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種人工選育的品系其實也算是小規模的演化了,只是篩選基因的原動力從生存壓力變成人為挑選。那照這樣演化下去,
以後跳海的人養的小丑魚,豈不是會長相差非常的多?
好吧!雖然理智上知道演化就是這樣,
但是實際體驗還是很驚訝,
是說現在就有長相差很多的了,
咖啡小丑(粉紅小丑)跟別丑一點都不像~~~
除了毒性外我想到的另一個可能是也許地毯在多數野外環境的出現頻率本來就略低於其他海葵,所以也比較少特別偏好他們的小丑。那個格子狀的軟體挺好玩的,還可以把魚拉長或壓扁來分析~
論文好難喔!左看右看看不懂,只感覺黑足和鞍背擠在一群深色小丑裡面,好像跑錯地方一樣,
如果沒看錯的話,意外的單獨喜歡地毯的小丑好像比較少,
地毯太兇嗎?
這可能性的確是蠻高的雖然看不懂論文,幸好J兄替我們把結論總結出來了,
看完結論忍不住想,既然都行的長相是高身深色三條白帶,
那該不會小丑魚一開始都是高身深色三條白帶,
那些長身淺色的,都是自己另外再演化出來的?
其實目前多數的學者都是把透紅分到Amphiprion底下,而這篇在正式發表時也是用這派的分法(research gate上公開的非正式版本還是用Premnas,不過我圖片來源的最終發表版內文就都改成Amphiprion了)。然後他們圖裡面透紅的學名錯了啦~
透紅的學名是Premnas biaculeatus,
不是Amphiprion biaculeatus
除了毒性外我想到的另一個可能是也許地毯在多數野外環境的出現頻率本來就略低於其他海葵,所以也比較少特別偏好他們的小丑。
這可能性的確是蠻高的
從他們針對型態演化的分析來看,長身淺色系列的確比較可能是後來和其他人分家的。
![]()
其實目前多數的學者都是把透紅分到Amphiprion底下,而這篇在正式發表時也是用這派的分法(research gate上公開的非正式版本還是用Premnas,不過我圖片來源的最終發表版內文就都改成Amphiprion了)。
野外會出現一整片的通常也只有奶嘴而已,其他種類往往都是自己單獨一顆。耶?真的?地毯在野外是比較少見的海葵嗎?
我都不知道,我不會潛水,很少看到野外海底,
所以還以為海葵們各自佔據一地,然後在自己海域裡都很興盛繁茂,
加上水族交易三不五時看到地毯,
所以我一直以為他們在野外也跟奶嘴或紫紅肚一樣多?
當初會改的理由其實是因為過往很多用個別基因分析親緣關係的研究都傾向認為透紅和公子及黑邊的關係是比較近的,因此照分類的原則就不能把透紅獨立出來。原來透紅的學名已經改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何當初只有他的屬名跟別人不同,
不過現在改成跟大家一樣,看起來應該是當初有什麼原因讓他歸類錯誤,現在終於修正回來?
這應該是很難啦,除非發生了什麼狀況導致野生小丑大規模滅絕變成只剩人工,不然這些人為篩選的性狀在野外也不見得能生存的很好。是說人類選育的眼花撩亂的小丑好像既不走高身深色路線,也不走長身淺色路線,
而是走白紋複雜加長鰭路線,
我記得目前不管是禮服或是白金,好像都是公子和黑邊,或兩者雜交出來的,
不知道會不會在幾百萬年後,野外長身深色類似雙帶類的小丑會全部被取代?
你貼的文章好高深,野外會出現一整片的通常也只有奶嘴而已,其他種類往往都是自己單獨一顆。
不過在我翻過的調查型文獻中,地毯的出現頻率似乎真的就常常會比奶嘴或公主少一些(e.g. Bennett-Smith et al., 2021; Scott & Baird., 2015)。
當初會改的理由其實是因為過往很多用個別基因分析親緣關係的研究都傾向認為透紅和公子及黑邊的關係是比較近的,因此照分類的原則就不能把透紅獨立出來。
不過上面那篇用全基因體做出來的結果又變成透紅最早分家,然後才是公子及黑邊。只是這個結果和新分類也不衝突(所有小丑仍然能組成一個大家族),所以就還是都放在同個屬。
這應該是很難啦,除非發生了什麼狀況導致野生小丑大規模滅絕變成只剩人工,不然這些人為篩選的性狀在野外也不見得能生存的很好。
耶?真的?地毯在野外是比較少見的海葵嗎?
我都不知道,我不會潛水,很少看到野外海底,
所以還以為海葵們各自佔據一地,然後在自己海域裡都很興盛繁茂,
加上水族交易三不五時看到地毯,
所以我一直以為他們在野外也跟奶嘴或紫紅肚一樣多?
聽你這麼講,該不會有科學家,在人工環境下也許沒什麼差,但是花紋對於野生小丑魚來說其實還滿重要的,也是他們辨別敵我的一個方式
所以即使他們丟回野外能存活也不代表就有辦法順利找到配偶繁殖下一代,因為很有可能會直接被同種給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