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消化菌*添加過多導致神仙全死亡

因為突然又開始出現大量 藻類 紅綠褐藻 所以才添加菌 或者 換水後加菌
換水後加這個可以理解 但是沒有大幅度換(超過35-40%以上)的話 一般維護20%應該不是必要。
再來是出現大量藻類,還是要區分一下什麼藻?褐藻多少會有 但如果很大量源頭是在你的
NP+水源內可能si過高。
其他石頭上的藻可以養寄居蟹 假綿羊蝦幫忙抑制。
以下是我自己的認知 有錯還請站上大佬們指正

有人說加菌有效,有人說無感,我知道分二派。但我的認知是:市售硝化菌適當的量對幫助穩定缸內N循環有用,對建立硝化菌群(自營菌)也有用。但對已經穩定的老缸或維護正確的缸,可有可無。原因是硝化菌群已經穩定,除非發生大換水或是特殊情況例如紅泥鼻涕,不然過多的異營菌(市售硝化菌大概都是)除了耗氧,還會與自營菌競爭,並不會比較有幫助,異營菌來得快去得也快,他是一種工具,在你硝化系統不健全的時候給你幫助,就這樣而已。你提到的情況大量藻類跟你的硝化菌不夠,應該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藻類也需要NP,代表你的菌不管是自營的還是異營都有好好發揮作用。

其實這些站上很多大神都已經有寫過很詳細的文章,只是真的要仔細去看一下,不明白道理的話以後還會有更多狀況更加難以處理。

中老年打字緩慢 貼上AI的回答


【一、市售「消化菌」是什麼?幾乎全部是:異營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

主要原因:
  • 生長快: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快速降 NO₃/PO₄
  • 操作有感:玩家加了幾天就「看到數字變化」,容易被認為「有效」
  • 便於生產與保存:可冷藏或冷凍乾燥包裝,市場化量產容易
  • 商品賣點明確:快速消化「有機廢物」、除味、淨水、降營養鹽
【二、自營菌為什麼幾乎不賣?】
原因如下:

  • 成長慢(需週數):Nitrosomonas / Nitrospira 成熟需至少 4~6 週
  • 難量產與保存:對氧氣、溫度敏感,幾乎無法室溫保存(冷鏈成本高)
  • 繁殖條件嚴苛:不吃糖、酒精、醋,需要穩定 pH、鹽度、氧氣才能定殖
  • 使用後無明顯「數值變化」:因為它們只處理「氮的轉化」,不降 TDS、不產泡、不除味
  • 定殖需依賴活石、沙底、濾材支持:不是「加進去就有用」,但這種模式很難商品化推廣

→ 簡單說:自營菌是養缸的核心,但不是商業的主角。

【三、異營菌 vs 自營菌 的本質差異】

異營菌(市售消化菌) vs 自營菌(真正的生態核心):
  • 碳源需求:
    • 異營菌:需添加酒精、醋酸、糖等(如 NOPOX)
    • 自營菌:不需有機碳,利用無機氨為能量來源

  • 處理對象:
    • 異營菌:有機廢物(餌料殘渣、蛋白質)+NO₃
    • 自營菌:無機含氮物(NH₃、NO₂、NO₃)

  • 生長速度:
    • 異營菌:快(幾小時倍增)
    • 自營菌:慢(需 4–6 週以上才能穩定定殖)

  • 耗氧量:
    • 異營菌:高
    • 自營菌:中等偏穩定

  • 商品化可行性:
    • 異營菌:高,容易做成瓶裝產品
    • 自營菌:低,難保存、無法常溫量產

  • 系統影響力:
    • 異營菌:快速但表層(非永久性)
    • 自營菌:穩定但深層(建立生物過濾基礎)
【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成熟缸」玩家不再用消化菌的核心原因:】

他們靠的是底砂、活石、濾材等形成的「自營菌生態圈」來長期穩定消化氨氮。

反之,初學者或新缸則容易依賴市售異營菌產品來看到「快效」,卻可能導致養成錯誤的水質管理習慣(如過度投菌、忽視水流、氧氣、菌膜培養)

【五、結論整理】

問題:市售消化菌是不是幾乎都是異營菌?


回答:是,超過90%以上都是。

問題:為什麼不賣自營菌?

回答:因為難保存、不好賣、不會快速見效、不容易商品化。

問題:市售異營菌有沒有用?

回答:有用,但只適合在「開缸初期」或「營養鹽太高的救急期」短期使用。

問題:成熟缸該靠什麼?

回答:靠自營菌為主體(靠活石、菌膜、沙層定殖)+控制餵食與水流氧氣環境。



以上給你參考
AI的回答,不見得百分之一百正確,但基本大方向應該是對的。
 
換水後加這個可以理解 但是沒有大幅度換(超過35-40%以上)的話 一般維護20%應該不是必要。
再來是出現大量藻類,還是要區分一下什麼藻?褐藻多少會有 但如果很大量源頭是在你的
NP+水源內可能si過高。
其他石頭上的藻可以養寄居蟹 假綿羊蝦幫忙抑制。
以下是我自己的認知 有錯還請站上大佬們指正

有人說加菌有效,有人說無感,我知道分二派。但我的認知是:市售硝化菌適當的量對幫助穩定缸內N循環有用,對建立硝化菌群(自營菌)也有用。但對已經穩定的老缸或維護正確的缸,可有可無。原因是硝化菌群已經穩定,除非發生大換水或是特殊情況例如紅泥鼻涕,不然過多的異營菌(市售硝化菌大概都是)除了耗氧,還會與自營菌競爭,並不會比較有幫助,異營菌來得快去得也快,他是一種工具,在你硝化系統不健全的時候給你幫助,就這樣而已。你提到的情況大量藻類跟你的硝化菌不夠,應該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藻類也需要NP,代表你的菌不管是自營的還是異營都有好好發揮作用。

其實這些站上很多大神都已經有寫過很詳細的文章,只是真的要仔細去看一下,不明白道理的話以後還會有更多狀況更加難以處理。

中老年打字緩慢 貼上AI的回答


【一、市售「消化菌」是什麼?幾乎全部是:異營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

主要原因:
  • 生長快: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快速降 NO₃/PO₄
  • 操作有感:玩家加了幾天就「看到數字變化」,容易被認為「有效」
  • 便於生產與保存:可冷藏或冷凍乾燥包裝,市場化量產容易
  • 商品賣點明確:快速消化「有機廢物」、除味、淨水、降營養鹽
【二、自營菌為什麼幾乎不賣?】
原因如下:

  • 成長慢(需週數):Nitrosomonas / Nitrospira 成熟需至少 4~6 週
  • 難量產與保存:對氧氣、溫度敏感,幾乎無法室溫保存(冷鏈成本高)
  • 繁殖條件嚴苛:不吃糖、酒精、醋,需要穩定 pH、鹽度、氧氣才能定殖
  • 使用後無明顯「數值變化」:因為它們只處理「氮的轉化」,不降 TDS、不產泡、不除味
  • 定殖需依賴活石、沙底、濾材支持:不是「加進去就有用」,但這種模式很難商品化推廣

→ 簡單說:自營菌是養缸的核心,但不是商業的主角。

【三、異營菌 vs 自營菌 的本質差異】

異營菌(市售消化菌) vs 自營菌(真正的生態核心):
  • 碳源需求:
    • 異營菌:需添加酒精、醋酸、糖等(如 NOPOX)
    • 自營菌:不需有機碳,利用無機氨為能量來源

  • 處理對象:
    • 異營菌:有機廢物(餌料殘渣、蛋白質)+NO₃
    • 自營菌:無機含氮物(NH₃、NO₂、NO₃)

  • 生長速度:
    • 異營菌:快(幾小時倍增)
    • 自營菌:慢(需 4–6 週以上才能穩定定殖)

  • 耗氧量:
    • 異營菌:高
    • 自營菌:中等偏穩定

  • 商品化可行性:
    • 異營菌:高,容易做成瓶裝產品
    • 自營菌:低,難保存、無法常溫量產

  • 系統影響力:
    • 異營菌:快速但表層(非永久性)
    • 自營菌:穩定但深層(建立生物過濾基礎)
【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成熟缸」玩家不再用消化菌的核心原因:】

他們靠的是底砂、活石、濾材等形成的「自營菌生態圈」來長期穩定消化氨氮。

反之,初學者或新缸則容易依賴市售異營菌產品來看到「快效」,卻可能導致養成錯誤的水質管理習慣(如過度投菌、忽視水流、氧氣、菌膜培養)

【五、結論整理】

問題:市售消化菌是不是幾乎都是異營菌?


回答:是,超過90%以上都是。

問題:為什麼不賣自營菌?

回答:因為難保存、不好賣、不會快速見效、不容易商品化。

問題:市售異營菌有沒有用?

回答:有用,但只適合在「開缸初期」或「營養鹽太高的救急期」短期使用。

問題:成熟缸該靠什麼?

回答:靠自營菌為主體(靠活石、菌膜、沙層定殖)+控制餵食與水流氧氣環境。



以上給你參考
AI的回答,不見得百分之一百正確,但基本大方向應該是對的。
消化菌是商人取的其實是異營菌,他處理完變no2在換硝化菌處理成no3。
 
換水後加這個可以理解 但是沒有大幅度換(超過35-40%以上)的話 一般維護20%應該不是必要。
再來是出現大量藻類,還是要區分一下什麼藻?褐藻多少會有 但如果很大量源頭是在你的
NP+水源內可能si過高。
其他石頭上的藻可以養寄居蟹 假綿羊蝦幫忙抑制。
以下是我自己的認知 有錯還請站上大佬們指正

有人說加菌有效,有人說無感,我知道分二派。但我的認知是:市售硝化菌適當的量對幫助穩定缸內N循環有用,對建立硝化菌群(自營菌)也有用。但對已經穩定的老缸或維護正確的缸,可有可無。原因是硝化菌群已經穩定,除非發生大換水或是特殊情況例如紅泥鼻涕,不然過多的異營菌(市售硝化菌大概都是)除了耗氧,還會與自營菌競爭,並不會比較有幫助,異營菌來得快去得也快,他是一種工具,在你硝化系統不健全的時候給你幫助,就這樣而已。你提到的情況大量藻類跟你的硝化菌不夠,應該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藻類也需要NP,代表你的菌不管是自營的還是異營都有好好發揮作用。

其實這些站上很多大神都已經有寫過很詳細的文章,只是真的要仔細去看一下,不明白道理的話以後還會有更多狀況更加難以處理。

中老年打字緩慢 貼上AI的回答


【一、市售「消化菌」是什麼?幾乎全部是:異營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

主要原因:
  • 生長快: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快速降 NO₃/PO₄
  • 操作有感:玩家加了幾天就「看到數字變化」,容易被認為「有效」
  • 便於生產與保存:可冷藏或冷凍乾燥包裝,市場化量產容易
  • 商品賣點明確:快速消化「有機廢物」、除味、淨水、降營養鹽
【二、自營菌為什麼幾乎不賣?】
原因如下:

  • 成長慢(需週數):Nitrosomonas / Nitrospira 成熟需至少 4~6 週
  • 難量產與保存:對氧氣、溫度敏感,幾乎無法室溫保存(冷鏈成本高)
  • 繁殖條件嚴苛:不吃糖、酒精、醋,需要穩定 pH、鹽度、氧氣才能定殖
  • 使用後無明顯「數值變化」:因為它們只處理「氮的轉化」,不降 TDS、不產泡、不除味
  • 定殖需依賴活石、沙底、濾材支持:不是「加進去就有用」,但這種模式很難商品化推廣

→ 簡單說:自營菌是養缸的核心,但不是商業的主角。

【三、異營菌 vs 自營菌 的本質差異】

異營菌(市售消化菌) vs 自營菌(真正的生態核心):
  • 碳源需求:
    • 異營菌:需添加酒精、醋酸、糖等(如 NOPOX)
    • 自營菌:不需有機碳,利用無機氨為能量來源

  • 處理對象:
    • 異營菌:有機廢物(餌料殘渣、蛋白質)+NO₃
    • 自營菌:無機含氮物(NH₃、NO₂、NO₃)

  • 生長速度:
    • 異營菌:快(幾小時倍增)
    • 自營菌:慢(需 4–6 週以上才能穩定定殖)

  • 耗氧量:
    • 異營菌:高
    • 自營菌:中等偏穩定

  • 商品化可行性:
    • 異營菌:高,容易做成瓶裝產品
    • 自營菌:低,難保存、無法常溫量產

  • 系統影響力:
    • 異營菌:快速但表層(非永久性)
    • 自營菌:穩定但深層(建立生物過濾基礎)
【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成熟缸」玩家不再用消化菌的核心原因:】

他們靠的是底砂、活石、濾材等形成的「自營菌生態圈」來長期穩定消化氨氮。

反之,初學者或新缸則容易依賴市售異營菌產品來看到「快效」,卻可能導致養成錯誤的水質管理習慣(如過度投菌、忽視水流、氧氣、菌膜培養)

【五、結論整理】

問題:市售消化菌是不是幾乎都是異營菌?


回答:是,超過90%以上都是。

問題:為什麼不賣自營菌?

回答:因為難保存、不好賣、不會快速見效、不容易商品化。

問題:市售異營菌有沒有用?

回答:有用,但只適合在「開缸初期」或「營養鹽太高的救急期」短期使用。

問題:成熟缸該靠什麼?

回答:靠自營菌為主體(靠活石、菌膜、沙層定殖)+控制餵食與水流氧氣環境。



以上給你參考
AI的回答,不見得百分之一百正確,但基本大方向應該是對的。
非常感謝 你的見解與回應!

目前我有著手在水流去改變整個缸內循環 跟 添加飼料量及營養液

水源部分也開始使用RO水+紅海增色鹽 看看是否可以穩定缸內藻象

我剛內有添購蠻多功能性生物 金環寶螺 蜂蜜螺 假綿羊蝦 清潔蝦

目前是希望缸內 綠泥藻+氣泡 穩定控制,天天有加入TM消化菌

但這次並沒有關閉蛋白機,明顯感覺消退速度比以往很慢!
 
非常感謝 你的見解與回應!

目前我有著手在水流去改變整個缸內循環 跟 添加飼料量及營養液

水源部分也開始使用RO水+紅海增色鹽 看看是否可以穩定缸內藻象

我剛內有添購蠻多功能性生物 金環寶螺 蜂蜜螺 假綿羊蝦 清潔蝦

目前是希望缸內 綠泥藻+氣泡 穩定控制,天天有加入TM消化菌

但這次並沒有關閉蛋白機,明顯感覺消退速度比以往很慢!
要控制 綠泥藻+氣泡 時
建議營養液先停用
免得都餵到綠泥紅泥去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