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20年專業海水缸 淡水缸設計 海水魚 珊瑚
喵主子 毛小孩 兔寶貝 鼠鼠大軍 澤龜 陸龜 鳥
小潘店長Line 0985-502425
這也就是我會想寫這篇文章的主因,因為很多的爭論議題其實也不見得真的有什麼矛盾之處,只是大家討論時往往會忽略掉太多變因。
就好比一群學生在用單次考試的成績爭誰數學最好,結果原本準備充分練題精熟的A學生當天剛好烙賽考輸連題都看不懂幾道的B學生,然後最後大家的結論變成B數學更好。

不過水族圈中的“迷思”有時候情況也是挺兩極的。有些大家覺得是玄學的未解謎團其實只要多花點時間翻翻文獻就會發現根本幾十年前甚至幾個世紀前就已經有人釐清了;反之有些一直被當作基本常識的資訊在仔細分析後可能會發現其實壓根就沒有任何證據能支持,甚至連邏輯都不見得通順。



我也認同缸內無機營養鹽濃度在很多情境下會影響藻類的生長,不過我通常是不會把營養鹽的數據本身當作處理藻類問題的主軸。

主要原因和我這篇中頻繁提到的“限制因子”這個概念有關。倘若缸內A物質是藻類生長的限制因子,那麼補充更多A物質的確可以讓藻類長得更好;然而當藻類對於A已經不缺乏的時候,再提供更多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這就好比拿一塊麵包給一個快餓死的人v.s.給一個吃飽喝足的人滿漢全席,哪個情境對當事人的差異比較大應該不言而喻。

假如一位有藻類增生問題的玩家缸中NO3現在是50ppm的話,我不認為單純降到5ppm會有什麼差異。
不過這當然也只是純粹以可測的濃度來看。倘若他是透過降低餵食來達成NO3濃度下降的效果,我會預期銨的輸入量也會跟著變少。因此雖然在這個情境下NO3並非限制因子,但在銨缺乏後原先猖狂的藻類也許生長就這樣受限了。

例如我自己的缸中也可以明顯觀察到添加銨後藻類生長加速的情況(擦缸壁頻率增加),只是通常整個過程中我的銨/氨、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數據都是不會有任何測得出的變動的。
這也是為何比起執著於控制數據本身(餐桌or冰箱裡有多少東西),我會比較建議先把重點放在調整操作上並配合仔細觀察生物以及缸況(小孩到底有沒有吃飽,還是都餵蟑螂老鼠了)。

數據當然很有參考價值,不過它們終究也只能提供一些線索來協助你做出判斷,而無法直接給出一個解答。
這個我用一句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用戶通常都是看到健康檢查出現紅字時,才想到要養身運動健身.....

水族箱也是,沒出問題前不太會先做其調整,
排除一些習慣真的很好的人(可能10%吧),多數的人都是暴掉的NP,
所以數據其實對他們來說就至少是健檢的紅字,而不是成為入院後的(上岸)
 
很多時候並沒有誰一定100%正確,學界也是不斷的推翻前人才能得出新的學問

因為其他變因數去影響
比如藻類不吸收KH,但PH會不會影響KH?
而藻類影響PH大不大?
所以就是不一定只有A得出B,而是有很多交差影響的因素,尤其是海水缸

所以營養鹽跟藻像關係大不大,至少實務經驗上,我覺得是大的
同意啊
所以我其實比較在意做了A操作得出B結果這件事本身是不是正確。
至於A怎麼影響到B裡面的理論固然重要但若是講不清也沒關係。反正目的達到了。
當然,這樣有可能造成無法適用所有情況就是了

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的缸中撤掉藻桶(A),kh消耗減少(B)。
對我來說知道這個結論是最重要的!
至於中間的過程,能找到固然好,要是找不到也沒關係就是了哈哈哈

至於PH什麼的其實我都對過了,真的覺得沒差異。所以,我目前還是傾向藻類消耗啦。畢竟拿掉前後差異太明顯了。

海水缸好玩就好玩在沒有個絕對標準,操作大相徑庭卻都能養好的大有人在~
找到自己的方式,想辦法養好,應該就是樂趣所在吧~
還有在這中間做的實驗、嘗試都不失為一種樂趣(或是煩惱?)😂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