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照片、影片隨意分享區

各種水族照片、影片都可以這邊隨意分享。
歡迎大家隨意分享自己的魚缸或是水族相關的照片或影片 照片請直接上傳,影片請放youtube再貼網址 規定有 1.原則上貼出的東西儘量是自己的,不要亂拿別人的圖來貼,養成維護著作權的概念 2.不必一個會員對應一篇文章,不同照片或影片都可以開新文發表 3.熱情點:cool:
------感謝台南a0917……魚友賣的海葵,品質很好很漂亮-------- 一直看著魚缸活石,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小尼莫又沒有一個好床可以睡,感覺不下海葵真的不行 就在2025/1/19日買了一顆紅奶嘴來試試看~今天就打算為牠來做個分享😀 晚上對溫完下缸不出意料大縮,不過不久後牠便慢慢的打開了~ 第2天去看狀況,看起來適應的很不錯, 開的很奶,擔心造浪會捲海葵所以我有把造浪套網子試試,意外牠目前還蠻乖的,都沒有亂跑 不過之後也不一定,聽說奶嘴超愛亂跑的😆,不過我都放在最佳觀賞位置了,拜託請妳不要亂跑^^好嗎😖 ------------------------以下為成長記錄更新連結~~記得去看喔😆-------------------------- 不知道左右2邊有沒有相等🤣 2025/1/27 移動了紅奶嘴 2025/2/1日 好像有好轉?! 2025/2/6日 奶嘴大爆發啦~~ 2025/2/12日 長大中~~~ 2025/3/6日 分裂嘗試失敗🤣 2025/3/10日 怎麼那麼大!😍 2025/3/16日 海葵口器怎麼那麼小?😅 2025/3/19日 我喜歡現在的位置,很像棵樹😍 2025/3/22日 新進生物啦!綠奶嘴😆 2025/3/29日 綠奶嘴放到杯子裡~~
海中有不少生物為了避開天敵, 讓繁衍後代有更高的存活率, 都是趁著太陽下山後才進行的, 因此在晚上常可以觀察到浮游噴發, 產卵,噴精...等現象, 這也使很多珊瑚發展成在夜晚有更積極的補食行為~ 大家應該聽過老手建議珊瑚缸內的水質不要太貧瘠, 但到底怎樣是貧瘠其實很難定義出來, 不像是 NP 測一測就一翻兩瞪眼的事~ 的確這真的很難量化, 但可以將操作目標導向類似大海中的情景(我知道人工環境很難完全一樣, 但那可以是個前進的方向!) 想想若是你的珊瑚缸中, 晚上熄燈就會自行產生很多浮游, 那是不是就沒有每天都要人工餵食的壓力~~~ (這也是懶人養法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把懶人養法與狀況不好的缸畫上等號, 那其實是走歪的懶人風) 一個成熟的珊瑚缸, 晚上常能看到浮游產出的, 之前我的缸觀察到的都是比較大型的浮游, 像是寄居蟹, 或是清潔蝦, 假綿羊蝦的幼仔, 或是陽隧足噴卵, 奶嘴噴精之類的, 最近比較認真地觀察, 發現有比上面那些更細小的"雜質", 會在晚上出現! 停水流用光照, 看似沒有趨光性, 也不會自己移動, 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甚麼東西, 但每天早上魚缸燈一開, 是完全觀察不到這些顆粒的, 真的是蠻神奇的~ 影片中水流停止時是不會動的~ 從上面的影片中, 可以藉由這些雜質觀察一下缸中的水流, 最近常看大家在問水流強弱, 其實水流強弱不是重點, 重點是如何的散亂, 並讓缸中死角減少到最小! 觀察水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餵食的時候, 另外還有個長期的指標, 那就是硬骨的長勢! 早期只能卑微地維持硬骨活著, 後來進階到能有成長並發色漂亮, 若要更進階, 骨的生長型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A屬的骨, 除了長支類, 刷狀類的, 幾乎都會成盤型...
最近幾缸都玩岩板造景 多一個背面堆疊石頭 活石量可以增加0.5倍 還可以保持一點空靈感 同時堆疊上去的水平表面積較小 似乎較不易堆積過多粉塵 許久沒特別玩LPS 這次前排留了一區 交錯兩座小造景 多一點水平延伸感 岩板造景第一次失敗的點在石頭與玻璃交界處過多 食藻生物無法清潔 缸子漏水撤掉才發現 :rolleyes: 改善方式則是底部抓穩 往上斜疊 非必要不靠牆 保持後方有個5CM的空隙
陰陽兩界 P8020085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訂做魚缸時, 側濾槽留了兩塊區間, 讓我從草缸轉海缸時, 還能有設置造浪的地方~ 這區域陰暗, 但因為有造浪, 所以有非常強勁的水流交換, 在這地方鋪設 10cm 的底砂, 上方還放置活石(一開始是避免砂被揚起) 砂底部完全沒有變黑或是長壞菌的跡象~ 反而在主缸遠邊礁石下的底砂,即使鋪的不厚, 但因為砂層上方水流薄弱, 設缸一年多底部就有黑色物質產生, 翻出來也會有臭水溝味! 不論砂薄砂厚, 表面有充足的水流帶動才是維持健康砂層最重要的關鍵!
最近冷凍餌有在試驗大洋的產品~ 剛好有買幾盒玫瑰蝦~想說大小好像蠻合適餵餵尼羅河的~ 於是就有了個第一次尼羅河餵食秀~ (我家的尼羅河真可憐,主子都沒在餵) 上影片~(好奇還有其他人有尼羅河餵食的影片嗎?)
最近想來嘗試嘗試TG6拍拍海水缸的影片~ 然而卻覺得顏色難以調整啊,內建的14000K還是太藍了。 究竟要用什麼軟體來後製調色好呢?Olympus OW軟體只能調整相片。目前影片都是用iPhone內建的色溫調整而已。總感覺有些珊瑚有點色差啊~ 上影片 下一次嘗試嘗試水下吧~ 問題2: TG6的面板沒辦法有效地看出拍的好還是不好。 都得要傳到電腦才能發現有沒有拍好~ 到底有沒有其他招式可以用呢? 還是只能買台筆電在旁邊隨拍隨傳🤣
之前聽人家說: 青蛙難養, 黃翅紅青蛙又是難養中的難養~ 但他那紅黃的配色加上高高的背鰭, 讓我忍不住還是嘗試了一次! 只是鑑賞期大約只維持了一個禮拜, 這傢伙就消失在我的缸中.... 殘念... 實在想不透為何缸內常常發生屍骨無存的情況.... 隔離盒中 P5080004 黃翅紅青蛙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出關後沒觀察到甚麼異狀 紅通通的很漂亮! P5080014 黃翅紅青蛙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有魚太接近時會立鰭虛張聲勢~ P5080022 黃翅紅青蛙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找東西吃 P5080025 黃翅紅青蛙 紅管蟲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海參表示: 我只是到處走走撿些砂子吃吃, 怎麼突然騰空起來了?! 鱟表示: 老子只是要往前爬, 怎麼後面好像被甚麼鬼東西壓住了?! 讓後面的肥仔知道老子不是省油的燈, 就把你舉一舉~
話說端午節那周末, 跑到了香山濕地閒晃, 俘虜了些超小的寄居蟹回家, 原本以為都是同一品種, 昨天用微距鏡拍一些照片後, 赫然發現有兩種品種~ 非陸上型寄居蟹有兩種: 活額寄居蟹科 (Family Diogenidae)、寄居蟹科 (Family Paguridae) 前者左鉗較大(或一樣大), 後者右鉗較大 我們常見的藍腳, 光掌, 蓋氏硬殼寄居蟹都屬於活額寄居蟹科 (左鉗較大) 請無視那悲慘的玻璃~ 蒙眼大盜(左) vs 光棍太保(右) P6070105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另一隻母的蒙眼大盜 (寄居蟹科的) , 一樣是右鉗比較大~ P6050053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另一種香山濕地的寄居蟹則是左鉗比較大~ 不知道是不是身形太小的關係, 動作超級靈活, 翻倒狀態要轉正, 都是用"跳"起來的!!!! 有次我用夾子夾起它的殼想要觀察, 結果一往上移動, 他就瞬間整隻跳出殼!!!! 擔心太小隻在外面被其他魚當點心, 馬上把殼放到他身旁, 這傢伙很快就入殼了.... (金蟬脫殼) P6050035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看來看去, 還是潮間帶的寄居蟹比較好看~ 光掌硬殼寄居蟹 P6040007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