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缸至今約快一年,固定每周用自來水換水40L 紅海增色 換水後添加 TM消化菌 1-2ml

缸子尺寸60*40*40背濾 沉馬森森XDP-2000 蛋白NF-1 燈光 K7-III 造浪SWD-4

主要飼養LPS

單胞*米粉*榔頭*鈕扣*地毯
魚隻*小丑*蓮花*多莉* 多彩*火焰*火背*飄飄*草莓

近期夏天到了,將沉馬改成一對二 ,連接出水口及冷水機,在上星期六正常換水後,星期日晚上添加了TM消化菌2ml

沒想到...隔天早上起來 多彩*火背*火焰 全掛,其餘魚隻出現呼吸急促,多隻假綿羊及清潔蝦無事

起初猜測是缺氧導致,後續在周三晚上開了一罐新的TM消化菌,這次添加及少量0.5ml

沒想到隔天魚隻又出現周一狀況,呼吸急促~但到晚上回家後又正常

在沉馬上未更改一對二時候,我設定流量大概1200 L/H,每次也都添加2ml TM消化菌都沒出現喘過

目前想解決的方法是

1.每次添加TM晚上,我就用打氣機加強打氣
2.更改更大沉馬一對二
3.增加造浪機

還是請問各位有其他更好建議嗎?
水冷機到手以後要用清水循環幾個時辰,把裡面的油脂都過濾掉了啦。
 
我想說買簡易版 沒有主機的那種耶 5道

第一道濾心

5MPP細紋棉濾心 (NSF/SGS認證,台灣製造)

過濾孔徑:5微米

為一般淨水器及RO逆滲透的第一道濾心,主要的功用為過濾水中沙土、鐵鏽,毛髮及較大的雜質

●濾心建議更換時間:約3個月(以實際使用情形為準)

第二道濾心

UDF椰殼顆粒活性碳濾心 (SGS認證,台灣製造)

為一般淨水器及RO逆滲透的第二道濾心,主要材質為椰殼顆粒活性碳,其功用為過濾水中氯氣、三氯甲烷、有機汙染物質、農藥及水中異色異味,因去除率會隨過濾量增多而遞減濾效,要定期做更換以保持最佳功效。


第三道濾心

CTO柱狀高效能椰殼活性碳濾心(NSF/SGS認證,台灣製造)

過濾孔徑:5微米

◆此款為整支濾心通過NSF/SGS認證◆

為一般淨水器及RO逆滲透的第三道濾心,採用高效能椰殼活性碳壓縮成柱狀,其功用為過濾水中氯氣、三氯甲烷、化學物質及有機汙染物質、農藥、異色異味,因去除率會隨過濾量增多而遞減濾效,要定期做更換以保持最佳功效。


第四道濾心

K-5633樹脂濾心(SGS認證,台灣製造)

為一般五/六道式淨水器的第四道濾心,其功能為軟化水質,吸附水中的石灰質(水垢)成份,使水中水垢(白色物質)減少,且人體如飲用過多的石灰質容易造成結石。使用時效視用水量及當地水質而定,若發現水中茶垢增多時,為該濾心已失效,建議立即更換。(此濾心的原料採英國進口PUROLITE樹脂有通過NSF認證)

●濾心建議更換時間:以實際使用情形及當地水質為準

第五道濾心

小T-33後置活性碳濾心 (NSF/SGS認證,台灣製造)

為一般淨水器及RO逆滲透的第五道濾心,主要的功用為加強去除水中異味及改善口感,因去除率會隨過濾量增多而遞減濾效,要定期做更換以保持最佳功效。
我覺得用RO逆滲透,前面三道主要的濾芯都是為了延長RO濾芯的壽命存在的,
第1PP濾芯過濾大分子的雜質 這個沒問題。
2跟3活性碳濾芯就沒有必要重複了 CTO的碳粉雜質會比較少,用到兩個的一般是沒有RO濾芯的。
3可以考慮多一個PP 1微米的,這個主要功用是在避免前面的活性碳濾芯有雜質直接往後面的R O逆滲透膜流過去,或是你也可以養成習慣活性碳濾芯剛換上去的時候先不要連接 過水過個兩三分鐘大的雜質都充完了再開始用,我是沒有這樣,反正後面還有一個PP濾芯會擋住大的雜質,PP也便宜。
4跟5都不要 要就上RO逆滲透 ,45都是為了人用水存在的。RO可以完全解決這些問題,能喝也能養珊瑚。
第五道最後要不要加上DI離子交換樹酯濾芯就看你自己,RO已經可以過濾掉90%到99%元素,加上DI是可以做到完全的純水,但就不適合人飲用了,拿去泡海水素這個大概是最少干擾的狀態。
 
我覺得用RO逆滲透,前面三道主要的濾芯都是為了延長RO濾芯的壽命存在的,
第1PP濾芯過濾大分子的雜質 這個沒問題。
2跟3活性碳濾芯就沒有必要重複了 CTO的碳粉雜質會比較少,用到兩個的一般是沒有RO濾芯的。
3可以考慮多一個PP 1微米的,這個主要功用是在避免前面的活性碳濾芯有雜質直接往後面的R O逆滲透膜流過去,或是你也可以養成習慣活性碳濾芯剛換上去的時候先不要連接 過水過個兩三分鐘大的雜質都充完了再開始用,我是沒有這樣,反正後面還有一個PP濾芯會擋住大的雜質,PP也便宜。
4跟5都不要 要就上RO逆滲透 ,45都是為了人用水存在的。RO可以完全解決這些問題,能喝也能養珊瑚。
第五道最後要不要加上DI離子交換樹酯濾芯就看你自己,RO已經可以過濾掉90%到99%元素,加上DI是可以做到完全的純水,但就不適合人飲用了,拿去泡海水素這個大概是最少干擾的狀態。
完全純水為什麼不適合飲用?吃的食物應該就足夠生理所需元素吧,水的元素不多,量也少。
 
我覺得用RO逆滲透,前面三道主要的濾芯都是為了延長RO濾芯的壽命存在的,
第1PP濾芯過濾大分子的雜質 這個沒問題。
2跟3活性碳濾芯就沒有必要重複了 CTO的碳粉雜質會比較少,用到兩個的一般是沒有RO濾芯的。
3可以考慮多一個PP 1微米的,這個主要功用是在避免前面的活性碳濾芯有雜質直接往後面的R O逆滲透膜流過去,或是你也可以養成習慣活性碳濾芯剛換上去的時候先不要連接 過水過個兩三分鐘大的雜質都充完了再開始用,我是沒有這樣,反正後面還有一個PP濾芯會擋住大的雜質,PP也便宜。
4跟5都不要 要就上RO逆滲透 ,45都是為了人用水存在的。RO可以完全解決這些問題,能喝也能養珊瑚。
第五道最後要不要加上DI離子交換樹酯濾芯就看你自己,RO已經可以過濾掉90%到99%元素,加上DI是可以做到完全的純水,但就不適合人飲用了,拿去泡海水素這個大概是最少干擾的狀態。
有。後來我有看到這個

1.PP5微米除汙濾心(3-6個月更換)
2.UDF顆粒活性碳濾心(6個月更換)
3.CTO柱狀壓縮活性碳濾心(6個月更換)
4.RO膜 75加侖 高流量美國進口原料製造(一年更換)
5.DI 軟水樹酯

有大大也有建議推薦~
 
完全純水為什麼不適合飲用?吃的食物應該就足夠生理所需元素吧,水的元素不多,量也少。
如果你說的是礦物質,不需要從水獲得這件事
我也是認同的,我自己也喝RO水。

D I濾芯主要的疑問礦物質補充沒有關係。
DI是依靠離子交換,基本上他可以清除到幾乎沒有任何陰陽離子,TDS能到0,幾乎所有賣D I濾芯的賣家都會直接跟你說人要喝不要買這個,雖然這些論點有一點爭議,但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他的化學不穩定性,我們拿來泡海水一點疑慮都沒有,如果是人要喝R O就已經非常足夠。
貼一下A I的回答參考看看 ,有興趣去Google一下資料應該很多。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也高度學術化的問題。你的提問觸及到去離子水(DI 水)與「水的化學平衡性」、「滲透壓」、「化學親和力」等交叉領域的核心議題。以下為你整理


一、


所謂「DI 水化學不穩定」是否有理論基礎

答案是:有清楚的理論支持,但並非「絕對無爭議」,屬於部分科學共識,且應用上有前提限制

1.
低離子水的「化學親和力」與「離子交換傾向熱力學與溶解平衡原理,越低 TDS 的水,其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差距越大,因此傾向與周圍物質交換離子以達成平衡。
  • DI 水幾乎沒有任何陽陰離子,接觸到礦物、金屬、水泥或人體體液時,會發生主動離子交換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化學侵蝕性」。
→ 學術支持:


  • Thermodynamics of Water Purification, AWWA Research Foundation
  • Fundamentals of Aquatic Chemistry, Stumm & Morgan
  • 2.
水的導電性與酸鹼變化能力:

  • 去離子水的導電率 < 1 μS/cm,是極端低導電物質。
  • 因為缺乏碳酸根(HCO₃⁻)等緩衝離子,它極易吸收空氣中的 CO₂,生成 H₂CO₃(碳酸),導致pH 不穩定,通常降到 5.5–6.0。
  • 這種水在生物或化學系統中,pH 可瞬間大幅波動,對胃液、腸液或血液有潛在負擔。
→ 學術支持:

  • CO₂ absorption and pH shift in ultra-pure water systems, Journal of Water Chemistry
  • Water Chemistry, Mark Benjamin
3.
滲透壓與細胞外液平衡風險(僅限大量或特定族群)

  • 純水與人體細胞外液之間存在明顯滲透壓差,若一次大量飲入(如>1公升),理論上可能導致腸道細胞滲水、紅血球溶血等效應(尤其在嬰幼兒或腎功能不全者)。
  • 不過正常飲水量下,健康成人能藉由腎臟與腸道迅速調節,風險極低。
→ 學術支持:
  • WHO, Health risks from drinking demineralised water (2004)
  • Clinical Nutrition: Electrolyte Disorders and Water Balance

二、

這些學術理論是否沒有爭議?


  • 部分理論(如溶解平衡、CO₂ 導致酸化)是普遍接受的物理化學常識。
  • 但「飲用 DI 水會不會傷身」這件事,則有爭議,因為它牽涉到:
    • 人體緩衝與代償能力(因人而異)
    • 飲用量與頻率(喝一杯 ≠ 每天1L)
    • 是否搭配飲食中礦物質攝取

三、總結為一句話:


DI 純水的「化學不穩定」與「離子侵蝕傾向」是有清楚的科學理論支持的,並非民間迷思。

但其「實際對健康的危害」則視飲用頻率、劑量與個人狀況而定,不屬於絕對禁忌,但明顯「不建議」。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