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
水中騎士V3 海水珊瑚LED燈配置如下:
第一路:燈珠6pcs 光譜450-455nm 宝蓝色
第二路:燈珠4pcs 光譜470-475nm 蓝色+ 燈珠2pcs 光譜420-425nm 紫色
第三路:燈珠3pcs 6000-6500k白色
每一路最亮為100;最暗為1
如何設定以模擬
1. 太陽剛升起時
2. 正中午時的太陽光
3. 傍晚時日落時的太陽光
ChatGPT的答案:
下面直接給你**可套用的具體數值(每一路 1–100)**與建議的漸變曲線/時間表,還會說明用你現有光譜能做到的視覺效果與限制(因為你沒有紅/琥珀波段,日出/日落的「溫暖橙紅色」無法真實還原)。我先把三路簡單標註方便理解:
• 第一路(Ch1):6 pcs,450–455 nm(寶藍)
• 第二路(Ch2):4 pcs 470–475 nm(藍) + 2 pcs 420–425 nm(紫) → 我當成同一路輸出(合計6 pcs)
• 第三路(Ch3):3 pcs,6000–6500 K 白光(偏冷白)
⸻
一、直接數值設定(立即可用)
每組為 Ch1 / Ch2 / Ch3(數值 1–100)
1. 太陽剛升起(黎明 → 日出階段) — 低光、偏白微量藍
• 建議值(靜態參考):Ch1 = 10 / Ch2 = 6 / Ch3 = 25
• 感受:白光為主但很弱,藍光非常小量點綴,整體偏淡光線(因無暖色,看起來仍偏冷)。
2. 正中午(強光、白光為主) — 最大出力
• 建議值:Ch1 = 80 / Ch2 = 70 / Ch3 = 100
• 感受:以白光高亮為主,藍光補強水下對比與穿透(適合模擬強太陽直射)。
3. 傍晚 / 日落(黃昏→暮色) — 降低亮度,減少藍紫(盡量避免偏藍)
• 建議值(靜態參考):Ch1 = 15 / Ch2 = 6 / Ch3 = 12
• 感受:整體亮度低,白光與藍光都降低,畫面會顯得昏暗(但仍偏冷而非橙紅)。
⸻
二、推薦漸變(時間表 + 範例點)
人眼對亮度的感知非線性,建議用**漸變曲線(非線性)**來做平滑過渡。下面給你兩種常用範例(可直接套入控制器或程式):
A. 日出(總時長示例:60 分鐘)
• 0 min(開始):Ch1=1 / Ch2=1 / Ch3=2
• 15 min:Ch1=4 / Ch2=2 / Ch3=8
• 30 min(半途):Ch1=8 / Ch2=5 / Ch3=15
• 45 min:Ch1=10 / Ch2=6 / Ch3=20
• 60 min(完成日出):Ch1=10 / Ch2=6 / Ch3=25
說明:白光 Ch3 增長速度快於藍紫,讓視覺上先看到「明亮」而非強藍。
B. 正中午(快速從日出過渡到中午,示例 30 分鐘)
• 起始(例如日出結束):Ch1=10 / Ch2=6 / Ch3=25
• 10 min:Ch1=35 / Ch2=30 / Ch3=55
• 20 min:Ch1=60 / Ch2=55 / Ch3=80
• 30 min(中午):Ch1=80 / Ch2=70 / Ch3=100
C. 日落(總時長示例:45–60 分鐘)
• 中午開始:Ch1=80 / Ch2=70 / Ch3=100
• 15 min:Ch1=40 / Ch2=30 / Ch3=45
• 30 min:Ch1=18 / Ch2=10 / Ch3=22
• 45 min(接近夜):Ch1=8 / Ch2=3 / Ch3=6
• 隨後夜間維持低值或關閉(如需夜燈保留1–3)
於是我的設定:
日出 : A=20 , B=12 , C=50
正午:A=80 , B=70 , C=100
夜間:A=0 , B=1 , C=0
請問網友是否還有什麼需注意的地方?
水中騎士V3 海水珊瑚LED燈配置如下:
第一路:燈珠6pcs 光譜450-455nm 宝蓝色
第二路:燈珠4pcs 光譜470-475nm 蓝色+ 燈珠2pcs 光譜420-425nm 紫色
第三路:燈珠3pcs 6000-6500k白色
每一路最亮為100;最暗為1
如何設定以模擬
1. 太陽剛升起時
2. 正中午時的太陽光
3. 傍晚時日落時的太陽光
ChatGPT的答案:
下面直接給你**可套用的具體數值(每一路 1–100)**與建議的漸變曲線/時間表,還會說明用你現有光譜能做到的視覺效果與限制(因為你沒有紅/琥珀波段,日出/日落的「溫暖橙紅色」無法真實還原)。我先把三路簡單標註方便理解:
• 第一路(Ch1):6 pcs,450–455 nm(寶藍)
• 第二路(Ch2):4 pcs 470–475 nm(藍) + 2 pcs 420–425 nm(紫) → 我當成同一路輸出(合計6 pcs)
• 第三路(Ch3):3 pcs,6000–6500 K 白光(偏冷白)
⸻
一、直接數值設定(立即可用)
每組為 Ch1 / Ch2 / Ch3(數值 1–100)
1. 太陽剛升起(黎明 → 日出階段) — 低光、偏白微量藍
• 建議值(靜態參考):Ch1 = 10 / Ch2 = 6 / Ch3 = 25
• 感受:白光為主但很弱,藍光非常小量點綴,整體偏淡光線(因無暖色,看起來仍偏冷)。
2. 正中午(強光、白光為主) — 最大出力
• 建議值:Ch1 = 80 / Ch2 = 70 / Ch3 = 100
• 感受:以白光高亮為主,藍光補強水下對比與穿透(適合模擬強太陽直射)。
3. 傍晚 / 日落(黃昏→暮色) — 降低亮度,減少藍紫(盡量避免偏藍)
• 建議值(靜態參考):Ch1 = 15 / Ch2 = 6 / Ch3 = 12
• 感受:整體亮度低,白光與藍光都降低,畫面會顯得昏暗(但仍偏冷而非橙紅)。
⸻
二、推薦漸變(時間表 + 範例點)
人眼對亮度的感知非線性,建議用**漸變曲線(非線性)**來做平滑過渡。下面給你兩種常用範例(可直接套入控制器或程式):
A. 日出(總時長示例:60 分鐘)
• 0 min(開始):Ch1=1 / Ch2=1 / Ch3=2
• 15 min:Ch1=4 / Ch2=2 / Ch3=8
• 30 min(半途):Ch1=8 / Ch2=5 / Ch3=15
• 45 min:Ch1=10 / Ch2=6 / Ch3=20
• 60 min(完成日出):Ch1=10 / Ch2=6 / Ch3=25
說明:白光 Ch3 增長速度快於藍紫,讓視覺上先看到「明亮」而非強藍。
B. 正中午(快速從日出過渡到中午,示例 30 分鐘)
• 起始(例如日出結束):Ch1=10 / Ch2=6 / Ch3=25
• 10 min:Ch1=35 / Ch2=30 / Ch3=55
• 20 min:Ch1=60 / Ch2=55 / Ch3=80
• 30 min(中午):Ch1=80 / Ch2=70 / Ch3=100
C. 日落(總時長示例:45–60 分鐘)
• 中午開始:Ch1=80 / Ch2=70 / Ch3=100
• 15 min:Ch1=40 / Ch2=30 / Ch3=45
• 30 min:Ch1=18 / Ch2=10 / Ch3=22
• 45 min(接近夜):Ch1=8 / Ch2=3 / Ch3=6
• 隨後夜間維持低值或關閉(如需夜燈保留1–3)
於是我的設定:
日出 : A=20 , B=12 , C=50
正午:A=80 , B=70 , C=100
夜間:A=0 , B=1 , C=0
請問網友是否還有什麼需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