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圖片是我在6年前養死的白面蝶。
死因:寄身蟲引發細菌性感染
細菌性感染常見出血性紅斑。
 
 
 
 
 
 
 
市售的檢疫用藥大致上分為1.白點2.寄身蟲3.細菌藥4.體內蟲
 
檢疫施藥步驟的分配大致上以會快速傳染與快速死亡的病先行處理。
 
有了這觀念後施藥的順序即可推論而出。
 
施藥順序:
 
1.卵原蟲/白點蟲
 
2.體表寄身蟲
 
3.細菌性感染
 
4.體內寄身蟲
 
步驟說明:
 
1.卵原蟲/白點
 
卵原蟲/白點病是會快速傳染的疾病,以肉眼檢查魚隻可清楚看見魚體身上有隆起的圓形白點。
 
卵原蟲/白點病是屬於海水魚類最常見疾病,幾乎每位玩家都會經歷過這過程。
 
白點與卵原蟲若是擴散到鰓部魚隻死亡率就會提高。
 
所以這一類的病藥先檢疫。
 
2.寄身蟲
 
寄身蟲只是統稱,若嚴格分類,白點蟲也屬寄身蟲的一種。只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常見寄身蟲在魚體表現1.霧鰭2.甩頭3.磨擦身體4.單鰓呼吸5.脫膜6.魚鰭有鋸齒狀。
 
寄身蟲並不會立即讓魚隻死亡,寄身蟲的可怕是引發細菌性感染的2次病變。
 
一旦發生細菌性感染死亡率也會增加。
 
所以白點檢疫完就可以進入寄身蟲的檢疫。
 
3.細菌性感染
 
一般魚隻的情況很少有自發性,通常是寄身蟲引發的2次感染,或水質不佳(氨過高)所產生的疾病。
 
所以魚隻沒有紅斑/潰爛等現象時可省略這步驟。
 
4.體內蟲
 
體內重的說法較為廣義,我比較喜歡稱做腸胃疾病。
 
市售的體內蟲藥多半是抗生素主要是治療魚隻腸胃疾病。
 
當魚隻食慾不佳或很會吃但吃不胖時我建議可以實施體內蟲藥浴。
 
我的做法是在主缸實施,一次投藥讓所有魚隻都可以進行體內除蟲與腸胃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