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你誤解我的意思, 或是你可以再回去看仔細一點...
(ex: 你前文是說利用吸附劑降到0, 處理PO4能力>產出 = PO4輸出>輸入, 與PO4=0無關, 與輸出>輸入有關)
Summary:
PO4在哪一個level 不是重點(只要是合理的區間, 不要問我什麼區間合理, 這個每個人不同)
以我而言, 我自己的缸子再N2.5 P0.1這個數值的時候"珊瑚狀態比較好" (勤觀察)

回應你的問題:
PO4為0, 只要你能輸入=輸出, 那還是能養得很好. (我內文沒有說過任何一句PO4=0養不活, 勿誤解)
甚至厲害的人會使用 ULNS 的超低NP養法養出夢幻色的珊瑚. (但這困難的點是維持0的同時還要確保輸入=輸出, 較難以monitor)

如上, 我沒說過為0養不活
控制不了P才養不活

沒有必需, 以我的經驗NP為0的時候我的鐵牛養不活
目前N2.5/P0.1才能維持在較好的狀態

echo前面的summary, NP為0不為0, 我的認知是都養的活. 只要你能好好控制輸入&輸出.
(當然大前提是不能過高, 但這個閾值在哪有太多說法. 以我自身缸子而言我覺得N必需<5 ; P必需<0.15)
(但很多人NP遠大於這個值卻還是養得很好, 所以可能跟養的品種及缸子其他水質參數, 有機營養鹽level有關吧)
謝謝🙏
 
「你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只是要說PO4>0.3 換水才會降低. 請參考此篇」抱歉,如果我理解你意思正確,如下

為什麼這兩個條件:

PO4>0.3和PO4<0.1

PO4>0.3 換水才會降低
PO4<0.1換水不會降低

它有什麼原理或機制條件嗎,例如只因為PO4濃度的不同?
首先, 這是實驗結果. 我認為結果永遠大於背後的理論.
(在個人珊瑚缸的操作上如果能得到結果比知道一堆知識卻做不出結果來的有用處; 當然能兩者兼得最好)


但我還是有嘗試去解釋背後的原理來support實驗的論點
這部分是根據NP循環等相關知識想像出來的,
你可以做個參考.


在我的實驗中(我的缸子)
遇到的狀況可能是, 再PO4>0.3的時候其實P產出了很多, 維持在一個P~0.3-0.5的動態平衡區間.
此時換水可以有效移除, 但持續產出的情況下又會慢慢升回來直到換水量足夠開始下降.
後續把大量的汙染源降低後, 開始不會回升, 此時動態平衡的水準慢慢降到P=0.2-0.1的區間
這時候沒辦法考換水移除的原因是. 剩下的汙染源是固定產生的.(ex: 生物產生的污染(珊瑚&魚)+餵食汙染)
此時缸子的系統跟產出的汙染之動態平衡在P=0.2-0.1這個level.
所以換水很難持續降低了.

這時候搭配吸附劑跟提高系統P循環的能力才有辦法繼續降低.
(吸附劑是較快速的方式, 但一樣降到一個level也會到極限) (提高P循環的能力, 我目前也沒有厲害到能讓P歸零就不獻醜了)
 
「遇到的狀況可能是, 再PO4>0.3的時候其實P產出了很多, 維持在一個P~0.3-0.5的動態平衡區間.

此時換水可以有效移除, 但持續產出的情況下又會慢慢升回來直到換水量足夠開始下降.」


所以意思是,換水是可以減少PO4
這就是我的疑問,那為什麼PO4為
0.2~0.1level換水不會降低
 
如果0.2~0.1level換水不會降低,是因為系統跟產出的汙染之動態平衡在P=0.2-0.1這個level.

那是不是人工添加PO4就可以又減少了?

那假如PO4來到0~0.05這個區間,又達到系統跟產出的汙染之動態平衡,換水無法減少PO4,會有這樣的關係嗎?

這時候再人工添加PO4打破「動態平衡」就又可以換水變成0嗎?

所以換水減少PO4,重要的是「動態平衡」。
 
換水降營養鹽效果本來在高濃度下就會比較明顯。
比如說同樣換1/3的水,起始濃度為0.3ppm的話可以降0.1ppm;但若起始濃度為0.1ppm則只能降約0.033ppm,而這樣小幅度的影響自然也比較容易被其他因子蓋掉(e.g. 餵食量改變、生物消耗量變動、沙石的釋放)。

不過磷酸根離子很容易被不同表面(尤其是碳酸鈣)吸附的特性也使得很多情境下換水的效果會沒那麼直觀。
比如說10ppm的NO3在換掉一半的水後只要沒有額外的添加補入(人工添加或是水源引入)或硝化作用產出(海水缸中唯二兩個會導致NO3濃度上升的原因)的話必定可以降到5ppm。
然而PO4就不是這樣了。在沙石量大的系統中,很大一部分的PO4會被吸附在其表面上,並隨著水中濃度下降而逐漸釋出。因此即使同樣換了一半的水,PO4的濃度也不見得會直接砍半。
假設你的缸中水體PO4濃度平衡在0.3ppm,且平衡狀態下固定有等量的PO4是在固體表面上。那麽換掉一半的水雖可使水體濃度暫時降到0.15ppm,但隨著固體表面的釋出又會逐漸升高重新平衡在0.225ppm(不過平衡時間也不會完全是線性)。
當然,由於每個缸的可反應表面積以及會吸附PO4的固體材質多少會有些不同,因此實務上比較難精確做計量。


但若只是純粹擔心換水會對於本來就偏低的營養鹽有影響的話也是可以直接添加一些到新水內,我自己有時進行比較高比例的換水也會這樣操作。
自來水比較麻煩的點在於地區變異性實在太大了(光是你隔壁鄰居的水就可能有差了),因此你看到再多使用自來水的成功案例都不會有任何參考價值(除非你要搬去對方家裡當室友)。對一些玩家來說直接使用自來水可能和使用純水沒什麼差異,甚至某些情境下也許自來水還比純水更適合;但反之某些地區可能常規的RODI配置都還不足以將水源過濾到符合玩家需求,更別說直接使用了。
 
最後編輯:
換水降營養鹽效果本來在高濃度下就會比較明顯。
比如說同樣換1/3的水,起始濃度為0.3ppm的話可以降0.1ppm;但若起始濃度為0.1ppm則只能降約0.033ppm,而這樣小幅度的影響自然也比較容易被其他因子蓋掉(e.g. 餵食量改變、生物消耗量變動、沙石的釋放)。

不過磷酸根離子很容易被不同表面(尤其是碳酸鈣)吸附的特性也使得很多情境下換水的效果會沒那麼直觀。
比如說10ppm的NO3在換掉一半的水後只要沒有額外的添加補入(人工添加或是水源引入)或硝化作用產出(海水缸中唯二兩個會導致NO3濃度上升的原因)的話必定可以降到5ppm。
然而PO4就不是這樣了。在沙石量大的系統中,很大一部分的PO4會被吸附在其表面上,並隨著水中濃度下降而逐漸釋出。因此即使同樣換了一半的水,PO4的濃度也不見得會直接砍半。
假設你的缸中水體PO4濃度平衡在0.3ppm,且平衡狀態下固定有等量的PO4是在固體表面上。那麽換掉一半的水雖可使水體濃度暫時降到0.15ppm,但隨著固體表面的釋出又會逐漸升高重新平衡在0.225ppm(不過平衡時間也不會完全是線性)。
當然,由於每個缸的可反應表面積以及會吸附PO4的固體材質多少會有些不同,因此實務上比較難精確做計量。


但若只是純粹擔心換水會對於本來就偏低的營養鹽有影響的話也是可以直接添加一些到新水內,我自己有時進行比較高比例的換水也會這樣操作。
自來水比較麻煩的點在於地區變異性實在太大了(光是你隔壁鄰居的水就可能有差了),因此你看到再多使用自來水的成功案例都不會有任何參考價值(除非你要搬去對方家裡當室友)。對一些玩家來說直接使用自來水可能和使用純水沒什麼差異,甚至某些情境下也許自來水還比純水更適合;但反之某些地區可能常規的RODI配置都還不足以將水源過濾到符合玩家需求,更別說直接使用了。
你好,這正是我的疑惑🤔

「比如說同樣換1/3的水,起始濃度為0.3ppm的話可以降0.1ppm;但若起始濃度為0.1ppm則只能降約0.033ppm」

起始濃度越高降的越多
起始濃度越低降的越少

這是為什麼呢,取決於起始濃度的含量嗎
 
我也能理解您說的「實務上比較難精確做計量。」

那麼您的意思是,譬如你舉的例子

「假設你的缸中水體PO4濃度平衡在0.3ppm,且平衡狀態下固定有等量的PO4是在固體表面上。那麽換掉一半的水雖可使水體濃度暫時降到0.15ppm,但隨著固體表面的釋出又會逐漸升高重新平衡在0.225ppm」

那麼起始濃度0.1ppm就不會有等量的PO4於固體表面上嗎?

那麼如果PO4濃度平衡在0.3ppm,且平衡狀態下固定「沒有」等量的PO4是在固體表面上呢
 
你好,這正是我的疑惑🤔

「比如說同樣換1/3的水,起始濃度為0.3ppm的話可以降0.1ppm;但若起始濃度為0.1ppm則只能降約0.033ppm」

起始濃度越高降的越多
起始濃度越低降的越少

這是為什麼呢,取決於起始濃度的含量嗎
這就只是單純的稀釋比例計算而已。
如果你的新水的PO4濃度為0ppm,而缸內濃度為0.3ppm,那麼換掉三分之一的缸內水就會讓濃度少掉三分之一,也就是0.3÷3=0.1ppm。
而0.1ppm的缸內濃度同樣換掉三分之一就只會減少0.1÷3≈0.033ppm。

若是想看比較長遠的影響的話可以參考L大這篇或是Randy這篇的計算。


我也能理解您說的「實務上比較難精確做計量。」

那麼您的意思是,譬如你舉的例子

「假設你的缸中水體PO4濃度平衡在0.3ppm,且平衡狀態下固定有等量的PO4是在固體表面上。那麽換掉一半的水雖可使水體濃度暫時降到0.15ppm,但隨著固體表面的釋出又會逐漸升高重新平衡在0.225ppm」

那麼起始濃度0.1ppm就不會有等量的PO4於固體表面上嗎?
如果是在同樣的缸內條件下那0.1ppm的平衡濃度的確也應該有等量的PO4是被吸附的。
所以把同樣換一半水的情境也套上來的話就會變成換完水濃度先降為0.1÷2=0.05ppm,而沙石內再釋出平衡後濃度會再升到(0.05+0.1)÷2=0.075ppm。

不過我這裡假設固體表面吸附的部分與水體中的為等量這點純粹只是為了計算方便,實務上吸附的比例當然有可能更多或是更少,取決於缸中可吸附的表面積以及材質。

那麼如果PO4濃度平衡在0.3ppm,且平衡狀態下固定「沒有」等量的PO4是在固體表面上呢
若是在幾乎沒有沙石或濾材的裸缸內的話,那換水的影響就會比較接近直接用稀釋比例計算的結果了。
 
如果0.2~0.1level換水不會降低,是因為系統跟產出的汙染之動態平衡在P=0.2-0.1這個level.

那是不是人工添加PO4就可以又減少了?

那假如PO4來到0~0.05這個區間,又達到系統跟產出的汙染之動態平衡,換水無法減少PO4,會有這樣的關係嗎?

這時候再人工添加PO4打破「動態平衡」就又可以換水變成0嗎?

所以換水減少PO4,重要的是「動態平衡」。
前提還是先說一下:在我的這套理論裡
每個缸子動態平衡的區間不一定一樣喔
0.3/0.1是我當時缸子的平衡區間。

在這個前提下,
當時我缸子P~0.3-0.5區間的時候
換水可以有效的降低。加碳源和吸附劑皆效果不彰
所以我認知上是有污染持續產出,碳源跟吸附劑沒辦法處理。
換水此時最快,但是換完還是會持續慢慢回到原來的值,直到換了夠多次。

而當降到0.3以下時,變成換水效果不彰。
此時要靠碳源,吸附劑來處理。
是因為此時趨近我缸子的輸入=輸出
也就是無論我怎麼換水,每天都會產生一定量的PO4
這時候就要靠更強大的系統或是吸附劑
讓動態平衡的level往更低的地方去。
而我的最終平衡點我抓在0.1。

再更precise一點:
當高PO4時(每個缸不同,以我為例為>0.3)
PO4來源可能來自暫時性污染。ex:新的石頭,死掉的生物,死掉的菌跟藻等等等。

所以用換水把他們都換掉後。
P就會慢慢進入輸入=輸出的時期
這裡的輸入變成都主要來自每日餵食及每日生物產生之污染。
根據每個缸子狀況不同而會停在不同level, 以我為例大約在0.1-0.2x
此時可以靠吸附劑、碳源跟強大自己的P循環
逐步將這個平衡往下修到自己想要的位置


我目前修到自己覺得理想的位置是P=0.1
也已經停用吸附劑了。

希望以上解釋你能理解
 
最後編輯: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