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使用在不同缸子的經驗其實差異也蠻大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系統的生物相組成或是穩定程度上有差異。
確實我下過的很多缸幾乎沒有什麼肉眼可見的負面影響,但我也遇過下完隔天直接倒缸的極端情況。
網路上文章也是有人說有影響有人說沒影響。
我自己是下完骨幾乎全滅。米粉倒好幾顆。系統整個崩掉的感覺。
但我當時還是剛下海的菜雞。(現在好像也是)
所以其實很多東西不是觀察得很明確。
這些珊瑚們有可能在爆發菌藻的期間就已經受傷害了。後續只是早死晚死而已。
系統上是覺得處理污染能力變很弱,np變高下不去。(但我現在的看法是也可能菌藻類死太多必然的結果)

總之,chemiclean對我來說是個最後的手法。
翻缸似乎也是。不過…經驗比較多了之後好像要爆發到這麼嚴重也不太容易🤣
不過我倒是發現chemiclean等抗生素對一些珊瑚疾病有相當不錯的療效,所以目前我主要都是拿來下在隔離缸內做治療用,反而已經沒有再用來處理cyano了。
 
請問各位前輩 tm硝化菌在處理缸內毛藻 絲狀藻會有效果嗎 還是各位前輩有其他處理毛藻 絲狀藻更佳的處理方式呢
 
藍腳寄居蟹+藍眼吊+花跳蝦虎+花倒吊+黃新娘+TM蝦菌+碳源 是我最近擺脫整缸毛藻絲藻和紅泥綠泥的組合. 藻啃乾淨後馬上出現粉紅鈣藻, 1週內就能看到成效. (這裡的前提條件是要會操作去蛋白機 和 拿捏適合自己換水節奏)

亂糟糟缸持續半年左右因為處於白點戒斷期,不能買魚.

身體呈褐色的小丑花跳和藍眼吊對付連牙刷都無法處理的毛藻和絲藻效率超高.
請問各位前輩 tm硝化菌在處理缸內毛藻 絲狀藻會有效果嗎 還是各位前輩有其他處理毛藻 絲狀藻更佳的處理方式呢
 
藍腳寄居蟹+藍眼吊+花跳蝦虎+花倒吊+黃新娘+TM蝦菌+碳源 是我最近擺脫整缸毛藻絲藻和紅泥綠泥的組合. 藻啃乾淨後馬上出現粉紅鈣藻, 1週內就能看到成效. (這裡的前提條件是要會操作去蛋白機 和 拿捏適合自己換水節奏)

亂糟糟缸持續半年左右因為處於白點戒斷期,不能買魚.

身體呈褐色的小丑花跳和藍眼吊對付連牙刷都無法處理的毛藻和絲藻效率超高.
我也是用吃藻生物(吊類+鮑魚+螺)和TM菌清除了綠毛藻+矽藻+甲藻
 
當時的情況是沙上的清掉隔天就會又有了
所以才下chemiclean~
但周圍蠻多人用也都有效喔
網上也很多影片~如下

Cyano 移除範例(但我認為cyano跟Dino常常一起出現啊….,畢竟就我的認知成因都跟有機物蠻有關係的)

Cyano & Dino 處理範例 (chemiclean + Dino X)

Dino by chemiclean


UV可能像你說的我的都出現在沙上跟石頭上所有無效吧。流量那些都有照建議使用了~

不過確實很難分Cyano or Dino 啦。我看yet那些影片,很多也都自己下comment 說是Cyano, red slime, Dino, 等等的
不過我是覺得爆發的時候都會一起出現。

Chemiclean 是真的大爆發的時候最後一招了。
但系統要重新建立就是了。

我自己用是有效果啦,提供給需要的人參考參考。應該不少版上的人也用過才對。

我再附上一些影片,與其去分對什麼有效不如參考影片中的藻相。如果類似,人家用有效就可以嘗試看看囉。(當初我也是這樣看過一輪才下chemiclean的)
這藥粉我有用過~當時除紅泥藻,我紅泥藻是沒大爆發只是看不慣⋯⋯

我是用活石開缸的,N/P一直都很低甚至有2個月都是0,後來開始長一堆綠毛藻卡死了幾支硬骨又開始長紅泥藻,最後決定直接下藥了~水變超清澈~之後就開始添加TM硝化菌了(之前沒加任何東西,只有餵飼料跟粉狀珊瑚飼料)
 
基本沒錯...
硝化菌...等耗氧菌消耗氧氣將NH3、4轉成NO2再轉成NO3,這是一個過程
生物排泄等廢物經分解、轉化後會變成PO4,這是另一個過程
在大自然中經由厭氧菌類會將NO3轉化成為N排放回大氣,這樣完成一個閉鎖循環
而PO4則會經由生物-特別是植物的吸收消耗而被固化,進而完成抽離水體的效果
一般的活石、生物球...等等是培養耗氧的硝化菌的環境,而厚沙、厚磚...等等都是培養厭氧菌的環境
培養時間厭氧菌的耗時與難度都較耗氧的硝化菌來的更為長久與困難,厚沙或者厚磚培養厭氧菌是要靠砂層厚度(或可輔以微生物產生微弱的沾粘性),自開缸後在沙層或磚內一定深度逐漸形成缺氧的環境以利厭氧菌的繁殖
從上所述,大概了解幾個要點
1.對媒介厚度有一定的要求,砂礫越細越容易產生缺氧層,厚磚厚度越厚、孔隙越小越容易產生缺氧層
2.厚沙、厚磚自設立後,基本嚴禁翻動,以免破壞掉缺氧的環境,缺氧環境難建但易毀,有清沙生物則厚沙層相對要越厚
3.厭氧層不是絕氧層,仍有一定氧氣存在只是濃度很稀薄
4.這些主要都只有解決掉氮-N的循環,幾乎跟PO4排除或消耗無關

PO4的排除或消耗常見方式:
1.模仿大自然的方式,以植物消耗,所以有藻缸、藻盒輔以適當光譜的照射,藉由藻類生長需吸收水中PO4提供養分,以此來消耗掉水中的PO4
2.少量飼養並減少餵食,配合週期性、適量的換水來壓制缸內PO4的濃度
3.藉由添加化學藥劑引起化學反應形成化合物來剝離水中的PO4,並藉由蛋白機、微生物...等設備或有機方式抽離水體

而魚缸的大小是固定的,沙層越厚、沙磚越大,生物飼養及環境營造的空間就越小,可供養殖、觀賞的效益及樂趣就越少,
可以混和利用厚沙/磚、碳源-藉由菌類消耗碳結合一定比例的NP繁殖再藉由蛋白機打出的方式、N或P...等吸附劑、藻盒/缸...等等方式,在兼顧養殖與觀賞效益下以最經濟/便利的組合方式來達到我們的需求...

其實寫這麼多只是想說,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各種方法都有優勢、優點與缺點,大家照自己的能力、環境與需求來設定就好

以上愚見供各位參考...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