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KZ系統/ AF系統/ 各類添加劑/ 設備耗材
魚缸規劃、生物販售、設計製作工程
  1. J

    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由於實驗完全都是在恆溫的空調房內進行,後來溫度基本上都在21°C~22°C左右。
  2. J

    永遠為0的NO3以及米粉的退色一問(8/16又再次微更新131樓)

    通常最直接可觀察到的影響會是polyp extension,更嚴重一點的則是由底部開始的tissue loss。這些情況我在很多的物種中都有觀察到過,包括Acropora spp., Montipora spp., Euphyllids, Pocilloporids etc. 我的操作經驗中,磷見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觀察到反應,而直接人工補充後同樣也不用太久就可以看到改善(除非真的傷太重),因此我才會認為該狀況很有可能是由於養分不足所致的。 Nutrient starvation impairs the trophic plasticity of reef-building...
  3. J

    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Hanna HI772 claim的accuracy為:“±0.3 dKH ±5% of reading”,因此0.1dKH的差異完全在誤差範圍的抖動內。 另外雖然過程中我有持續補充蒸發的水維持同樣的鹽度測量數值(以Hanna HI98319測試),但少量的鹽度偏差也有可能導致讀值的輕微偏離。比如說鹽度從35 PSU上升至35.5 PSU就會使原本6.8dKH的值上升至6.8×35.5÷35≈6.9dKH,不過這個鹽度差異就不見得能很精準的被測量設備抓到了。
  4. J

    永遠為0的NO3以及米粉的退色一問(8/16又再次微更新131樓)

    我自己就有數度遇到在有魚的缸內珊瑚因為見底的營養鹽而健康走下坡,然後在補充後狀況明顯改善的情況。 有沒有魚我不認為是個很好的衡量方式。一缸100L缸子塞30條小丑和放一對小丑同樣都是“有魚”,只是要維持這些魚隻健康需要的餵食量所供應給整缸的養份鐵定不會一樣。 另外珊瑚的密度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子。兩三根斷枝的新缸v.s.長到水面的SPS缸,你覺得哪個養份需求量比較大呢? 我也曾經玩過一段時間的ULNS,也不否認在營養鹽測不出的情境下可以把珊瑚養好,但問題就在於你到底能不能確保珊瑚能從無機鹽外的其他來源獲得充足的氮磷。...
  5. J

    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對我來說原理和操作的確有同等的重要性。 畢竟比起單純自己養好,我更在乎我分享的這些資訊和觀念到底能不能幫到其他人。 因此若一個操作只有我能成功而且還不知道原因的話那它對我而言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在沒有額外加東西到缸子裡的情況下,海水缸內的KH變動必定是源自於硝酸鹽的產出和消耗以及鈣化作用,所以線藻本人基本上不可能在不耗硝酸鹽的情況下動到KH(就算耗了也是提升KH)。 我認為這項資訊最大的重要性在於讓玩家可以用2.8dKH:18~20ppm Ca這個比例很好的預測缸內消耗狀況。而鈣反、石灰水、甲酸鈣等平衡的補充手法也因此能被玩家廣泛使用而不會造成缸子補充比例跑太誇張。...
  6. J

    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剛好上週五採收了一些線藻,就順便再來實驗一次。 兩桶海水打氣,一桶放入線藻,一桶空桶 有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2 沒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3 有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8 沒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7 線藻以珊瑚缸用的燈具照明,每日12hr 線藻所在處PAR約一百初頭 經過180小時後,實驗第八天關燈前pH為8.34,可以明顯看出光合作用的影響 沒有藻的桶子pH則為8.10 有藻的桶子在一週後KH測量值為6.9 沒有藻的桶子一週後KH測量值則為6.8 與Day1相比(上圖),Day8(下圖)的藻量已經可以看出一點生長了
  7. J

    永遠為0的NO3以及米粉的退色一問(8/16又再次微更新131樓)

    既然cue我了那我還是來回覆一下吧,避免我的觀點被曲解的太誇張 這點我完全不認同。 若是沒有其他的氮磷來源,珊瑚是完全有可能因為水體營養鹽長期過低而死亡的,我也不認為這點有任何爭議。 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這篇文章所介紹的paper: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7161/ 我們換個情境來試試吧: “有一天早上小明醒來覺得頭超痛,然後站到體重機上一量發現體重比昨天多了兩公斤,於是小明便認為一定是體重增加導致自己頭痛的。” Observed Effects are Real; Explanations May Not Be...
  8. J

    淨水器

    這就只是單純的稀釋比例計算而已。 如果你的新水的PO4濃度為0ppm,而缸內濃度為0.3ppm,那麼換掉三分之一的缸內水就會讓濃度少掉三分之一,也就是0.3÷3=0.1ppm。 而0.1ppm的缸內濃度同樣換掉三分之一就只會減少0.1÷3≈0.033ppm。 若是想看比較長遠的影響的話可以參考L大這篇或是Randy這篇的計算。 如果是在同樣的缸內條件下那0.1ppm的平衡濃度的確也應該有等量的PO4是被吸附的。 所以把同樣換一半水的情境也套上來的話就會變成換完水濃度先降為0.1÷2=0.05ppm,而沙石內再釋出平衡後濃度會再升到(0.05+0.1)÷2=0.075ppm。...
  9. J

    淨水器

    換水降營養鹽效果本來在高濃度下就會比較明顯。 比如說同樣換1/3的水,起始濃度為0.3ppm的話可以降0.1ppm;但若起始濃度為0.1ppm則只能降約0.033ppm,而這樣小幅度的影響自然也比較容易被其他因子蓋掉(e.g. 餵食量改變、生物消耗量變動、沙石的釋放)。 不過磷酸根離子很容易被不同表面(尤其是碳酸鈣)吸附的特性也使得很多情境下換水的效果會沒那麼直觀。 比如說10ppm的NO3在換掉一半的水後只要沒有額外的添加補入(人工添加或是水源引入)或硝化作用產出(海水缸中唯二兩個會導致NO3濃度上升的原因)的話必定可以降到5ppm。...
  10. J

    草滅海生 (加油添醋)

    我目前是還有在補N(除了銨外最近還有在玩尿素),但添加量就不會依靠數據來調整了。 我後來選擇放棄硬拉NO3數據主要是因為發現在提升到可測得的過程中我的A屬SPS顏色會深過頭(但有些種類的生長速度倒是有明顯加速),所以後來為了方便控制顏色就都把N維持在低標。 不過我覺得很多時候藻類問題發生或不發生的原因就真的是個黑盒子。 養分的限制的確可以解釋一部分,但生態層面的問題就很難釐清了。...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