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babab

🏆🏆🏅🏅
金幣
317
我只是提出我的觀點,不見得是最正確的

十年前踏入這個論壇的時候,說水變霧了
全部的人都會說是硝化菌系統崩解了,快換水,不然會倒缸
(我常想,我如果是老闆,你來問我,我叫你加入硝化菌、跟趕快換水,過三天解決問題,你一定把我當神)

到現在有一半人會說,硝化系統受損了,一半人會說異營菌繁殖



一、硝化系統崩解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因為水變霧之前,NO2為0
水變霧後,NO2有顏色,所以合理推論
再加上硝化菌死後,漂浮在水中,所以水變霧了


我自己有實驗過,濾材留著,加自來水
水還是沒變霧啊,硝化菌沒死嗎?
加自來水不夠,再加漂白水,水依然沒變霧?
還有,硝化菌死後,為什麼水會變霧?
另一個疑問,為什麼硝化菌死後
不需要重新像養水期,那麼漫長的等待時間
幾天後NO2為0


二、異營菌繁殖
如果以異營菌繁殖的觀點來看的話
翻動底砂、加入碳源,或加入過多的生物
由於有機質造成異營菌大量繁殖
有機質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NH3及NO2
超過硝化菌所能負荷,因此NO2有顏色了

再加上大量繁殖的異營菌,由於菌種的累積
體積達到光波長的1/2時,容易造成漫射
使得水變霧了

當菌種死亡,碳源移除
隔幾天,硝化菌正常運最,NO2自然也就會變0了
聽起來是不是合理多了


當然我自己也有實驗過
翻動濾材的同時,隔天就造成水變霧了
不換水,且蛋白照常運作的情形下,NO2=0.01ppm
不過過了三天,一且都恢復正常


當然還有可能是其他情形

三、化學性,水變霧
當魚缸中PO4過高時
有鐵存在於水中
鐵會被氧化成三價鐵
可以和濃度高的PO4產生沈澱

另外加入氯化鑭
也會產生相同的情形與PO4結合造成水變霧


四、物理性,水變霧
當水中有微小的粉塵時,也會造成光線的散射
 
我的認知是:
水霧只是現象,總之是水中懸浮顆粒過多到肉眼可見, 懸浮顆粒的來源就很多, 魚缸的話主要是
1. 細菌,藻類過多,細菌本來太小人眼看不見,當數量太多聚集了就變得可見
2. 物理性微小粉塵
任何會造成細菌/粉塵異常增加的,都可能造成水霧
物理顆粒的處理比較簡單, 造浪包白棉很有效.
細菌太多這就要看造成的原因是甚麼了, 如果有造成不穩定的變因的話反正就先搞到穩定再來講.
我只講穩定狀態下的缸子,一般水色不夠透明清澈都是有機物太高的影響,
想要水色透明如空氣,就得強化處理有機物能力.
僅供參考
 
關於細菌霧化的部分,我想從過濾系統設計的角度來補充一下
異營菌的爆增的原因,跟有機物脫不了關係
我認為除了有機物含量多寡之外,有機物的“流向”更為重要
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要有一個專門攔截有機物微粒跟異營菌本身的“前置過濾”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在說廢話
但是就是有很多人把“物理過濾”跟“前置過濾”混為一談
前置過濾就是異營菌生長的空間,前置過濾有設好,幾乎不會有菌濁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

1.
PH84_200228195254_145e4.jpg

這是一般底缸的配置,白棉的部分,充其量就只能看做是物理過濾
容量太小,而且通常是乾溼分離,無法吸附有機物微粒,也根本不夠空間生長異營菌
這樣的系統,異營菌會往後端生長,當珊瑚骨不足以吸附有機微粒時,就會發生菌濁
(而且當後端吸附滿有機物時,硝化能力就會變弱,我認為這就是”菌濁就是硝化系統崩潰“說法的由來,
有關聯,但是因果順序錯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機物導致硝化系統變弱,菌濁只是現象“)



2.
PH84_200228200526_89aff.jpg

生化棉的位置就是前置過濾,比起珊瑚骨或陶瓷環,棉類濾材吸附有機微粒的能力更強
我認為這才是比較合理的設置




1號系統不是不行,用暴力法增加大量珊瑚骨也是可以歪打正著的
前置過濾的概念在上部過濾法中區分得很清楚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海水缸通常不使用上部過濾的原因,這個概念就薄弱掉了,會不會在乎就看個人了
 
最後編輯:
蛋白機不在考慮範圍內嗎??
前二天我一個密度高的骨缸晚上也霧了,看了也不像產卵
有看到一顆骨白了移除掉後也沒換水,隔日看水也清了

這個缸的底部缸順序前端是羊毛絨,孔洞多的科技濾材
接著二台蛋白機,中間有台豆豆機,然後一個藻區,一個活石區,接著沸石機然後上水
主缸人工活石,活砂,然後一大堆sps跟五爪貝

通常水霧就是有各種狀況(HPZ大講的比較接近我的認知),海水缸應該是要清澈的
不論是觀賞還是系統的穩定,所以我也認為是如樓上的將水霧分成物理性與化學性質
物理性的懸浮性顆粒與有機質透過羊毛絨與蛋白機將其移除
化學性的硝化系統相關透過各種濾材來處理,不過珊瑚骨的毛孔太少,久了因為表面變的光滑菌反而更少
砂子反而能培養較多面積的菌,另外有些生化棉材質放在海水缸會影響kh與ph,使用上要小心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藻類過度增生,殺菌燈會比較快看到效果
參考看看囉
 
一、比表面積(BET)
可吸附物的能力跟孔隙多寡有關
BET越高,可以吸附的有機質就越多
孔隙多寡可以用BET去測量,一般水泥的BET約156m2/g,活性碳約3000m2/g
由於查不到珊瑚骨的BET,就當作類似水泥好了
因此推測活性碳的吸附力約珊瑚骨的20倍

但不論是珊瑚骨或是活性碳,時間久了都會有吸附飽和的時候
或者被菌種佔據表面
因此,遇到臨時有機質增加時,要吸附的機會應該很小

不過當菌種造成水變霧時
添加活性碳將有機質移除也是一種方法



二、污染源
大的有機物
如飼料、死蝦等
這些有機質可以透過羊毛絨及白棉移除

小分子有機物
當飼料被分解後或添加酒精及碳源
這些就無法透過物理過濾移除
只能透過活性碳吸附等移除



三、散射與反射
細菌大小約0.2~5um
有機會造成散射與反射
使得水變霧

當然0.2~5um以肉眼應該是看不到的
數量多時,由於光線的改變,使得水會看起來濁濁的
這些尺寸,以重力的物理過濾,應該是沒有辦法移除

所以當菌種增加時
可以移除污染源
或者將蛋白打濕泡
由於菌種增加會耗氧
打濕泡也可以有助於異營菌的移除
 
通常水會變霧,先考慮,短時間內是否有什麼因素導致系統生態失衡。
如生物掛了或大量餵食,大量清洗魚缸或濾材,或硬體設備如蛋白機,加溫棒,馬達。。等有故障,或各種添加劑過量加入。。。等都可能會引起水質劇變。

魚缸生態建立後,以少量多次的調整較好,盡量避免一次性的變更造成的傷害。
 
以樓主提出的條件狀況來說
小弟提供個人經驗~
我的缸只要多餵食後常常都會水霧霧的
但只要減少餵食隔一晚水色就會回復很清的狀況
這樣來來去去的狀況也有兩年了
所以我的想法會比較認同是菌種造成水變霧
就像是添加碳源過多時的情形..........

這個主題好像學術研討會,受益匪淺
感恩

+1
 
以樓主提出的條件狀況來說
小弟提供個人經驗~
我的缸只要多餵食後常常都會水霧霧的
但只要減少餵食隔一晚水色就會回復很清的狀況
這樣來來去去的狀況也有兩年了
所以我的想法會比較認同是菌種造成水變霧
就像是添加碳源過多時的情形..........


是說你的壁缸嗎?

我前幾個月放了一個1噸水量的池子在室外
那個時候我也沒有做前置過濾,只放珊瑚骨
也是有一樣的問題,大約只要餵30顆以上高夠力A的份量,水就會濁,每餵必濁
我那時候也是很詫異,因為小缸並沒有這種問題
後來一一排除疑點,發現前置過濾對這種菌濁的影響很大
簡單做好前置之後,再餵幾倍的量也都不會再濁了


我覺得小缸循環快,可能不太容易發生這種事
但是水體變大50倍的話,馬達不太可能同比例升級的情況下
循環變慢,很容易發生菌濁,前置過濾就會顯得很重要

當然,這類菌濁的問題有沒有必要去解決,完全看個人
水質上影響沒有很大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