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J

    珊瑚缸的元素添加問題 (第七次ICP)

    除非NO3有顯著變動不然實際的消耗比例基本上不會偏離多少(鈣的比例多半會低一點點,因為鈣化時有一部分會被鎂或鍶給取代,不過也不太會掉出2.8dKH:18~20ppm的範圍)。 我覺得很多人觀察到的比例跑掉其實是來自於測試誤差,尤其是鈣的測量結果。 舉例來說,0.5dKH的消耗用多數市售測試劑或測量設備大概都能看出來,但對應的3.57ppm鈣消耗卻很容易直接被各種測量時的變因蓋掉,所以常常讓人產生“KH會先消耗”的錯覺。 我其實現在會反倒比較推薦用KH的消耗來同步調整兩者的添加量,以避免掉一些雜訊所造成的干擾,至於鈣則是靠長期趨勢來調整即可。...
  2. J

    珊瑚缸的元素添加問題 (第七次ICP)

    就直接用2.8dKH : 20ppm來補,因為絕大多數的缸也不會偏離這個比例太多(就等同於直接當鈣反來用)。 雖然長期下來的確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不過基本上也都要累積到幾周甚至幾個月才比較看得出來,所以一個月測一兩次做一點小調整也已經很夠了。
  3. J

    珊瑚缸的元素添加問題 (第七次ICP)

    微量元素的數據我是覺得除了嚴重過高外基本上不用太在意,因為很多元素在海水中的常規天然濃度也都低於ICP-OES的偵測下限。 對生物有已知用途且濃度比較容易落在穩定可測得範圍(至少1ppb up)的微量元素(<1ppm的東西)基本上也就碘、鉬、鎳、矽這幾個,其他正常狀況幾乎都是在0附近抖動,所以對我來說只要知道有在加然後沒過量就好了。 Salifert測試劑的蒸發這題目倒是被我擱置一陣子了,因為現在我也很少在測鈣,鎂則是直接用RMM的比例補完全沒在測,目前半年多來ICP結果上倒也都挺正常的。...
  4. J

    分享最近看到的YT

    目前我知道的活魚氰化物檢測方法幾乎靠的都是測量魚尿液中的濃度,所以會需要把目標魚隻單獨養在一桶水裡數小時。 不過即使有中毒,排出的濃度通常還是很低(多半都在ppb級別),而且很多比較容易買到的氰化物測試劑也都不適用於海水,所以一般玩家或水族業者基本上也很難應用。 這個流量用小顆的馬達或分流加上調節閥應該就能做到了。 他們治療的是藍倒吊的HLLE (Head & Lateral Line Erosion),臺灣這邊也常俗稱為頭洞。 他們是先用tricaine mesylate麻醉後再塗上藥膏藥粉,不過聽起來是比較接近支持性療法不讓傷口繼續惡化而已,畢竟這症狀到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成因。
  5. J

    给你们看看小白虫。。。

    https://reefs.com/magazine/aquarium-corals-stony-coral-parasites-red-and-black-bugs-identification-guide-preventive-measures-and-a-review-of-treatment-protocols/ 小白蟲基本上也就是個統稱,不像紅火蟻/小紅蟲多半是指一個特定的物種(Tegastes acroporanus)。 畢竟會吃珊瑚的橈足類實在太多了,多數沒什麼特點的種類真的也很難辨認。 不過畢竟都是甲殼類所以Milbemycin...
  6. J

    終於擁有的三尺缸

    超高滲透壓的溶液抑菌效果應該都不錯 基本上就跟醃泡菜沒兩樣了:ROFLMAO:
  7. J

    終於擁有的三尺缸

    當初也只是個兩尺小缸養在家裡角落,所以不刻意走過去聞其實還好 不過到第二周變成鹽鹵狀態後就真的幾乎沒味道了XD
  8. J

    終於擁有的三尺缸

    半個月內就能重振精神已經比我第一次倒缸的時候厲害多了 當初第一缸海水缸最後也是因為溫度事故倒缸全滅,然後我就這樣擺爛了快一年放到整缸都快蒸發完了才去重建 結果收拾的時候發現因為長時間的超高鹽度所以整缸已經變成木乃伊狀態了,撥開鹽巴後有些當時沒徹底爛光的生物連形狀都還看得出來🤣
  9. J

    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24hr光照我之前也是有試過,不過除了pH略高一些外沒有任何差異。 這次主要是為了避免被argue 24hr打燈不符合多數飼養條件所以才改成12hr。 但兩桶都打燈的確是比較符合常規的實驗設計,只是這次我手邊剛好也就剩這一盞了。 至於打CO2我不覺得在這次實驗中會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頂多也就讓整體的pH都往下拉一些而已。 不過“藻類會耗KH”這個論點似乎也只有在中文圈比較有人在講而已,歐美論壇倒是鮮少看到有人在提這概念。 我沒記錯的話蛋白機也是1960~70年代水族玩家搞出來的(最早我能追溯的文獻是Peter Wilkens的"The Saltwater Aquarium for...
  10. J

    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不過除了應用上的價值外,我自己會去做實驗也是因為作為生物學家純粹的好奇心。 除了單純養養缸子和蒐集生物外,讀讀文獻做做實驗學習新知也算是我玩水族的另一大樂趣,至於那些知識有沒有用就另當別論了(反正我們做基礎科學研究的也整天被做應用的笑沒啥用:em01:)。不過這也有可能只是理科宅特有的性格就是了XD 但如果是實際操作的話我的確也覺得比起標準的SOP,多讓玩家們靠著經驗發揮創意整個圈子進步的效率會更好,至於學術上的基礎知識則比較像是後勤,可以提供或排除一些不同的嘗試方向或素材。 畢竟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沒有觀賞水族純靠學術界的話,現在的養殖技術可能還是卡在抽底沙和生化球滴流過濾吧。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