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系統設置淺談(新增汙泥微生物顯微鏡攝影影片)

想到先前看過一篇文,有人用簡易抽收集的污泥拿來測試,結果發現有很強的硝化能力。這篇好文等於是解釋了原因。
看來該思考在底缸弄個污泥集中區了

那麼說來,我每星期花十分鐘清簡易抽的汙泥是錯誤的。
我還是太勤勞了,應該像小馬一樣,久久清一次才對。

我採用小馬大的簡易抽, 只是缸內的流量沒法把淤泥全部帶到集中區, 後來看了赤子大這篇, 乾脆就不清理了,
目前缸底跟側濾區都形成了微生物+濾食生物區了...

感覺整缸的排汙能力比之前強, 缸子狀態也比較穩定,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亂長的管蟲, 不知那天會傷到蛋白跟沉馬的馬達...

我曾經想過若是下一缸有底濾缸, 還是想弄個微生物區, 要避免較硬的生物傷害馬達的話, 在馬達區養隻火焰神仙或許是個解法...
(目前我缸裡的火焰神仙把主缸區守得非常好, 只要嘴巴咬得到的地方, 管蟲都擴張不過來...)

2016_1213
第一次把底板翻開, 斜板區有淤泥沉澱


2017_0228
增加了底板孔徑, 但第二次翻開還是有淤泥沉澱在斜板區


之後索性就不理它了, 淤泥也完全不吸出了, 為了方便觀察, 連底部遮醜的卡點西德紙也拆了!


由於底部太暗, 照片很難拍, 用錄影的方式呈現缸底狀況

這張圖可以看到側濾的部分
水流由底部拉到側濾第一格放有NP豆機, 第二格是水旋風蛋白, 第三格有沉馬打回主缸以及圓桶2217推冷水機再回主缸.
 
我採用小馬大的簡易抽, 只是缸內的流量沒法把淤泥全部帶到集中區, 後來看了赤子大這篇, 乾脆就不清理了,
目前缸底跟側濾區都形成了微生物+濾食生物區了...

感覺整缸的排汙能力比之前強, 缸子狀態也比較穩定,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亂長的管蟲, 不知那天會傷到蛋白跟沉馬的馬達...

我曾經想過若是下一缸有底濾缸, 還是想弄個微生物區, 要避免較硬的生物傷害馬達的話, 在馬達區養隻火焰神仙或許是個解法...
(目前我缸裡的火焰神仙把主缸區守得非常好, 只要嘴巴咬得到的地方, 管蟲都擴張不過來...)

我有一陣子對廢水處理的技術有點興趣,翻了一些基本原理的介紹,覺得底缸污泥這個東西,跟廢水處理的活性污泥法很類似。

活性污泥法簡單說是一種模仿自然界利用微生物淨化水質的方式,但更加有效率。我們魚缸中當然不可能做出一個活性污泥處理區,但累積在某處的污泥,時間長了以後,也可以有類似的效果。雖然淨水效率不可能像工業界那麼高,但我們也不需要像工業界那麼高的處理效率。我想以COD的去除率來說,大概30%~50%,對一般的玩家已經十分的夠用了。而活性污泥同時又可以產生微生物,提供食物鍊最底層的生物,算是一舉數得。

不過以活性污泥法當參考的話,底缸的污泥還是有定期清理的必要。因為這方法的原理是微生物吸收COD當成自身成長的能量,排出CO2和水,來進化水質。但微生物死亡後的屍體,也會變成污泥的一部分。原本被吸收掉的COD,包括氮磷等就累積在這裡。如果一個不小心,還是有回到水中的可能。所以業界的處理法是把大部分的污泥回流到處理區,定期排掉小部分的污泥,當成COD的出口。比照在魚缸中的設計,大概就是要定期吸掉少部分污泥,或找一些其他方式定期移除少量污泥,我想這樣才是比較適合的方式。

談到廢水處理的應用,cmfish上其實有比較多的發想,比如鐵碳微電解法、AO法等等。8.4上我只看過以前的廢鐵大有很完整的AO法設計。小馬大做過一個水質活化桶,也是類似的原理,其他就沒有了。說起來人多還是有好處的,人多想法就多。雖然目前都還不成熟,但如果多一些人做不同的想法,說不定以後就有一個像蛋白一樣,可以劃分時代的新器材出現。
 
我有一陣子對廢水處理的技術有點興趣,翻了一些基本原理的介紹,覺得底缸污泥這個東西,跟廢水處理的活性污泥法很類似。

活性污泥法簡單說是一種模仿自然界利用微生物淨化水質的方式,但更加有效率。我們魚缸中當然不可能做出一個活性污泥處理區,但累積在某處的污泥,時間長了以後,也可以有類似的效果。雖然淨水效率不可能像工業界那麼高,但我們也不需要像工業界那麼高的處理效率。我想以COD的去除率來說,大概30%~50%,對一般的玩家已經十分的夠用了。而活性污泥同時又可以產生微生物,提供食物鍊最底層的生物,算是一舉數得。

不過以活性污泥法當參考的話,底缸的污泥還是有定期清理的必要。因為這方法的原理是微生物吸收COD當成自身成長的能量,排出CO2和水,來進化水質。但微生物死亡後的屍體,也會變成污泥的一部分。原本被吸收掉的COD,包括氮磷等就累積在這裡。如果一個不小心,還是有回到水中的可能。所以業界的處理法是把大部分的污泥回流到處理區,定期排掉小部分的污泥,當成COD的出口。比照在魚缸中的設計,大概就是要定期吸掉少部分污泥,或找一些其他方式定期移除少量污泥,我想這樣才是比較適合的方式。

談到廢水處理的應用,cmfish上其實有比較多的發想,比如鐵碳微電解法、AO法等等。8.4上我只看過以前的廢鐵大有很完整的AO法設計。小馬大做過一個水質活化桶,也是類似的原理,其他就沒有了。說起來人多還是有好處的,人多想法就多。雖然目前都還不成熟,但如果多一些人做不同的想法,說不定以後就有一個像蛋白一樣,可以劃分時代的新器材出現。


網路上看了不少汙水處理的文章, 定期排放淤泥似乎是必備的...
若是以我目前這種硬體架構下, 比較能做的就是配更大且可調整流速的馬達, 當需要排汙時, 開啟更大流量,
將部分淤泥帶到側濾, 再由蛋白機帶出魚缸.

AO設計有缺氧區(Anaerobically), 我覺得我缸裡的系統應該沒有這區域(即使有應該也小到不行)...
目前很想知道我缸裡系統處理汙染能力, 淤泥佔了多大比例, 只是生性膽小, 不敢移除其它 function,
不過逐漸加大汙染量這件事正在做, 應該可以看看整體處理量變化, 搞不好也能觀察到超過淤泥處理負荷時會產生的現象...

要設計出適合家庭海水缸用的廢水處理系統, 我覺得應該是可以辦得到, 但可能難普及, 從查到的資料來看,
要操作需要有經驗及相關技術, 對一般大眾使用會有門檻...
(我覺得要普及的條件: 操作方便, 規則簡單, 價格合理, 容積利用率高, 失敗反噬性低)

最後列出一些參考資料: (就如阿帆說的, 人多想法多, 希望更多人看了, 能有更多實戰的發想)
ps: 沒有赤子大專業能讀paper, 所以都只是找些容易讀的文章...

生物處理法
這篇有提到養殖業實際操作的方法, 我把大綱列在下面:
 
生物處理法種類:
1.固定化微生物處理法
(1)活性污泥法
(2)滴濾池法
(3)旋轉生物盤法
(4)二段嫌氣二段曝氣法
(5)生物過濾法
  
2.生物製劑處理法
(1)光合作用細菌 
(2)枯草菌
(3)酵母菌

3.利用生物自淨處理法
(1)水產微生物的自淨法
(2)水產植物的自淨法
(3)水產動物自淨法

活性污泥(上)——如果當初沒人偷懶


活性污泥(下):吃飽了睡,睡醒了吃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中的活性污泥是如何培養的?
這篇對於如何科學化(SOP)建立淤泥系統有幫助. (目前我缸裡應該只是誤打誤撞弄出來的一個狀態)

廢水處理中污泥常見異常問題診斷分析及處理辦法
這對之後遇到問題時, 提供解法的參考.

污水處理操作工必須做到「四懂四會」!
感覺要操作的好門檻高呀...
 
該怎麼說呢...可以養不代表能養的好,養的久.
細菌硝化系統不是養殖中的全部,應該算是基本
基本的事做好了當然能養,但離養的好還是會有距離.
我20年前就是一個以現在眼光來看幾乎等於沒用的skimmer +珊瑚砂+上部過濾白棉再養.
能不能養,當然可以,不過真的離養的好有一段距離.
當然我現在其實也是有砂有白棉有汙泥,但是多了其他一些設備是為了想能養好,而不光只是能養...
一般魚缸,汙泥本來就會自然生成,就算完全不餵食也會生成.
汙泥生成不是能精準控制的, 清除倒是可以.
至於該清該留前面已有討論, 就看氨/No3 對你來講是不是個問題跟看你是怎麼想的.
我前陣子才剛把底缸汙泥吸一吸,吸的原因是覺得髒而已,汙泥也累積了一年多了吧,
我是完全感覺不到有什麼差別,大概是我本來就石頭砂子一大堆吧.
汙泥清不清對我而言其實不是重點,魚缸中汙泥又不是魚缸中唯一硝化作用區
工業廢水處理的觀念當然可用,但也許不用太鑽牛角尖.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不一定對...
 
該怎麼說呢...可以養不代表能養的好,養的久.
細菌硝化系統不是養殖中的全部,應該算是基本
基本的事做好了當然能養,但離養的好還是會有距離.
我20年前就是一個以現在眼光來看幾乎等於沒用的skimmer +珊瑚砂+上部過濾白棉再養.
能不能養,當然可以,不過真的離養的好有一段距離.
當然我現在其實也是有砂有白棉有汙泥,但是多了其他一些設備是為了想能養好,而不光只是能養...
一般魚缸,汙泥本來就會自然生成,就算完全不餵食也會生成.
汙泥生成不是能精準控制的, 清除倒是可以.
至於該清該留前面已有討論, 就看氨/No3 對你來講是不是個問題跟看你是怎麼想的.
我前陣子才剛把底缸汙泥吸一吸,吸的原因是覺得髒而已,汙泥也累積了一年多了吧,
我是完全感覺不到有什麼差別,大概是我本來就石頭砂子一大堆吧.
汙泥清不清對我而言其實不是重點,魚缸中汙泥又不是魚缸中唯一硝化作用區
工業廢水處理的觀念當然可用,但也許不用太鑽牛角尖.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不一定對...

"可以養不代表能養的好,養的久."

推這句...
 
該怎麼說呢...可以養不代表能養的好,養的久.
細菌硝化系統不是養殖中的全部,應該算是基本
基本的事做好了當然能養,但離養的好還是會有距離.
我20年前就是一個以現在眼光來看幾乎等於沒用的skimmer +珊瑚砂+上部過濾白棉再養.
能不能養,當然可以,不過真的離養的好有一段距離.
當然我現在其實也是有砂有白棉有汙泥,但是多了其他一些設備是為了想能養好,而不光只是能養...
一般魚缸,汙泥本來就會自然生成,就算完全不餵食也會生成.
汙泥生成不是能精準控制的, 清除倒是可以.
至於該清該留前面已有討論, 就看氨/No3 對你來講是不是個問題跟看你是怎麼想的.
我前陣子才剛把底缸汙泥吸一吸,吸的原因是覺得髒而已,汙泥也累積了一年多了吧,
我是完全感覺不到有什麼差別,大概是我本來就石頭砂子一大堆吧.
汙泥清不清對我而言其實不是重點,魚缸中汙泥又不是魚缸中唯一硝化作用區
工業廢水處理的觀念當然可用,但也許不用太鑽牛角尖.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不一定對...

"可以養不代表能養的好,養的久."

推這句...


可以養的標準太低了, 沒甚麼值得討論的, 目標當然是要養得好!
活性汙泥+生物自淨是可以處理有機鹽,無機鹽, 還能提供食物, 所以我覺得是很有淺力能養得好的(雖然目前我缸裡的狀況並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明),
只是如布魯斯大說的, 淤泥還無法精準控制, 所以距離該如何操作, 如何能操作的好, 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你説對了,赤子這篇寫的方式我還沒見過養好的。不過也許我孤陋寡聞,或我是以硬骨缸立場在看而有所偏差, 如果有養的不錯的,麻煩介紹一下。

我自己比較保守,只選成功缸子經驗來複製,要求新,也不過是小變化,不可能成為創新者。
創新者如森哥,用KHG把水族世界翻了翻,厲害。
同理可推,赤子這篇也希望有人著墨更深些,將水族目前的几大系統挑戰一下。
 
我覺得你看太多東西,反而把它想難了。你查到的那些資料,很多細節是根據充分的分析結果來調整的,比如COD、BOD、TP、TN、導電度、pH、顯微鏡觀察等等。沒有這些工具等於是盲目操作,這幾乎沒有人辦得到啦。

回到魚缸中,如果想測試活性污泥有沒有用,我覺得抓住重點就好了。活性污泥的基本架構就是曝氣、沉澱池、污泥回流和排放,如果把整個缸子想成一個小型廢水處理場的話,蛋白是曝氣工具,所以蛋白那格是曝氣區;曝氣後的進入簡易抽底部,那裡算是沉澱池。因為流速不算很慢,所以有部分污泥在這裡不會沉澱,反而回流到主缸中,主缸就可以當成是預混區。偶爾有空吸掉一些污泥,這樣算是污泥排放。整體來說,我覺得只要先測試這樣子有沒有壞處就夠了(因為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污泥會累積NP,最好吸掉)。

另外L兄你照片拍得好,觀察也很仔細,可以觀察一樣的餵食量下,維持上面的操作一段時間,整體營養鹽是否在下降,或是增加餵食量之後營養鹽是否能不上升,這樣應該可以有初步的心得。我記得你現在是鹽過低的狀態吧?正好可以好好觀察一下。

你説對了,赤子這篇寫的方式我還沒見過養好的。不過也許我孤陋寡聞,或我是以硬骨缸立場在看而有所偏差, 如果有養的不錯的,麻煩介紹一下。

我自己比較保守,只選成功缸子經驗來複製,要求新,也不過是小變化,不可能成為創新者。
創新者如森哥,用KHG把水族世界翻了翻,厲害。
同理可推,赤子這篇也希望有人著墨更深些,將水族目前的几大系統挑戰一下。

認真說,我覺得我們現在討論的這個東西還不到適用"Let the tank speak itself"這句話的階段。在我來說這「可能」可以是一個懶人小工具,或小細節,用來幫助處理營養鹽,特別是有機鹽的部分。但它不是一個整體的系統,魚缸或珊瑚的表現,還是要依靠其他各種小細節的調整與缸主的功力。而且要處理有機鹽,蛋白已經是個很成熟的工具了,如果要把我們現在討論的東西,擴大或發展成適用於混養或硬體缸的系統,還需要有人花時間去實際操作發展才行。但至少有人開始用,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對吧

不過赤子大在首篇寫的東西,我覺得已經是一個「養魚用」的系統了,至少在邏輯上我覺得很合理。只是目我不是以養魚為主,所以只取用這篇文裡我覺得自己可能適用的部分來學習。要實踐的話,也許要等到哪一天我想轉FO才行了:em01::em01:
 
話說又經過了一年多, 我缸子的操作方式有不少改變, 最主要是捨棄 "NP豆豆" 改走 "AF" + 調整光源強度及光譜.

缸子底部的淤泥及大量管蟲,海棉等濾食生物, 據我自己的觀察有以下幾點心得(不一定是對的):
1. 對淨化水質有幫助, 但對養好 SPS 並沒直接幫助, 因為這些傢伙會搶食物, 當硬骨狀態不是很好的時候,
珊瑚搶不贏, 就會發生怎麼餵珊瑚都吃不飽的現象.

2. 吃不飽接著一直增加餵食量, 形成大輸入, 要是輸出跟不上, 缸內就會開始長些不期望出現的藻及菌,
若調整到跟上大輸出, 即使有良好的氮循環 (NO3 PO4都歸0), 感覺還是有不好的 side effect(可能不是無機鹽),
讓缸內軟體的狀況看起來不是很優, 有點像是大鍋飯, 其它傢伙吃了好料, 珊瑚只吃到剩下的湯湯水水, 但吃完拉出來的屎大家要一起承受的概念....

3. 水質數據只是輔助指標, 並不是終極目標(珊瑚 happy), 利用濾食生物達成指標,
反而容易掉入遠離了終極目標的盲點.

基於以上原因, 我有計畫性的刮除了我刮的到位置的管蟲, 抽出了我抽的到位置的淤泥
(不想整缸重新翻掉, 所以有部分位置的淤泥跟管蟲是清不到的),
NO3, PO4 仍是測不到, AF NP pro 也不用添加了, 餵食量可以比之前少,
SPS 出毛及顏色, 我覺得都有往正向發展(雖然離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

而被去除的小管蟲, 沒有再如之前快速的發展回來, 很可能是珊瑚及海葵狀態比較好,
搶食物比較搶的贏這些小傢伙.
=> 有不少人在問如何對付這些小管蟲, 其實就是手工移除(治標), 加上讓營養送給該餵的傢伙(治本).
若缸內有不斷刮除, 又不斷長出的現象, 代表缸內的狀況是有問題的!

之前密密麻麻的小管蟲
P7291285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P8260067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目前的樣子, 管蟲的餵置大部分被鈣藻取代
P1080337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P1080335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缸底部還是有很多其它生物, 跟數以百計的康蝦
P1080341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之前缸內的狀況
PA230182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最近缸內的狀況
PC140125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這篇是很久以前討論海水魚的養殖系統,結果引來珊瑚軟體的魚友質疑,感覺蠻搞笑的,為了避免太搞笑~所以也很久沒發表自己過於膚淺的意見了.

珊瑚軟體我沒養過也沒研究過~但看過老包的文章有提到管蟲很多的時候珊瑚開始衰敗,這點跟legendhua的觀察蠻類似的,老包還有說橈腳類生物過少的時候會引來爛藻橫行,因為橈腳類很愛吃爛藻...以上這些似乎跟N降的過低有關,我覺的老包的觀察很值得參考.
 
這篇是很久以前討論海水魚的養殖系統,結果引來珊瑚軟體的魚友質疑,感覺蠻搞笑的,為了避免太搞笑~所以也很久沒發表自己過於膚淺的意見了.

珊瑚軟體我沒養過也沒研究過~但看過老包的文章有提到管蟲很多的時候珊瑚開始衰敗,這點跟legendhua的觀察蠻類似的,老包還有說橈腳類生物過少的時候會引來爛藻橫行,因為橈腳類很愛吃爛藻...以上這些似乎跟N降的過低有關,我覺的老包的觀察很值得參考.

赤子大, 很抱歉造成你的不舒服, 不過我還是想解釋一下, 後來這些討論的始末

一開始我發現淤泥對對水質是有幫助的, 跟一般人見淤泥如牛鬼蛇神是不同的, 接著我發現了你這篇分享,
雖然你是放在疾病專版, 但我當時覺得, 把水質顧好, 應該對不管養甚麼東西都有幫助,
所以我把自己缸的狀況也分享出來, 剛好我的混養缸裡有 SPS, 因此有人提到 SPS 養的不錯的人, 幾乎沒發現用淤泥當作系統主力的, 而把 SPS 養好是我的目標, 於是我持續了之後的操作與觀察.

目前的心得, 也並沒有否定淤泥對水質的幫助, 只是覺得若是要養 SPS, 不容易控制與珊瑚的平衡...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