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

    自製Kalkwasser機

    我自己目前的做法就是直接配好一大桶用滴定每個小時滴。 不過我會先抓一下缸子一年間的單日最低蒸發量當作上限值,如果加到這個量還是沒辦法維持KH&Ca的話就再新增其他手段。
  2. J

    自己整理的小丑魚和海葵配對表

    現在各種人工選育的品系其實也算是小規模的演化了,只是篩選基因的原動力從生存壓力變成人為挑選。 除了毒性外我想到的另一個可能是也許地毯在多數野外環境的出現頻率本來就略低於其他海葵,所以也比較少特別偏好他們的小丑。 這可能性的確是蠻高的 從他們針對型態演化的分析來看,長身淺色系列的確比較可能是後來和其他人分家的。 其實目前多數的學者都是把透紅分到Amphiprion底下,而這篇在正式發表時也是用這派的分法(research gate上公開的非正式版本還是用Premnas,不過我圖片來源的最終發表版內文就都改成Amphiprion了)。
  3. J

    自製Kalkwasser機

    鈣水的添加上限通常會是你一天內的蒸發水量,因此在高消耗的系統中本來就多半會需要其他的KH&Ca補充手段了。 操作上我通常會觀察KH的消耗來調整添加量,並偶爾測一下鈣做一些微調。 至於提升pH的效果就當作附帶的。比如說你想減少一天內的pH波動的話可以把鈣水在晚上時添加;或是若想把整天的pH都拉高則可以平均分配在全天。
  4. J

    自製Kalkwasser機

    借用一下Reef Octopus的圖。 典型的Nilson reactor基本上也就只是一個容器裡頭擺一根攪拌棒用馬達帶動(可以用根棒子直接帶動旋轉或是用磁石攪拌機)來定時混合容器內遠超飽和量的kalk(圖上的設計是直接用容器頂端的馬達旋轉中心的T型攪拌棒)。 接著當你要補充鈣水的時候就把新的淡水打入容器內(圖上的Input處)溶解一些kalk後,多餘的水(混合完的鈣水)再從容器頂端的開口(圖上的Output)流入缸內。 不過這個方法的小缺點是加入的鈣水會略低於飽和濃度,所以能補充的KH&Ca上限量會稍微少於直接加混好的飽和kalkwasser一些。
  5. J

    自己整理的小丑魚和海葵配對表

    Host-use Drives Convergent Evolution in Clownfish and Disentangles the Mystery of an Iconic Adaptive Radiation 剛好前陣子翻到這篇研究覺得蠻有趣的就順便來這樓分享一下。 他們首先統計了野外小丑魚與海葵種類的配對頻率並大致把小丑分成三類:Radianthus magnifica specialists(偏好公主)、Entacmaea quadricolor specialists(偏好奶嘴)、Stichodactyla specialists(偏好地毯)和host...
  6. J

    親測芬苯達唑薄片--SPS大白扁蟲滅絕

    如果要直接用原粉的話也許可以試試用DMSO來溶解,或是拿去diy和飼料混合。 Mebendazole我覺得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效果,因為這兩種藥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機制其實差不多,只是我也沒看過有人嘗試就是了。
  7. J

    親測芬苯達唑薄片--SPS大白扁蟲滅絕

    LPS我倒是很少聽到災情,通常在下fenbendazole後出事的多半是軟珊瑚/八放珊瑚。有一些玩家甚至會用這東西來處理氾濫的八爪或椰花。 https://www.int-res.com/abstracts/aei/v12/aei00347 這篇研究倒是有發現薄荷蝦(Lysmata vittata)是會吃卵的 另外這部影片1:35:10處主持人也有提到他有觀察到老虎蝦(Lysmata kuekenthali)會吃扁蟲蛋。 不過上面兩個案例都是把珊瑚和蝦關在一起就是了,所以也有可能在開放空間下他們就比較沒有興趣了。
  8. J

    阿帆的千針石林-結束在2025.10.12

    我目前是有想到的兩個可能的解釋。 第一個是也許缸內養份的量原本也不是不足以讓細菌增生,只是整個群落在穩定狀況下達到一定規模後生長也緩了下來。 又或者水濁的時候缸內的總細菌量其實並沒有顯著增加,只是在擾動後生長的介質從固體表面的biofilm變成了水體。 除了倒缸事故外另一個我遇過很多次的狀況是剛開缸放入新鮮海水時水常常會在幾天後濁掉(純空缸跑水),但只要少少幾顆活石就足以讓水清澈。有趣的是改成死石似乎就沒有這個效果了,這也讓我覺得這現象和表面積可能也沒有很直接的關聯。...
  9. J

    老弱殘骨

    Apex以他的價位來說毛真的有夠多的,偏偏很多功能又沒有其他市售產品能替代…… 我們前陣子用Apex做升溫實驗時也遇到其中一台發神經,結果直接把一缸實驗缸煮到四十度(那缸加溫棒是直接讓Apex控的)讓那次實驗報銷。原因到現在還沒抓到,但我猜可能是溫度監測不曉得為啥斷線讓主機一直覺得溫度沒變就繼續煮了(Fallback都是設OFF,溫度probe有插好也沒離水)。
  10. J

    阿帆的千針石林-結束在2025.10.12

    十幾年前養淡水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經驗,只不過當初是要擴缸所以把魚先移到暫養的整理盒,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打氣機風管彈出來,發現的時候魚已經全滅,其中也包含一些養了多年的老魚。 當下心情也是超級糟,本來想說幫他們換個新家結果最後變成送他們上路…… 題外話,我一直覺得缸子出狀況時的水濁是個挺神奇的現象。 比較常見的論點是認為大量生物死亡的有機養分會促使細菌增生進而導致水濁,不過前陣子我家裡的缸子飛到33度時反而在還沒有任何傷亡的時候水就已經開始濁了,而且我那缸活石生物一直都很少(從來沒看過扁跳蝦或是鋼毛蟲),所以我也不覺得是大量小生物死亡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