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07 🏆🏆🏆🏆 金幣 247 2005/09/06 #13 "最好是換個再深一點的缸子,才能分出高中低迴遊層。" 如果要實踐這個 少說也要以米為單位吧 原則上贊同以上看法 同樣一個人 同樣的功力 同樣的設備條件 同樣的. ......還是低密度一點風險比較小 但是實際上 還是有人喜歡操操看 畢竟一缸滿滿 萬紫千紅的魚 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 及引發讚嘆吧 真理是存再的 但是詮釋與追求的方法........... 卻會因人而異 要大家不養魚似乎是不太可能 要大家儘可能少死點魚 應該沒人反對
"最好是換個再深一點的缸子,才能分出高中低迴遊層。" 如果要實踐這個 少說也要以米為單位吧 原則上贊同以上看法 同樣一個人 同樣的功力 同樣的設備條件 同樣的. ......還是低密度一點風險比較小 但是實際上 還是有人喜歡操操看 畢竟一缸滿滿 萬紫千紅的魚 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 及引發讚嘆吧 真理是存再的 但是詮釋與追求的方法........... 卻會因人而異 要大家不養魚似乎是不太可能 要大家儘可能少死點魚 應該沒人反對
Jordan 🏅🏅🏅 金幣 35 2005/09/06 #14 海生館應該也沒這個條件吧!! 十平方公里 ?? 呼呼~~~ 那個水不是"很多"的小白鯨缸。還有那個鯨鯊....... 照學術大老的規矩可能台北動物園的獅子老虎都得回非洲去了。
J johnnychen 🔰 金幣 0 2005/09/06 #16 "最好是換個再深一點的缸子,才能分出高中低迴遊層。" 如果要實踐這個 少說也要以米為單位吧 原則上贊同以上看法 同樣一個人 同樣的功力 同樣的設備條件 同樣的. ......還是低密度一點風險比較小 但是實際上 還是有人喜歡操操看 畢竟一缸滿滿 萬紫千紅的魚 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 及引發讚嘆吧 真理是存再的 但是詮釋與追求的方法........... 卻會因人而異 要大家不養魚似乎是不太可能 要大家儘可能少死點魚 應該沒人反對 **************** +2 +4 +6 + + + +
"最好是換個再深一點的缸子,才能分出高中低迴遊層。" 如果要實踐這個 少說也要以米為單位吧 原則上贊同以上看法 同樣一個人 同樣的功力 同樣的設備條件 同樣的. ......還是低密度一點風險比較小 但是實際上 還是有人喜歡操操看 畢竟一缸滿滿 萬紫千紅的魚 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 及引發讚嘆吧 真理是存再的 但是詮釋與追求的方法........... 卻會因人而異 要大家不養魚似乎是不太可能 要大家儘可能少死點魚 應該沒人反對 **************** +2 +4 +6 + + + +
J jas303 訪客 2005/09/06 #20 無限上綱並不是掩飾的最好理由, 低密度養殖也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紙上理論。 --------------------------------------------------------- 綱不舉而目不張。何為綱何為目要分清楚。 吃魚的目的是吃魚,殺魚是過程,可是養魚的目的與過程是殺魚嗎? 如果大家養魚的目的都是讓魚最大限度的在人造環境內存活,那麼結論已經很明顯了。 再者,「想要」與「需要」的分別。 皇后神仙為例,成魚在自然環境內會「想要」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勢力範圍,在食物不足時「需要」擴大匿食範圍至十平方公里。 那麼,這樣的一條魚在人造環境下的「最低存活需要」為何? 絕大多數的書籍與海洋生物學家會告訴你兩個非常簡單的條件: 十倍於魚身長度迴遊長度(所以FO缸是越長越好)與, 一比一的魚水比例上限。 何謂一比一的魚水比例? 一加侖的水=一英吋的魚長 也就是說100加侖的缸子可以養十隻十吋長的魚, 或五十隻兩吋長的魚,或一百隻一吋長的魚,依此類推。 我自己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三十,七年沒死過一隻魚。 我是125加侖的缸子,二十一條魚,平均身長兩英吋。 台北市立動物園是個好例子。 跟國外的野生動物園,甚至是六福村比起來,園內動物的生活空間都明顯較低。 但是若是去找到足夠資料,它們會告訴你,木柵動物園的所有動物的活動空間都符合最低限度。 可是,跟野生或甚至是有廣大園區的野生動物園比起來,高密度圈養的動物在肌肉強度,食慾,繁殖力各方面都遠低於這些有足夠活動空間的同類。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海生系的教授。 老美說的好玩:「你們台灣人崇尚食補,請問上好的是山雞還是肉雞?」 「山雞。」我說。 「山雞是圈養還是放養?」他笑。「很簡單的例子吧,當然是有足夠活動空間的動物比較健康。」 他語氣轉向嚴肅:「那麼新種禽流感的流行怎麼來的?」 我頭上問號直冒,為什麼教授們都喜歡用問題回答問題呢? 「好像是混養家禽造成的吧。」還好我每天看報紙。 「對了一半,禽流感的元兇是高密度養殖家禽。」 「高密度養殖海水魚也是同樣的問題。魚隻間的競爭造成抵抗力減弱,大量的混養造成原生菌的感染,有限的空間造成魚隻缺乏足夠的運動。魚隻甲所帶原的病菌原本不對其構成威脅,但是卻會感染魚隻乙,然後在魚隻乙身上壯大後再回頭感染在高密度養殖下抵抗力慢慢減低的魚隻甲。」 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心存僥倖仍是我們養魚一族最大的敵人。 -------------------------------------------------- 無限上綱 -------------------------------------------------- 我養魚,愛魚,但你問我吃不吃魚? 我吃。不但吃,而且愛吃。我的座右銘是「生長在台灣不吃海鮮簡直就是浪費。」 當我在碧砂漁港指著鮮活亂跳的石班說:「老闆,我要這條。」的時候。 我唯一奢求是願其速死,莫受零碎苦頭, 但當我從水族店指著一條魚說:「老闆,我要這隻。」的時候。 我的終極目的是盡我一切所能,求其長生。 吃魚,是求其死;養魚,是求其生。 此中分別不可不察。 ------------------------------------------ 低密度養殖 ------------------------------------------ 一比十的比例很難嗎?一點也不。 甚至某些巨缸派人士口中的高密度養殖都在一比十的比例內。 想想,100加侖的缸子可以養十隻十吋長的魚,也就是兩百多公升可以養十隻二十公分左右的魚,其實不少了。 所謂的高密度養殖可議的其實不是手法,而是心態。 雞農們是為討生活不得已而為之,養魚的高手們卻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不斷著尋找著較強壯的個體,反覆的試驗著,一缸功成萬骨枯。 然後在其後兩三年的時間內把魚兒當做將領們胸前的勳章,選手們牆上的獎盃,只求他人的一句讚嘆。 與暴發戶四處炫耀手上耀眼而俗氣的珠寶毫無兩樣。 其實, 意境若到深處,一片飛花,一葉扁舟;當然,一個恰到好處的魚缸,都可見功力。 大家共勉之。 我並不認為我說的可以改變很多人,但是這個網站上的人已經在改變了。 我只希望當你痛失一條魚的時候,想想我們所討論的,如果你覺得沒有道理,把這篇丟一邊去,如果你覺得有一點道理,那麼,也許你所失去的一條魚,可以讓你獲得其他魚的健康。
無限上綱並不是掩飾的最好理由, 低密度養殖也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紙上理論。 --------------------------------------------------------- 綱不舉而目不張。何為綱何為目要分清楚。 吃魚的目的是吃魚,殺魚是過程,可是養魚的目的與過程是殺魚嗎? 如果大家養魚的目的都是讓魚最大限度的在人造環境內存活,那麼結論已經很明顯了。 再者,「想要」與「需要」的分別。 皇后神仙為例,成魚在自然環境內會「想要」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勢力範圍,在食物不足時「需要」擴大匿食範圍至十平方公里。 那麼,這樣的一條魚在人造環境下的「最低存活需要」為何? 絕大多數的書籍與海洋生物學家會告訴你兩個非常簡單的條件: 十倍於魚身長度迴遊長度(所以FO缸是越長越好)與, 一比一的魚水比例上限。 何謂一比一的魚水比例? 一加侖的水=一英吋的魚長 也就是說100加侖的缸子可以養十隻十吋長的魚, 或五十隻兩吋長的魚,或一百隻一吋長的魚,依此類推。 我自己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三十,七年沒死過一隻魚。 我是125加侖的缸子,二十一條魚,平均身長兩英吋。 台北市立動物園是個好例子。 跟國外的野生動物園,甚至是六福村比起來,園內動物的生活空間都明顯較低。 但是若是去找到足夠資料,它們會告訴你,木柵動物園的所有動物的活動空間都符合最低限度。 可是,跟野生或甚至是有廣大園區的野生動物園比起來,高密度圈養的動物在肌肉強度,食慾,繁殖力各方面都遠低於這些有足夠活動空間的同類。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海生系的教授。 老美說的好玩:「你們台灣人崇尚食補,請問上好的是山雞還是肉雞?」 「山雞。」我說。 「山雞是圈養還是放養?」他笑。「很簡單的例子吧,當然是有足夠活動空間的動物比較健康。」 他語氣轉向嚴肅:「那麼新種禽流感的流行怎麼來的?」 我頭上問號直冒,為什麼教授們都喜歡用問題回答問題呢? 「好像是混養家禽造成的吧。」還好我每天看報紙。 「對了一半,禽流感的元兇是高密度養殖家禽。」 「高密度養殖海水魚也是同樣的問題。魚隻間的競爭造成抵抗力減弱,大量的混養造成原生菌的感染,有限的空間造成魚隻缺乏足夠的運動。魚隻甲所帶原的病菌原本不對其構成威脅,但是卻會感染魚隻乙,然後在魚隻乙身上壯大後再回頭感染在高密度養殖下抵抗力慢慢減低的魚隻甲。」 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心存僥倖仍是我們養魚一族最大的敵人。 -------------------------------------------------- 無限上綱 -------------------------------------------------- 我養魚,愛魚,但你問我吃不吃魚? 我吃。不但吃,而且愛吃。我的座右銘是「生長在台灣不吃海鮮簡直就是浪費。」 當我在碧砂漁港指著鮮活亂跳的石班說:「老闆,我要這條。」的時候。 我唯一奢求是願其速死,莫受零碎苦頭, 但當我從水族店指著一條魚說:「老闆,我要這隻。」的時候。 我的終極目的是盡我一切所能,求其長生。 吃魚,是求其死;養魚,是求其生。 此中分別不可不察。 ------------------------------------------ 低密度養殖 ------------------------------------------ 一比十的比例很難嗎?一點也不。 甚至某些巨缸派人士口中的高密度養殖都在一比十的比例內。 想想,100加侖的缸子可以養十隻十吋長的魚,也就是兩百多公升可以養十隻二十公分左右的魚,其實不少了。 所謂的高密度養殖可議的其實不是手法,而是心態。 雞農們是為討生活不得已而為之,養魚的高手們卻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不斷著尋找著較強壯的個體,反覆的試驗著,一缸功成萬骨枯。 然後在其後兩三年的時間內把魚兒當做將領們胸前的勳章,選手們牆上的獎盃,只求他人的一句讚嘆。 與暴發戶四處炫耀手上耀眼而俗氣的珠寶毫無兩樣。 其實, 意境若到深處,一片飛花,一葉扁舟;當然,一個恰到好處的魚缸,都可見功力。 大家共勉之。 我並不認為我說的可以改變很多人,但是這個網站上的人已經在改變了。 我只希望當你痛失一條魚的時候,想想我們所討論的,如果你覺得沒有道理,把這篇丟一邊去,如果你覺得有一點道理,那麼,也許你所失去的一條魚,可以讓你獲得其他魚的健康。
L leujs 🏅🏅🏅 金幣 0 2005/09/07 #24 下面引用由jas303在 2005/09/07 05:51am 發表的內容: ------------------------------------------ 低密度養殖 ------------------------------------------ 一比十的比例很難嗎?一點也不。 甚至某些巨缸派人士口中的高密度養殖都在一比十的比例內。 想想,100加侖的缸子可以養十隻十吋長的魚,也就是兩百多公升可以養十隻二十公分左右的魚,其實不少了。 按一下展開…… 對不起!請教以上低密度養殖標準引自何處,以此標準個人認為已不算是低密度養殖,可以說是超高密度了。100加侖約400公升可以養25公分的魚十隻?或是20隻20公分的?那我還可以再進魚哩!
下面引用由jas303在 2005/09/07 05:51am 發表的內容: ------------------------------------------ 低密度養殖 ------------------------------------------ 一比十的比例很難嗎?一點也不。 甚至某些巨缸派人士口中的高密度養殖都在一比十的比例內。 想想,100加侖的缸子可以養十隻十吋長的魚,也就是兩百多公升可以養十隻二十公分左右的魚,其實不少了。 按一下展開…… 對不起!請教以上低密度養殖標準引自何處,以此標準個人認為已不算是低密度養殖,可以說是超高密度了。100加侖約400公升可以養25公分的魚十隻?或是20隻20公分的?那我還可以再進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