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

    Hanna HI98319鹽度量測偏移問題

    你用電池比喻指的應該是pH電極的運作概念,和測量導電度的電極原理並不相同。 pH電極的確和電池一樣都是能斯特方程式的應用,因此隨著時間過去電極中的離子也會慢慢減少。 而導電度測量的原理則純粹是在電極間距離固定的cell中通入電流後測量該通路中的電位差並借此換算出電導,而溶液的導電度則需再加入cell constant來計算。這其中並沒有牽扯到如pH電極和電池中那樣的電化學反應,也不會有離子消耗的問題。 造成導電度電極偏差的一個常見因素是源自cell中的其他堆積物質影響到cell constant,而這也是會需要校正的一大原因。...
  2. J

    滴定碳源疑問

    蒸發嚴重程度會取決於你是用什麼碳源,酒精成分的碳源通常會比較明顯。 我用滴定添加5%蒸餾醋是沒有遇到什麼嚴重的蒸發問題。 至於長菌的問題通常濃度越高會越不容易長,因此可以的話我是不太建議稀釋。
  3. J

    Hanna HI98319鹽度量測偏移問題

    雖然我確實有遇過幾次校正完幾天就跑掉的狀況,但發生頻率其實並不高,通常也都是在一個月或更久之後才開始跑的。 所以若是每次校正都這樣的話應該比較高概率是你這根的問題了。 擦拭的話我不認為會有顯著的影響(除非你真的超級暴力)。我自己在使用後都會習慣用擦手紙擦過後再放乾保存,目前也並沒有遇到什麼狀況。 我倒是覺得沒什麼好腦補的就是了。 3.24%氯化鉀溶液本來就是個廣泛被使用的基準,也沒什麼商業機密的問題。 方便度的話的確也是個重要考量,這點就看個人的需求了。我比較在乎的也只有大家是否有充分了解背後的基礎科學知識和邏輯而已。 (編輯: 3.29%為筆誤,應為3.24%氯化鉀溶液)
  4. J

    Hanna HI98319鹽度量測偏移問題

    我通常會習慣把電極放乾再來校正。 如果校正液的體積比較大的話可能沒差,但若是水量小就有較高的概率會被殘留的淡水影響讀值。 另一個可能是Hanna校正液的問題。 我先前就有遇過整盒校正液濃度都偏高的狀況,而這情形似乎並不罕見,也不只我有遇過。 之前和其他魚友討論後認為可能是校正液的蒸發所致(也許是在包裝過程時),而且也不見得每批都有問題。
  5. J

    Hanna HI98319鹽度量測偏移問題

    雖然我文中是建議現泡現用,不過只要有密封好避免蒸發的話理論上是沒什麼保存期限的(Hanna自己的校正液也只是氯化鉀版本的導電度標準液而已)。 我自己是試過裝在密封的血清瓶或離心管內放好幾個月讀值跟現泡的比也都沒什麼變。
  6. J

    Hanna HI98319鹽度量測偏移問題

    我自己手邊三根的偏離週期也都不太一樣。有時校正完好幾個月都沒事,有時幾天後就開始跑了,而偏離的狀況同樣也都是讀值變低約2ppt。 我目前是都改用自製標準液來校正了,既便宜很多,配起來也不難。
  7. J

    小粉还是白点了,关于海化的白点水,想请教下大神。

    你是指Seachem的Cupramine嗎? 如果是的話我不認為一般用來治療白點的缸內銅藥療程會對硝化系統有顯著的影響。 常見海水缸內最容易直接吸附銅離子的東西是碳酸鈣,例如珊瑚沙或活石。碳酸鎂我認為應該也有類似的性質,不過這東西在缸內的比例通常蠻低的,所以我是覺得沒必要特別抓出來討論。 除此之外的吸附原理都是間接透過吸附結合了銅的有機物來達成的,而這個機制主要的影響因子會是表面積。 Marine pure的濾材我沒記錯主成分應該是陶瓷,所以理應不會有直接吸附離子的能力。 不過就和活性碳一樣,這類高表面積的濾材還是有可能黏上其他有機物進而降低銅離子濃度,但影響有多大就得要實際測試看看了。
  8. J

    [分享]缸內細菌量的增加有可能導致碳源法效率降低

    看來吸收和輸入的確是蠻平衡的。 我的缸還有另一個共同點是魚都比多數玩家的缸少很多,餵食量也不算多。 高夠力的標示磷含量是1%,所以如果餵進去1g到700L的缸然後所有磷都轉為PO4的話可以增加1×1%×95÷31×1,000÷700≈0.044 ppm的PO4,或許也可以把這納入考量。 Figure 2的橫軸是他們的樣本離正在生長的部分(growing surface)的距離,主要是用來做時間上的對應的,因為他們的目的是想看能不能用珊瑚的磷鈣比來推算該成長發生時水體的磷含量(不過他們這裡的水體含量基本上都遠低於多數海水缸就是了)。...
  9. J

    [分享]缸內細菌量的增加有可能導致碳源法效率降低

    碳酸鈣對PO4的吸附是很單純的化學反應,有沒有放珊瑚並不會有什麼直接影響,單純只是如同換水或加碳源一樣多了個消耗源而已。 除非你的沙石真的吸了一堆PO4,不然我也不認為單純靠它們的釋放就能持續在一天內補上0.1ppm以上的PO4,因此你缸內的主要原始來源我會傾向認為是餵食的輸入。 而不餵食也降不下來的原因則的確可能是有其他物質和生物的持續貢獻,或是有別的因素導致你的生物消耗量變得比較低。 也許你可以試試把不餵食的時間拉長到一兩天來看看反應如何,或是刻意再拉低一點看會不會又自己升回來。...
  10. J

    [分享]缸內細菌量的增加有可能導致碳源法效率降低

    兩篇中同樣也都有針對PO4的釋放做測試,而結果中則發現釋放的速度基本上會遠遠慢於吸收的速度。 霰石對PO4的吸收通常可快速達到平衡,不過釋放時大約只有20%會比較快釋出,剩下的部分會需要更長的時間。 實際在缸內的確會有其他變因,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我認為會是有效表面積以及碳酸鈣外其他物質的吸收。 有效表面積除了使用的沙石粗細外,還會受到暴露的程度以及上頭是否有再蓋上其他結晶或生物膜等物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