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為了保育台灣海域族群 禁止採集就可以 為何要禁止進口 繁殖呢... 國外都有繁殖場繁殖的物種這麼做意義在哪看不懂~
不是應該要更引進並且大力復育才對嗎 政府人員自詡為專業 實際上是與實際狀況脫鉤了吧
這就是台灣公務員的水準!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根本就是沒腦!
 
不知道商家之後會不會提供店內購買直接申請的服務,感覺會方便很多。
(還是很想養貝)
話說那個申請養保育動物的是申請一次就好了嗎?
還是每幾年要申請一次呀有人知道嗎?
 
不知道商家之後會不會提供店內購買直接申請的服務,感覺會方便很多。
(還是很想養貝)
話說那個申請養保育動物的是申請一次就好了嗎?
還是每幾年要申請一次呀有人知道嗎?
養個五爪貝要申請許可??
基本上連要找誰申請都不知道了,就算找海保署主管機關
他說不定還問你要幹嘛做啥,問一問可能又叫你找林務局(野保法嘛)這樓說的
然後林務局聽你說是貝,海裡的,又叫你回去找海保署,所以是要申請啥....

你在越南的話,越南的出口證根本是轉出口證(從鄰國買的)他們根本沒有合法可採,只是到處都在採
他們也沒捉....應該是吧,也許你可以問下,我們聽太多越南商家有賣沒證的....沒證我想進也沒辨法進
比台灣更灰色地帶??

是說我前幾樓說的有養綠鬣蜥的要登記吧,這黑數有多少,有養未登記的人有多少,增加多少棄養??
環境議題,多有立場,動保團體,民間單位,公部門,不好好講是沒有幫助的,那灰色地帶也就是法律會管

你們知道嗎??貓狗不在野保法裡哦,豿跟貓對台灣都是屬於外來種哦,有趣吧,有興趣的人可以多聽聽多看看~~
但不要限入單一面向的看法,多保持多聽多看多想,看看講者的立場與心態還有依據,法規或科學
這才是正向的公民思考~~參考看看
 
所以說一個國家會不會進步,看公務人員就知道了,雖然我家族裡也有不少.....正常的公務員認真工作的還是有的

但還是要說,公家單位這種就叫怠惰,傲慢,而且他們還有很多專家學者背書
(專家學者有的領的補助.....金額大到不敢相像)
只能說水很深啊,
然後出來一些好笑的規定
人字蝶可以進,假人字蝶不行??蝦虎與槍蝦共生,所以有些蝦虎可以進有些不行??
灰色噴點花園鰻可以進,黃色條紋那隻不能進(海裡不是住一起?),其他這種狗屁不通的太多物種了
九個學者委員,只要有一個不同意,該物種就別想合法輸入,但九個都是海水專家嗎??呵呵........
差不多怨念這樣就好,再噴下去我又出事了......可憐,鬼島
關於什麼能進什麼不能進的部分我不敢苟同,拿花園鰻的部分來說吧,橫帶圓鰻跟哈氏異康吉鰻是不同物種,兩者就算生態區位類似但生存壓力以及繁殖壓力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不能因為都住在一起就直接一鍋端,兩個物種有沒有受到威脅是要單獨進行調查來判斷,尤其市面上販售的基本上都是野生種群,這部分管制是合理的。
 
最後編輯:
我相信當初如果加入ph8.4裡的一些養貝高手貢獻所知的話那成功的機率會高很多,台灣可惜的是在海水這方面民間強者多,但就算再強只要分散就難成氣侯,如果有個公益性的海洋研究和復育保種的實體機構能有機會讓大家參與其中並將各別的知識能量累積且加以發揮那身處四周海洋環繞的台灣也有機會能成為世界上珊瑚的研究中心

小弟不才,正是上面所說的澎湖某大學畢業,見過當初澎湖硨磲貝繁殖的盛景;
亦是110年度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 (此次硨磲貝保育等級提升的依據) 的參與人員之一。

誠如上面許多先進所述,硨磲貝的繁殖並不難,
澎湖種苗繁殖場甚至出過育苗解說手冊,民間也有業者有繁殖出來(高雄林邊) 。
可見種苗取得在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

但為何族群的野外密度、成體比例卻不見恢復?

首先必須需要釐清一個觀念 「繁殖≠復育」,繁殖僅僅是復育的最低門檻,
硨磲貝與大多數底棲無脊椎動物都是R-selection的物種(重量不重質),
在大環境變遷的背景下(如:環境汙染、極端氣候、海水酸化、全球暖化),這類生物本就生存不易;
數千數萬的幼苗能長到五公分以上的可能只有個位數。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民國97年-澎湖海域硨磲貝放流成效探討及七美地區居民海洋資源認知調查分析:
澎湖七美玥鯉灣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1.6% (千手螺掠食)
澎湖五德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0% (泥沙淤積)
澎湖通樑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80%、第二年0% (2008年寒害)

民國107- 綠島硨磲貝復育與改善海洋生物棲息地環境計畫:
移植45顆(8cm個體) -三個月後剩8顆

然而熬得過自然災害,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個體卻熬不過人為破壞 (被海咖盜採去賣水族館、或是被民眾盜採食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再多的硨磲貝種苗下海也是無濟於事。

小琉球「海中玫瑰」硨磲貝遭盜採
回來了!墾丁「硨磲貝」失而復得 疑人為盜採

硨磲貝的保育在近年反覆被媒體提及,然而公民的海洋素養卻未有顯著的提升,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限,既然道德無法約束某些人,那也只好如此。
我不否認公部門對於物種復育與保育往往只做半套、願意投入的資金也少得可憐,
且海洋保育是近年才興起的議題,在未有能參考的SOP下,大家也只能且戰且走。

最後我想說的是,保育不僅僅是政府、學者、專家的責任
更是各位臺灣公民所要共同承擔的事,
成功解保的案例也有許多(如: 獼猴、眼鏡蛇、山羌等)
相信若大家肯努力,總有一天硨磲貝也能解保。

還是呼籲看到此文的各位版友、商家不要販售或購買野採的硨磲貝
(同一批貨的大小與種類很不一致、殼上長滿底棲藻類、海綿海鞘的這種有很大概率是)
 
最後編輯:
養個五爪貝要申請許可??
基本上連要找誰申請都不知道了,就算找海保署主管機關
他說不定還問你要幹嘛做啥,問一問可能又叫你找林務局(野保法嘛)這樓說的
然後林務局聽你說是貝,海裡的,又叫你回去找海保署,所以是要申請啥....

你在越南的話,越南的出口證根本是轉出口證(從鄰國買的)他們根本沒有合法可採,只是到處都在採
他們也沒捉....應該是吧,也許你可以問下,我們聽太多越南商家有賣沒證的....沒證我想進也沒辨法進
比台灣更灰色地帶??

是說我前幾樓說的有養綠鬣蜥的要登記吧,這黑數有多少,有養未登記的人有多少,增加多少棄養??
環境議題,多有立場,動保團體,民間單位,公部門,不好好講是沒有幫助的,那灰色地帶也就是法律會管

你們知道嗎??貓狗不在野保法裡哦,豿跟貓對台灣都是屬於外來種哦,有趣吧,有興趣的人可以多聽聽多看看~~
但不要限入單一面向的看法,多保持多聽多看多想,看看講者的立場與心態還有依據,法規或科學
這才是正向的公民思考~~參考看看
申請那麼麻煩感覺養不了。

越南似乎這個貝沒說不合法,這邊海里還是很常見的,也有專門的繁殖場養(水族店大部分賣的都是這種,顏色有好看的機率很小。進口的也有大部分都是印尼來的,價格會略貴,不過好看並且一貝難求很快會被買走。)。越南珊瑚出口一般都是從第三方國家出口的沒錯,這裡很多珊瑚店老闆都在其他國家有店。
 
最後編輯:
小弟不才,正是上面所說的澎湖某大學畢業,見過當初澎湖硨磲貝繁殖的盛景;
亦是110年度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 (此次硨磲貝保育等級提升的依據) 的參與人員之一。

誠如上面許多先進所述,硨磲貝的繁殖並不難,
澎湖種苗繁殖場甚至出過育苗解說手冊,民間也有業者有繁殖出來(屏東林邊) 。
可見種苗取得在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

但為何族群的野外密度、成體比例低卻不見恢復?

首先必須需要釐清一個觀念 「繁殖≠復育」,繁殖僅僅是復育的最低門檻,
硨磲貝與大多數底棲無脊椎動物都是R-selection的物種(重量不重質),
在大環境變遷的背景下(如:環境汙染、極端氣候、海水酸化、全球暖化),這類生物本就生存不易;
數千數萬的幼苗能長到五公分以上的可能只有個位數。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民國97年-澎湖海域硨磲貝放流成效探討及七美地區居民海洋資源認知調查分析:
澎湖七美玥鯉灣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1.6% (千手螺掠食)
澎湖五德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0% (泥沙淤積)
澎湖通樑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cautious:體) - 第一年80%、第二年0% (2008年寒害)

民國107- 綠島硨磲貝復育與改善海洋生物棲息地環境計畫:
移植45顆(8cm個體) -三個月後剩8顆

然而熬得過自然災害,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個體卻熬不過人為破壞 (被海咖盜採去賣水族館、或是被民眾盜採食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再多的硨磲貝種苗下海也是無濟於事。

小琉球「海中玫瑰」硨磲貝遭盜採
回來了!墾丁「硨磲貝」失而復得 疑人為盜採

硨磲貝的保育在近年反覆被媒體提及,然而公民的海洋素養卻未有顯著的提升,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限,既然道德無法約束某些人,那也只好如此。
我不否認公部門對於物種復育與保育往往只做半套、願意投入的資金也少得可憐,
且海洋保育是近年才興起的議題,在未有能參考的SOP下,大家也只能且戰且走。

最後我想說的是,保育不僅僅是政府、學者、專家的責任
更是各位臺灣公民所要共同承擔的事,
成功解保的案例也有許多(如: 獼猴、眼鏡蛇、山羌等)
相信若大家肯努力,總有一天硨磲貝也能解保。

還是呼籲看到此文的各位版友、商家不要販售或購買野採的硨磲貝
(同一批貨的大小與種類很不一致、殼上長滿底棲藻類的這種有很大概率是)
沒辦法,很多台灣人對生態保育的觀念就是繁殖出來放就好,就像當時推石虎保育的時候也很多這種聲音QQ,反正等到真的絕種的時候再來哭么政府不管就好,都沒自己的事:cautious:
 
小弟不才,正是上面所說的澎湖某大學畢業,見過當初澎湖硨磲貝繁殖的盛景;
亦是110年度硨磲貝及其他重要螺貝類調查及保育評估計畫 (此次硨磲貝保育等級提升的依據) 的參與人員之一。

誠如上面許多先進所述,硨磲貝的繁殖並不難,
澎湖種苗繁殖場甚至出過育苗解說手冊,民間也有業者有繁殖出來(屏東林邊) 。
可見種苗取得在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

但為何族群的野外密度、成體比例低卻不見恢復?

首先必須需要釐清一個觀念 「繁殖≠復育」,繁殖僅僅是復育的最低門檻,
硨磲貝與大多數底棲無脊椎動物都是R-selection的物種(重量不重質),
在大環境變遷的背景下(如:環境汙染、極端氣候、海水酸化、全球暖化),這類生物本就生存不易;
數千數萬的幼苗能長到五公分以上的可能只有個位數。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民國97年-澎湖海域硨磲貝放流成效探討及七美地區居民海洋資源認知調查分析:
澎湖七美玥鯉灣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1.6% (千手螺掠食)
澎湖五德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0% (泥沙淤積)
澎湖通樑海域放流存活率(5cm個體) - 第一年80%、第二年0% (2008年寒害)

民國107- 綠島硨磲貝復育與改善海洋生物棲息地環境計畫:
移植45顆(8cm個體) -三個月後剩8顆

然而熬得過自然災害,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個體卻熬不過人為破壞 (被海咖盜採去賣水族館、或是被民眾盜採食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再多的硨磲貝種苗下海也是無濟於事。

小琉球「海中玫瑰」硨磲貝遭盜採
回來了!墾丁「硨磲貝」失而復得 疑人為盜採

硨磲貝的保育在近年反覆被媒體提及,然而公民的海洋素養卻未有顯著的提升,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限,既然道德無法約束某些人,那也只好如此。
我不否認公部門對於物種復育與保育往往只做半套、願意投入的資金也少得可憐,
且海洋保育是近年才興起的議題,在未有能參考的SOP下,大家也只能且戰且走。

最後我想說的是,保育不僅僅是政府、學者、專家的責任
更是各位臺灣公民所要共同承擔的事,
成功解保的案例也有許多(如: 獼猴、眼鏡蛇、山羌等)
相信若大家肯努力,總有一天硨磲貝也能解保。

還是呼籲看到此文的各位版友、商家不要販售或購買野採的硨磲貝
(同一批貨的大小與種類很不一致、殼上長滿底棲藻類的這種有很大概率是)
好的…
同一批貨大小種類不一致,殼長滿底棲藻類不可以買… (筆記)
 
最後編輯:
還有不要再拿綠鬣蜥作比較了拜託,一個是強勢入侵種一個是瀕危物種,出發點根本就不一樣
 
國外也有槍枝跟大麻合法化的也有一堆象牙犀牛角,韓國也可以吃狗肉啊,法國還是一堆核電廠啊,不能這樣比較吧…,反正找能養的就好,已經夠塞爆魚缸了,禁止或許會壓縮到某些合法進口繁殖的通路,但是也可以減少一堆野採對生態的衝擊,合法繁殖出來的數量多少我不是專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就算是合法進口的很多也是國外野採的吧…外國的海難道不是海?
 
但為何族群的野外密度、成體比例低卻不見恢復?

成功解保的案例也有許多(如: 獼猴、眼鏡蛇、山羌等)
相信若大家肯努力,總有一天硨磲貝也能解保。

還是呼籲看到此文的各位版友、商家不要販售或購買野採的硨磲貝
(同一批貨的大小與種類很不一致、殼上長滿底棲藻類的這種有很大概率是)
我想, 會在這論壇的人應該都希望海中生物野外密度能恢復.
但問題是,您自己也講了,可能的原因很多, 所以野採真的是主因嗎?
如果是印尼我就相信野採真的是主因,台灣我就打問號了...

硨磲貝在已經有保育禁採的狀態下,野外密度有恢復嗎?
我沒研究我不知道, 如果是的話, 那我會支持保育.

但如果不是的話, 多加幾種貝進去難道就能解決問題?
這似乎有點亂槍打鳥, 凡事只要可能會有效就先做再說, 這不太對.
隨便舉例,如果直接在海邊設個人工繁殖區,繁殖長大了丟回海中之類的會不會比直接放苗好呢?

保育對我來講應該是物種十分稀有或這是台灣原生種之類的有特殊性的才需要保育.
國外隨便買的到的東西, 列入保育對我來說就是說不出的怪.
一點個人淺見,勿怪.
 
國外也有槍枝跟大麻合法化的也有一堆象牙犀牛角,韓國也可以吃狗肉啊,法國還是一堆核電廠啊,不能這樣比較吧…,反正找能養的就好,已經夠塞爆魚缸了,禁止或許會壓縮到某些合法進口繁殖的通路,但是也可以減少一堆野採對生態的衝擊,合法繁殖出來的數量多少我不是專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就算是合法進口的很多也是國外野採的吧…外國的海難道不是海?
 
最後編輯: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