我使用期間還不夠長, 還未遇到這情形, 不過看來還是得來想想是不是該添加些菌種了....
*使用後會讓水色通透, 要留意突然變強的光是否會造成珊瑚不適應, 適時調整光照強度.
* KH維持在8是最佳的工作範圍, KH若太高可能會使珊瑚末梢看起來像燒焦樣(不是很清楚這現象是長甚麼樣子...)
* GFO(PO4吸附) 不一定要繼續使用, 若要使用也不會與生化球相衝突.
* 要餵食避免珊瑚挨餓, 少量多餐較一次吃到飽好.
* 要保持生化球反應器內的水流適當的流量, 發生阻塞會產生毒性.

整理的很棒....

我看到他還會幾近倒缸在豆豆機上面濾水蓋卡髒污:em01::em01::em01:....對常出差的人來說,就對豆豆機失去興趣了...
又豆豆機對台灣某些地區常停電來說, 豆豆機都增加了太多倒缸風險了.....還是濕式碳源法比較好用
 
整理的很棒....

我看到他還會幾近倒缸在豆豆機上面濾水蓋卡髒污:em01::em01::em01:....對常出差的人來說,就對豆豆機失去興趣了...
又豆豆機對台灣某些地區常停電來說, 豆豆機都增加了太多倒缸風險了.....還是濕式碳源法比較好用

養海水要研究的東西還真是蠻多的, 感謝齊大常丟些資料讓搜索資訊比較能聚焦.
不過要把這個概念拼圖拼完, 可能也不是一時三刻能完成, 光是看了這篇延伸去爬資料, 額外又爬到了站上"菌種單一化" 跟 "添加菌種大會戰" 的相關討論文章, 有種看了一篇文章,似乎又得加看n篇參考資料的無止境感...

濕式碳源法是不是就得出動滴定機了, 這或許是我下一階段的升級目標...
目前我的豆豆機跟蛋白機有接上UPS不斷電系統, 依據廠商提供的規格估算, 若是停電的話, 應該可以撐個5~6小時...
 
濕式碳源法是酒精這類的嗎?應該還不用到滴定才對。

我最近有個還很模糊的想法,我想像碳源法或化除桶,或是藻屏這類,屬於外加式處理NO3的手段,只要缸中的培菌空間足夠,也許都應該隨著系統的成長,慢慢降低操作量。

因為我想像中整個缸的污染,理論上最好全部交給缸中的生物處理,包括附著在濾材上的菌。菌的總數量取決於有多少營養(污染源),當生物成長造成污染量上升,菌數也就跟著上升,反之亦然,這是因為污染源和菌的處理能力會形成一個動態平衡,當系統達平衡時,一些變動造成的污染源上升或下降,可以讓菌的數量自行調整來適應,也就是我想像中的緩衝能力。

因為系統的生物成長,污染量愈來愈多,需要的菌也愈來愈多,那表示緩衝能力愈來愈好。

但像碳源法這類的方式,是產生異營菌來處理污染,它們的速度太快,如果加的量沒控制好,很可能把原本缸中的硝化菌所需食物搶走,原來的系統就沒辦法強化、甚至可能弱化。所以要如何觀察碳源的加入量,就變成一個重點。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以前說厚砂系統養水時間比較久,因為它沒有什麼其他手段,就是緩慢的增加生物來拉高菌數(也就是養水),再增加,再養水,反覆這個過程,整個飼養過程都是在養水。不過也因為它的培菌空間大,所以當菌的總數拉高時,緩衝能力也好,所以對外加式的手段需求沒那麼高。
 
濕式碳源法是酒精這類的嗎?應該還不用到滴定才對。

我最近有個還很模糊的想法,我想像碳源法或化除桶,或是藻屏這類,屬於外加式處理NO3的手段,只要缸中的培菌空間足夠,也許都應該隨著系統的成長,慢慢降低操作量。

因為我想像中整個缸的污染,理論上最好全部交給缸中的生物處理,包括附著在濾材上的菌。菌的總數量取決於有多少營養(污染源),當生物成長造成污染量上升,菌數也就跟著上升,反之亦然,這是因為污染源和菌的處理能力會形成一個動態平衡,當系統達平衡時,一些變動造成的污染源上升或下降,可以讓菌的數量自行調整來適應,也就是我想像中的緩衝能力。

因為系統的生物成長,污染量愈來愈多,需要的菌也愈來愈多,那表示緩衝能力愈來愈好。

但像碳源法這類的方式,是產生異營菌來處理污染,它們的速度太快,如果加的量沒控制好,很可能把原本缸中的硝化菌所需食物搶走,原來的系統就沒辦法強化、甚至可能弱化。所以要如何觀察碳源的加入量,就變成一個重點。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以前說厚砂系統養水時間比較久,因為它沒有什麼其他手段,就是緩慢的增加生物來拉高菌數(也就是養水),再增加,再養水,反覆這個過程,整個飼養過程都是在養水。不過也因為它的培菌空間大,所以當菌的總數拉高時,緩衝能力也好,所以對外加式的手段需求沒那麼高。

濕式碳源法滴定不是MUST
Balling method 才是滴定催生者


你所描述的大多ok, 但不要忘記我們的魚缸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要全部靠如大海般自然菌種分解來維護缸內珊瑚及魚隻所須, 那也許ㄧ個4呎缸養個ㄧ隻小魚,一顆小珊瑚吧..... 不然也許要一個十(?)倍大的底缸或過濾系統來撐起主缸內的bioload....可以用換水來趨向自然, 但”換水”有數學模式上不可達到得底線.....

IMHO….養在一般台灣家中的硬骨缸, 像樣的硬骨缸, 基本上就是ungodly, 必須有逆天的設備來達到我們所追求得飼養密度....

什麼是逆天的設備?
“Reactor” 反應器 。蛋反丶碳反丶鈣反丶磷反丶沸石桶丶豆反等靠電力驅動馬達, 在極小密閉空間內達極大效能者皆是.....
 
你所描述的大多ok, 但不要忘記我們的魚缸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要全部靠如大海般自然菌種分解來維護缸內珊瑚及魚隻所須, 那也許ㄧ個4呎缸養個ㄧ隻小魚,一顆小珊瑚吧..... 不然也許要一個十(?)倍大的底缸或過濾系統來撐起主缸內的bioload....可以用換水來趨向自然, 但”換水”有數學模式上不可達到得底線.....

IMHO….養在一般台灣家中的硬骨缸, 像樣的硬骨缸, 基本上就是ungodly, 必須有逆天的設備來達到我們所追求得飼養密度....

什麼是逆天的設備?
“Reactor” 反應器 。蛋反丶碳反丶鈣反丶磷反丶沸石桶丶豆反等靠電力驅動馬達, 在極小密閉空間內達極大效能者皆是.....

所以我說的是慢慢的「減少」操作量,不是不用啊。減少操作量是為了給菌成長空間,試著在系統中製造比較大的緩衝空間,去應對一些計畫之外的突發狀況,不是模擬大自然系統。那是個很浪漫的想法,不過我大概做不到。

減少的意思,可以是操作量不變,但污染量上升(成長或新進),也可以是污染量不變,降低操作量,總之也是需要觀察配合操作,不要把系統loading百分之百的壓在各種反應器上。
 
BWA的豆豆我有用過3~4個月一樣無感, 我的豆豆機出水口也有對著蛋白,期間大概消耗500g的豆豆,我的水量大約350L,最後將它撤掉了
 
濕式碳源法滴定不是MUST
Balling method 才是滴定催生者


你所描述的大多ok, 但不要忘記我們的魚缸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要全部靠如大海般自然菌種分解來維護缸內珊瑚及魚隻所須, 那也許ㄧ個4呎缸養個ㄧ隻小魚,一顆小珊瑚吧..... 不然也許要一個十(?)倍大的底缸或過濾系統來撐起主缸內的bioload....可以用換水來趨向自然, 但”換水”有數學模式上不可達到得底線.....

IMHO….養在一般台灣家中的硬骨缸, 像樣的硬骨缸, 基本上就是ungodly, 必須有逆天的設備來達到我們所追求得飼養密度....

什麼是逆天的設備?
“Reactor” 反應器 。蛋反丶碳反丶鈣反丶磷反丶沸石桶丶豆反等靠電力驅動馬達, 在極小密閉空間內達極大效能者皆是.....

使用酒精之類的溼式碳源, 添加頻率1~3天要加一次, 若是要考慮兩三個月來管理一次魚缸的話, 滴定似乎就不可不免了, 還是我又有甚麼誤會?!

齊大又丟了個"Balling method ", 稍微爬了一下, 但還沒看齊完整資訊, 不過對我想加氯化鈣氯化鎂之類來補充元素的計畫得要暫緩一下了....
但不會影響接下來要先記錄缸中鈣,鎂,KH 曲線的資訊.
 
所以我說的是慢慢的「減少」操作量,不是不用啊。減少操作量是為了給菌成長空間,試著在系統中製造比較大的緩衝空間,去應對一些計畫之外的突發狀況,不是模擬大自然系統。那是個很浪漫的想法,不過我大概做不到。

減少的意思,可以是操作量不變,但污染量上升(成長或新進),也可以是污染量不變,降低操作量,總之也是需要觀察配合操作,不要把系統loading百分之百的壓在各種反應器上。


要讓缸中有厭氧菌處理 NO3, 對小缸派或是高密度飼養的人可能比較不適合, 基本上不能戒(不買會死)不能忍(不餵會死)的人, 可能都不適合這種操作....

我對於NP豆操作也還在摸索, 因為我不希望整缸只能依賴這東西控制NP, 目前處境是第一次下去的豆量(較廠商建議量少)到現在也三個月了, 但是好像沒有減少多少的感覺, 現在不知道到底該不該再補豆, 或是要等到豆豆快沒了再加.....
 
使用酒精之類的溼式碳源, 添加頻率1~3天要加一次, 若是要考慮兩三個月來管理一次魚缸的話, 滴定似乎就不可不免了, 還是我又有甚麼誤會?!


有點不懂,兩三個月管理一次,是指這兩三個月之間只餵魚,其他都不做嗎?如果是的話那可能真的要滴定了。

不過就算滴定,加入碳源之後不是也要把因碳源產生的異營菌移除,所以要換白棉之類的嗎?這我沒使用經驗,不知道有沒有記錯。如果是的話,定期趁餵魚或換白棉前時加入碳源,應該會比滴定好。

齊大又丟了個"Balling method ", 稍微爬了一下, 但還沒看齊完整資訊, 不過對我想加氯化鈣氯化鎂之類來補充元素的計畫得要暫緩一下了....
但不會影響接下來要先記錄缸中鈣,鎂,KH 曲線的資訊.

我覺得不用暫緩,加小蘇打和鈣鎂來維持平衡這件事,也是需要練習的,在讀完balling method前就開始加也沒關係,有定期換水的話應該可以減少狀況發生。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