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喜歡未確定黑盒子的部分
透過彼此交流經驗也確實能獲得許多不一樣的心得,有時也能碰撞出新思維
很感謝jeremie兄平時網上放發布的內容,都很棒
那天市集初次見面便聊了一整天,由早上聊到晚上
確實是很難得的經驗,也很感謝一整天的陪伴:love:
 
我也很喜歡未確定黑盒子的部分
透過彼此交流經驗也確實能獲得許多不一樣的心得,有時也能碰撞出新思維
很感謝jeremie兄平時網上放發布的內容,都很棒
那天市集初次見面便聊了一整天,由早上聊到晚上
確實是很難得的經驗,也很感謝一整天的陪伴:love:
原來J大有去!!!
我竟然沒遇到~~~
下次若有機會, 提早說一聲, 我帶些白光下才漂亮的骨給你~~ (像是大頭薑之類的)
 
我也很喜歡未確定黑盒子的部分
透過彼此交流經驗也確實能獲得許多不一樣的心得,有時也能碰撞出新思維
很感謝jeremie兄平時網上放發布的內容,都很棒
那天市集初次見面便聊了一整天,由早上聊到晚上
確實是很難得的經驗,也很感謝一整天的陪伴:love:
我也很久沒聊這麼久了XD
平常我也會去騷擾很多水族館:em01:,不過也很少能這樣暢談一整天的。
 
我還以為是論壇年齡層老化, 大家越來越有修養了~
我本來想說這篇就潛水看看大家的看法不要浮出來,被你這句話給笑噴........XD
既然出來了我也留點東西吧~
如果再重來一次,我的確還是會選擇鋪沙的~ 也許就是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有沙的景的慣性
雖然說最早最早選擇活沙系統,是因為把NO3當作是毒蛇猛獸,有一個自然就可以把NO3 除掉的東西實在是太好了
現在雖然沒有要讓他除掉 NO3,但是這些年來遭遇的事情,也讓我覺得有個沙層對系統的穩定其實挺有幫助
除了前面大家都提過的那些原因我分享個可能有點不一樣的經驗談
ex. 停電超過三個小時以上,當底缸的能力沒有辦法介入整個循環的時候,即使有把溫度顧著
裸缸跟有鋪底沙的系統可以從珊瑚的"爽不爽"看出一些明顯的差異
-
也就是台電如果再不給力一點,其實裸缸風險我覺得是比較大的,當然這屬於特殊案例 XD
不過呢,事情總是有兩個面向,雖然我一向不贊同人家鋪珊瑚骨當底
但是看到 Jeremie兄遇到的狀況,參考到我的經驗,那的確還是有優點的
珊瑚如果被翻倒插到沙子裡面,那掛掉的機率可真是高,我不小心被埋到沙裡的珊瑚真是多到不勝枚舉
如果是佈滿鈣藻的珊瑚骨我猜就都可以活下來了~
敬我逝去的青春,及沙埋的斷枝
 
路過分享一下
不好意思又要來進入毒舌時間~

第一個影片中, 鋪在缸底的珊瑚骨, 看起來可能已經存在一段時間, 維持在穩定且不錯的狀態,
缸內珊瑚的狀態看起來的確都還不錯, 但他們不是幼幼班就還在小學階段, 飼養時間匹配不上缸內的活石與珊瑚骨,
有可能是魚缸穩定的後期才放入的吧?

死藍的燈, 黯沉的背景(所有沒有珊瑚的地方), 只剩下有珊瑚的地方有色彩,
剛好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遇到這種影片, 我會期待他一年後的狀態~ (至少還會想繼續追蹤後續~)

我比較喜歡下列幾種型態的缸:






第二個影片

對我來說完全沒甚麼參考價值, 小缸養的不怎麼樣, 而且可以看得出遊走在不穩定的邊緣~
大缸才剛開缸, 包括造景跟底部基材都還白白的一片...
 
Echo
不好意思又要來進入毒舌時間~

第一個影片中, 鋪在缸底的珊瑚骨, 看起來可能已經存在一段時間, 維持在穩定且不錯的狀態,
缸內珊瑚的狀態看起來的確都還不錯, 但他們不是幼幼班就還在小學階段, 飼養時間匹配不上缸內的活石與珊瑚骨,
有可能是魚缸穩定的後期才放入的吧?

死藍的燈, 黯沉的背景(所有沒有珊瑚的地方), 只剩下有珊瑚的地方有色彩,
剛好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遇到這種影片, 我會期待他一年後的狀態~ (至少還會想繼續追蹤後續~)

我比較喜歡下列幾種型態的缸:






第二個影片

對我來說完全沒甚麼參考價值, 小缸養的不怎麼樣, 而且可以看得出遊走在不穩定的邊緣~
大缸才剛開缸, 包括造景跟底部基材都還白白的一片...
Echo一下L大,畢竟喜好的缸跟我的審美蠻像的。
看完似乎又興起整理一下沙上珊瑚的念頭,乾淨一點似乎好一點。

岔題了,
主要是要echo 一下其實仔細看就可以看到鋪珊瑚骨跟沙中間有很大的差異。
一個是珊瑚骨的缸除了都還是斷枝缸外,真的看起來超黑暗的。少了底沙的反射,美觀度真的大打折扣。
再來是仔細看L大找的那幾缸美缸,其實弱流區域的沙上面是有藻類或是髒污的。
但是!! 是不是很不顯眼甚至不會被注意到。
所以要鋪沙的各位真的不用害怕,除了個別慘況鼻涕紅泥滿天飛外(我都經歷過),其他一般的髒污堆積真的不是什麼大事。

而且真的嚴重到超級明顯的時候應該就不只是沙上的問題了,應該整缸都會有。

雖然美觀不美觀很主觀啦,但就分享一下觀察包的現象。
 
這個議題在多年前,曾經一片倒的視砂石為洪水猛獸

目前這樣的討論風氣真的是令人感動 !

如果當年的8.4也是這樣討論 抽底沙系統 , 那麼老千兄也不用刪文了吧

總之,我把我剛剛打文字得刪掉了

因為我也一不小心就在這論壇成長了 ! 脾氣變好了 !


要不要撲沙甚至珊瑚骨這件事
我認為跟飼養者想要一個甚麼樣子的水族箱,這個部份很重要

不同的操作方式跟維護想法,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跟風格

比如
1.全都珊瑚
2.大多都珊瑚,少少的魚
3.很多魚,少少的珊瑚
4.很多魚,很多珊瑚
而這中間還會有一些分別
比如
水體多大?
是否有不斷電系統 ?
想要生態豐富還是想要方便控制?
多少預算控制多少水體?
一個星期能夠花多少時間在水族箱上? .......................等等


至於底下是珊瑚骨這件事,這個缸子底下是珊瑚骨

反正水族箱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在一個密閉的環境內 沒有無緣無故長大的東西 ! 沒有無故變多的數值 ! 沒有無故降低的數據 !

回到回覆樓主的主題
我的答案是先鋪一些吧 !
不要鋪太厚,之後想拿掉就拿掉 ! 你養一陣子後你會找到你想要的操作方式 !
每個人能維護的條件都不一樣 ! 都試試才不枉費踏入這個有趣的世界 !
 
這個議題在多年前,曾經一片倒的視砂石為洪水猛獸

目前這樣的討論風氣真的是令人感動 !

如果當年的8.4也是這樣討論 抽底沙系統 , 那麼老千兄也不用刪文了吧

總之,我把我剛剛打文字得刪掉了

因為我也一不小心就在這論壇成長了 ! 脾氣變好了 !


要不要撲沙甚至珊瑚骨這件事
我認為跟飼養者想要一個甚麼樣子的水族箱,這個部份很重要

不同的操作方式跟維護想法,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跟風格

比如
1.全都珊瑚
2.大多都珊瑚,少少的魚
3.很多魚,少少的珊瑚
4.很多魚,很多珊瑚
而這中間還會有一些分別
比如
水體多大?
是否有不斷電系統 ?
想要生態豐富還是想要方便控制?
多少預算控制多少水體?
一個星期能夠花多少時間在水族箱上? .......................等等


至於底下是珊瑚骨這件事,這個缸子底下是珊瑚骨

反正水族箱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在一個密閉的環境內 沒有無緣無故長大的東西 ! 沒有無故變多的數值 ! 沒有無故降低的數據 !

回到回覆樓主的主題
我的答案是先鋪一些吧 !
不要鋪太厚,之後想拿掉就拿掉 ! 你養一陣子後你會找到你想要的操作方式 !
每個人能維護的條件都不一樣 ! 都試試才不枉費踏入這個有趣的世界 !
彰大有空歡迎多回來聊聊啊

說到老千大的底沙過濾也勾起我不少回憶。我自己在剛跳海時也是深受“用沙層建立生態”這個概念吸引,所以很著迷於各種沙層類系統,像是miki大或是臭酸站長等人的缸子當初也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雖然我入坑時老千大也已經離開論壇很久了,我也不認識他本人,不過他的幾個缸子也是非常吸引那時的我,所以當初花了很多時間從十幾年來論壇上一篇篇文章及留言中嘗試拼湊出他的理念。現在回想起來雖然也不完全認同所有細節,但很多想法對於我後來的飼養觀也是有不小的影響。

現在我也還是很愛跑回去翻國內外各大論壇十幾二十年前的文章、討論串、或玩家分享的缸子。雖然自己並沒有體驗過那些時期,但如同讀史書一般的過程也是挺有趣的。有些議題從二十年前就爭到現在、有些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之中、又有些如同輪迴轉世一樣每隔幾年就會再重新投胎把爭論的循環跑一遍。


好像離題太多了XD,再回來聊聊底沙。
在我能追溯到的文獻中,最早引起廣泛討論的以底沙為核心的珊瑚缸養法應該會是Jaubert’s method,也就是臺灣這邊俗稱的充水層式活沙系統。
有趣的是最原始的系統設置中其實根本也沒有任何分層(若有會深挖的翻沙生物才會再加個紗網),基本上所有沙子都是統一2~5mm粒徑,然後再加上底下的浪板。缸子的外觀除了沒有用馬達抽外看起來其實倒幾乎和老千大的底沙過濾一樣(包含沙子粒徑大小),我甚至記得在某次MACNA演講中Dr. Jaubert有提到這個系統的由來也真的是直接把抽底沙系統的打氣(那時候Impeller Pump還未普及)拿掉留下浪板。
後來再被傳到美國後又有一群玩家提倡充水層沒有必要才搞出了直接鋪一層超厚細沙的厚沙系統(DSB)。

另外比較有名的沙層實驗應該是Toonen的這兩篇: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Sandbed and Plenum-Based Systems. Part 1: Controlled lab dosing experiments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Sandbed and Plenum-Based Systems: Part 2: Live Animal Experiments
雖然實驗結果變異性還挺大的,不過結論上是不太支持這些不同的底沙設置(粗、細、厚、薄、有無充水層)對無機鹽的處理有什麼顯著影響。
原因我認為可能也和實驗的時間軸、bioload、以及有機碳源的供應有關,畢竟所有實驗也都只進行了100多天,bioload可能也不足以支撐沙層的一些生化作用。

https://www.reef2reef.com/threads/i...trification-in-ordinary-reef-aquaria.1101143/
最近這篇中我們也有繼續針對缸中的脫氮作用討論。雖然還需要很多實驗才比較能有確切的結論,不過目前討論起來大致上是認為要在缸內發生顯著的脫氮除了厭氧環境外還至少需要一定的有機碳源供應(也就是說單單一缸子厚沙擺在那邊跑海水再久也沒辦法有效處理NO3)。
當然啦,我不認為對多數玩家來說脫氮作用是很需要去關注的東西,不過若能進一步了解不同作用實際在缸內發生的狀況也是挺有趣的。
 
最後編輯: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