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

    溢流下水區水位高低不定的問題

    看起來是馬達的出水速率不穩吧
  2. O

    khg&kha選擇

    我用當初也是考慮很久 最後選KHA 自己試下來精準度高 操作簡單容易又不用耗材 也沒廢水 不過缺點就是打氣聲吵 還有電極頭真的很脆弱 移個位置就破了
  3. O

    以後在台灣五爪貝都不能販售,進口和飼養嗎?

    國外多不代表國內多
  4. O

    以後在台灣五爪貝都不能販售,進口和飼養嗎?

    首先,物種列入保育的決議是以結果論的,也就是說不管物種是因何種原因減少,只要被評估後需要保護,就會研擬進入保育類;所以在這裡探討是不是野採導致的我認為根本沒意義。 列入保育類的目的不是單單防止「野採」,而是希望降低人為干擾,讓物種得以喘息恢復。 海洋保護區(MPA) 就是世界公認有效恢復海洋生態的方法之一,其原理就是禁止人為干預與採捕,所以列入保育及保護是一定有幫助的。 另外,海保署也有解釋所有硨磲都列入保育類的原因是因為「 民眾根本就分不出硨磲貝的差別」,試問在座的各位,除了我們做研究的,有幾個認得出gigas, maxima, crocea, noae...
  5. O

    以後在台灣五爪貝都不能販售,進口和飼養嗎?

    小弟不才,正是上面所說的澎湖某大學畢業,見過當初澎湖硨磲貝繁殖的盛景; 亦是110年度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 (此次硨磲貝保育等級提升的依據) 的參與人員之一。 誠如上面許多先進所述,硨磲貝的繁殖並不難, 澎湖種苗繁殖場甚至出過育苗解說手冊,民間也有業者有繁殖出來(高雄林邊) 。 可見種苗取得在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 但為何族群的野外密度、成體比例卻不見恢復? 首先必須需要釐清一個觀念 「繁殖≠復育」,繁殖僅僅是復育的最低門檻, 硨磲貝與大多數底棲無脊椎動物都是R-selection的物種(重量不重質),...
  6. O

    活石上不明樹狀物

    乳節藻 紅藻的一種 有人會專門買來做缸內擺飾 海膽會吃
  7. O

    生物狀況每況愈下 求幫診斷

    更新一下 星期一把活性碳都拿出來並換水20L 原本有問題的軟體好像都恢復了 飛盤的白化和靈芝腦的萎縮看似也有趨緩 硬骨狀況也有改善 KH的消耗浮動也減緩 貌似真的是活性碳的問題 不曉得是什麼機制導致 挺弔詭的
  8. O

    生物狀況每況愈下 求幫診斷

    聽你們這麼一說 我才回想起生物開始連鎖出問題好像就是在我換活性碳後 原本只有硬骨燒頂而已,換了活性碳後開始其他軟體也出事 而且原本缸子裡有長一些石蓴,剛剛一看也都快消失了 我丟了四顆 5*5*5的方塊型活性碳在馬達格 (網路上買的淨水魔方) 原本也是用四顆不過是剛開缸還沒下生物時就放了 想說也一陣子了便換掉 我先拿兩顆起來再看看狀況 我的缸子目前確實不太會長藻,就我這樣觀察至少半個月了 下生物的前兩個月還會冒鈣藻跟綠藻,現在好像都沒長了, 目前缸壁一週不刷也只有薄薄一層膜,活石跟斷肢架上也非常乾淨(但不排除是除藻生物的功勞) 原先每晚缸壁上都會有許多橈足類,也好一陣子沒看到了...
  9. O

    生物狀況每況愈下 求幫診斷

    我是用加水站的水,鹽度計我每次用前都會做校正 已經這樣養了好幾個月了所以應該不太會是問題 巨量元素的不穩定是自生物出問題後才開始的, 畢竟生物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是連鎖的, 我近期每天都會監測並對滴定作微調 希望能盡快趨於穩定 燈的部分非常感謝你的建議 老實說我對這盞燈非常摸不著頭緒 確實需要有人分享經驗 我目前已經把燈拉高,打算接下來每週調亮5% 很猶豫要不要買PAR meter,畢竟我經驗不足,實在對燈要調多強非常沒概念 我後面還有一顆造浪,共兩顆(捷寶mlw-10 + mow-3),不過目前都開最小30%,這樣的強度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