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

    藻桶的藻怪怪的

    以藻桶的設計來說,我會傾向是目前的缸況本來就容易長出綠泥藻,而藻桶裡的環境更適合它,所以長在這裡。但某個程度上來說也是好事,因為它不會長去主缸裡,造成更大的麻煩,這也是藻桶/藻缸這些東西的本意。 解法也很簡單,你就讓它長,長出來就移除,同時改善水質。等改善到不會長出泥藻的程度,它自然會消失。
  2. X

    小缸固定每日滴流換水是否能保持缸內健康

    效率上來看,蛋白打濕泡順便換水,應該比滴流換水好上數倍。畢竟即便是濕泡,蛋白打出來的髒水仍然是一種污染物的濃縮物。但器材要調整的難度可能高不少,不是那麼容易完成。至於滴流換水,我也覺得相對成本高太多了,CP值可能不夠高。
  3. X

    從零開始

    我自己的概念,蛋分是從源頭上將污染除出缸中,讓它沒機會變成NO3。至於已經形成的NO3則是透過各種生物的作用處理掉,和你的經驗是一致的。 豆機作為最後一關,好像有點風險。我沒用過豆機,印象中它也是一種碳源法,記得各種碳源法對NO3的利用效率都強過藻類或珊瑚,因此實際上它可能不會是最後一關,反而藻缸會變成這個系統的緩衝。但這又取決於藻缸的藻和主缸的珊瑚誰佔了優勢地位,說起來會是一大篇。...
  4. X

    從零開始

    有一些建議參考一下: 1. 一般來說,帶骨的珊瑚飼養難度高於不帶骨的珊瑚。所以相對來說皮革/鈕扣/八爪這類會比米粉/榔頭/腦類的適合新缸。系統脫離新缸期後養帶骨的珊瑚會容易一些。 2. 口器較大較明顯的活體,比方海葵或腦類,是需要餵食的生物,對系統的負擔相對沒有明顯口器的珊瑚來說更大,新缸比較不容易養。 3. 相較於主缸水體量,兩個厚砂盒的面積其實很小,對整體的處理能力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大。如果你要養的珊瑚/魚是餵食量比較大的那種,蛋白才會是系統主力。 4. 粉吊訓餌到開口之後再入缸,飼養難度就下降很多。
  5. X

    上岸棄坑前的最後一試!紅海四尺請各位大神幫忙找問題。

    因為沒有親眼看到缸,所以也不是很確定,但綜合你自己的感覺和照片看起來,我也認為是沒有營養給珊瑚吸收,所以怎麼養怎麼死。現在的問題在於,你有養魚,餵食的量很大,但同時又有這段描述: 6. 最近發現是不是水太瘦?NP很高但是水太瘦? 因為Po4太高都不敢餵食珊瑚,最近感覺奶嘴海葵越來越小,開始餵食極小塊南極乾蝦,發現有明顯長大感覺變健康。以前不用餵食也可以開的好分裂到可以一直賣。 開的不怎麼好一直縮小的鈕扣開始餵食紅海AB+(一週2次每次2ml)與珊瑚飼料,發現沒再縮小且開的大一些。...
  6. X

    [徵求][全省][寄送]各式靈芝

    已收齊,感謝熱心的各位和平台
  7. X

    厚沙系統的沙子ㄧ問

    看照片你的砂粒徑夠細,厚度也夠,所以問題不在於砂,而是在於你給系統一個超出他能力範圍外的處理量。 把砂層想成是培菌工具的一種,不要管它是厚砂、活石還是生化球,或其他任何一種的濾材。總之當藻相或水質異常,就表示你加入了太多東西到缸裡,整個系統無法負荷,於是反應在藻相或水質中。...
  8. X

    推薦 KH, Ca, Mg 的一些觀念澄清

    就我所知很多鈣反玩家都是這樣操作的。因為常看到KH消耗量比Ca還快的問題,所以不少人都是穩定Ca的濃度,額外準備一個小蘇打滴定控制KH。
  9. X

    推薦 KH, Ca, Mg 的一些觀念澄清

    雖然您這篇文章應該沒這個意思,但身為鈣反派的人還是很高興看到一篇解釋了很多鈣反好處的文章。可惜對大部分人來說,鈣反的門檻仍然遠高於滴定,所以用鈣反的人真是愈來愈少了。 另外藻類和鎂的解釋也相當優秀。曾經我也是認為藻類會大量消耗鎂濃度的人,因為補鎂的麻煩程度和費用遠大於補鈣,我很不想滴定鎂,有陣子會特別避免在系統中加入高等藻。後來看到一兩篇文章,同樣是分析了藻類的組成,說明鎂在其中只佔不到2%的的量,於是我又回到配置藻缸的路線,也沒有因此而有額外的鎂消耗。...
  10. X

    [徵求][全省][寄送]各式靈芝

    謝謝,不過我是想找骨,靈芝腦就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