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不才,正是上面所說的澎湖某大學畢業,見過當初澎湖硨磲貝繁殖的盛景;
亦是110年度
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 (此次硨磲貝保育等級提升的依據) 的參與人員之一。
誠如上面許多先進所述,硨磲貝的繁殖並不難,
澎湖種苗繁殖場甚至出過育苗解說手冊,民間也有業者有繁殖出來(屏東林邊) 。
可見種苗取得在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
但為何族群的野外密度、成體比例低卻不見恢復?
首先必須需要釐清一個觀念 「繁殖≠復育」,繁殖僅僅是復育的最低門檻,
硨磲貝與大多數底棲無脊椎動物都是R-selection的物種(重量不重質),
在大環境變遷的背景下(如:環境汙染、極端氣候、海水酸化、全球暖化),這類生物本就生存不易;
數千數萬的幼苗能長到五公分以上的可能只有個位數。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民國97年-澎湖海域硨磲貝放流成效探討及七美地區居民海洋資源認知調查分析:
澎湖七美玥鯉灣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1.6% (千手螺掠食)
澎湖五德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0% (泥沙淤積)
澎湖通樑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80%、第二年0% (2008年寒害)
民國107- 綠島硨磲貝復育與改善海洋生物棲息地環境計畫:
移植45顆(8cm個體) -三個月後剩8顆
然而熬得過自然災害,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個體卻熬不過人為破壞 (被海咖盜採去賣水族館、或是被民眾盜採食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再多的硨磲貝種苗下海也是無濟於事。
小琉球「海中玫瑰」硨磲貝遭盜採
回來了!墾丁「硨磲貝」失而復得 疑人為盜採
硨磲貝的保育在近年反覆被媒體提及,然而公民的海洋素養卻未有顯著的提升,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限,既然道德無法約束某些人,那也只好如此。
我不否認公部門對於物種復育與保育往往只做半套、願意投入的資金也少得可憐,
且海洋保育是近年才興起的議題,在未有能參考的SOP下,大家也只能且戰且走。
最後我想說的是,保育不僅僅是政府、學者、專家的責任
更是各位臺灣公民所要共同承擔的事,
成功解保的案例也有許多(如: 獼猴、眼鏡蛇、山羌等)
相信若大家肯努力,總有一天硨磲貝也能解保。
還是呼籲看到此文的各位版友、商家不要販售或購買野採的硨磲貝
(同一批貨的大小與種類很不一致、殼上長滿底棲藻類的這種有很大概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