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肉應該是貝的足絲與貝底部連結的一塊肉,
有時貝的足絲脫離時,
連帶的這塊肉也會一起脫離,
常見的時候就是有時想把貝移至想要放置的位置時,以人力硬拔開的時候,
常常連帶著這塊肉就會一起拔下來.

只要環境適合,
貝處於健康的狀況之下,
牠約1-2週就會再長出足絲重新固定.
前提是環境適合,
貝處於健康狀態,
且不能讓牠亂跑,
只要貝放置的位置沒發固定住牠的話,
牠只要一開闔,
就可能移位或倒地了,
這點需特別注意.
謝謝前輩的分享,
那是不是要把基座邊緣封住,
防止他掉落呢?
PH84_250104143250_54667.jpg
 
貝的足絲有黏附基石了嗎?
如果還沒的話,
最好架高置於高處,
底部置ㄧ基石讓牠黏附,
並將鋼毛蟲夾除.

還沒黏附基石的貝,
有危險性,
底部很容易被鋼毛蟲一類的生物攻擊,
尤其此時又是置於砂上.
9月到現在....他的絲足都沒有黏附, 感覺他應該是不喜歡這個材質
昨天新採購了三顆小了3/2尺寸的貝,不知道哪時候被嘴賤紅龍頂落砂面.
不到12個小時, 其中一粒的絲足已經伸出並固定了.
是不是五爪貝不喜歡人造的石頭?
 
PH84_250914031829_cc3ef.jpg


PH84_250914031830_c593b.jpg


PH84_250914031830_4535b.jpg


白光是半夜開家裡燈拍的
本來就很想養硨磲貝前幾天看到體型適合的就帶回家了,半夜沒事整串看下來肉上有滾邊線條應該是可可斯貝嗎?
雖然有開但好像不會像各位健康的肉會那樣立起來
這幾天剛好買了一箱大洋金藻回來試試看
發現有倒金藻的時候會從小洞排出黑色的排泄物
應該是有正常在進食吧
 
PH84_250914031829_cc3ef.jpg


PH84_250914031830_c593b.jpg


PH84_250914031830_4535b.jpg


白光是半夜開家裡燈拍的
本來就很想養硨磲貝前幾天看到體型適合的就帶回家了,半夜沒事整串看下來肉上有滾邊線條應該是可可斯貝嗎?
雖然有開但好像不會像各位健康的肉會那樣立起來
這幾天剛好買了一箱大洋金藻回來試試看
發現有倒金藻的時候會從小洞排出黑色的排泄物
應該是有正常在進食吧
這顆是諾亞硨磲貝(Tridacna noae)。
比較容易辨識的特徵是外套膜上的水滴狀斑紋,除此之外幾乎都和長硨磲(T. maxima)差不多。
有趣的是雖然和長硨磲長得像,但諾亞在親緣關係上其實比較接近T. squamosaT. crocea。

拉屎的話倒是和濾食不見得有什麼關係,有時只是在排出多餘的共生藻而已。
 
這顆是諾亞硨磲貝(Tridacna noae)。
比較容易辨識的特徵是外套膜上的水滴狀斑紋,除此之外幾乎都和長硨磲(T. maxima)差不多。
有趣的是雖然和長硨磲長得像,但諾亞在親緣關係上其實比較接近T. squamosaT. crocea。

拉屎的話倒是和濾食不見得有什麼關係,有時只是在排出多餘的共生藻而已。
感謝解答,沒想到是沒看到有人介紹的種類

不過查了一下資訊說長硨磲跟諾亞硨磲是最普遍的品種,但反而這串看下來大家養的幾乎都是可可斯 帛琉跟蛇紋貝是什麼原因呢
 
感謝解答,沒想到是沒看到有人介紹的種類

不過查了一下資訊說長硨磲跟諾亞硨磲是最普遍的品種,但反而這串看下來大家養的幾乎都是可可斯 帛琉跟蛇紋貝是什麼原因呢
可能是因為可可斯最漂亮單價高,因此有人工繁殖,
變成了最可以合法養殖的種類,
帛琉和蛇紋我就不知道了
 
感謝解答,沒想到是沒看到有人介紹的種類

不過查了一下資訊說長硨磲跟諾亞硨磲是最普遍的品種,但反而這串看下來大家養的幾乎都是可可斯 帛琉跟蛇紋貝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是用這樓16頁那張圖的對照俗名的話那可可斯指的就是長硨磲。
不過這些物種分布範圍其實都很廣,所以用產地來幫特定物種取俗名實在是沒什麼意義,我自己也不太喜歡用這類的俗稱(有時候同一個名字去問不同店家還可能給你不同東西……)。

至於蝴蝶或蛇紋這種照型態取的名字我就比較沒意見,因為討論時指的幾乎都會是固定物種。

諾亞我覺得在市場上的出現頻率也不低,只是野生貝的比例會比較高,所以顏色不見得會很鮮豔。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