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是有一個1.5尺過濾缸
狀況就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差
有用BM miniQ蛋白
有用幾塊活石放過濾格中
所以才問一下加了細沙有差嗎
如果你是新手,又使用非底濾又小於兩尺的魚缸,建議你要馬擴缸,要馬不要鋪砂

如果你是要重新設計魚缸,如果你拿不定主意,以兩尺底濾缸來說,在設計時可以有折中的選項,個人建議使用鋪底砂的設計
因為一個海水缸隨便都會用十年以上,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好不好照顧了
保留點改變造景彈性空間,讓你養不膩且未來變換風格也不會卡卡。

雖然這樣的設計下溢流沒辦法在底部發揮最大作用,但可以靠定期換水時勤勞一點把髒污吸走來解決
如果你把下溢流貼底,你連鋪沙的資格都沒有!
就算你循環做的很好(這很難,因為活石碎片有大有小),也是難免會有一些髒污堆積

但如果你是要厚砂系統的話,就一開始設計就要決定了
目前我的魚缸有設計鋪底沙的
 
我個人是覺得如果打定主意不養sps,以Lps為主的話可以考慮薄薄一層,但如果日後有可能會想要挑戰sps的話,或許不鋪底沙會比較輕鬆一點
 
舖是較好看,不過舖了後,每過2年記得抽舊砂換新砂,不然一些翻砂生物容易中毒死亡,我從開缸就舖砂,目前已10年!
 
我目前是有一個1.5尺過濾缸
狀況就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差
有用BM miniQ蛋白
有用幾塊活石放過濾格中
所以才問一下加了細沙有差嗎

目前我的魚缸有設計鋪底沙的

如果你覺得目前狀態可以接受,那就照舊就好了
過濾活石一陣子定期更換,底砂也可以一年抽個1/3出來換掉

但老實說,不鋪砂會比較好照顧,尤其是你這種小缸
 
小弟自開始養魚以來(25年淡水轉養海水,今年已第7年),都是有放3-5公分的底沙,維持每個禮拜換水,趁換水時都會利用虹吸管洗沙(不會塵土飛揚,而且很容易把魚便與髒污一起快速帶走)

小弟淺見,如果缸內水流循環好,加上每1-2個禮拜固定洗沙帶走髒污,避免因水不流動或死角造成硫化氫堆積,鋪底沙的確讓缸子看起來更自然與美觀😊
 
撲啊,不撲沙底下反而難清理
(沒辦法用磁刷,加上有生物有造景)

撲了不用清~

除了店家貨缸,或是FO,其他想不到不撲的理由了~

附上撲沙缸況:
PH84_250719020914_442da.jpg
 
最後編輯:
2020年開始的1.5呎缸,約2公分砂子鋪了三年多,後來因為裡面住了許多義大利麵蟲跟其它生物,不知是蟲屍還是蟲糞,搞得砂子裡面常常一大片黑黑帶臭雞蛋味,還能挖出皮蛋屑,所以將砂全部移除
去年養了牛角,因為想給他一個"吹砂取物"的機會,弄了一小盆砂坑,牛角是不太理它,倒是紅嬌鳳凰螺白天會躲在砂坑睡覺,還有些扁跳蝦,鋼毛蟲跟糠蝦住在裡面
砂坑還算好清理,每2週左右拿大滴管吹吹攪動一下粉塵,倒是螺每晚出來會帶一些到坑外,偶爾要掃一掃
目前缸子底部有很大部份被鈣藻覆蓋,個人覺的有類似鋪砂的效果,
現在每天缸底會堆積不少粉塵、糞便,看到就大滴管吸掉或吹開讓過濾棉濾掉,這些粉塵堆到砂縫裡,應該會很難清
 
鋪沙比裸缸漂亮這件事幾乎已經變成既定事實了,不過我倒不認為沙子美觀的優勢在每一個缸子都能體現出來(即使假設沙子都能維持潔白),因此我覺得也可以思考一下沙子到底能不能在你的缸內呈現出想要的效果。

舉例來說,很多沙上擺一堆軟體的缸其實到後來根本也看不太到沙子了,更不用講還有什麼美觀效果。

而缸子的光源也會影響到沙子的視覺效果,例如幾乎全打藍燈來凸顯珊瑚螢光的缸子其實相對也比較不容易注意到沙子。
此外若是使用的燈具混光沒那麼均勻的話,白色的沙反而還會讓不同的色塊更明顯。不過這倒也是看每個人的接受度就是了,至少我自己比起盯著一塊塊藍白紅綠的沙面反而還寧願裸缸就好。

最後一點則是造景和缸子的比例。
若是缸子本身比例偏高或是造景的石頭有很大的佔比的話,沙子的效果可能不會有想像中明顯,因為觀賞時的注意幾乎都會被上半層吸走。
所以我會認為底沙的視覺效果在島礁式造景的淺缸中會最好。不過石頭多的高缸我也是有看過一些峽谷型的造景能有不錯的視覺引導效果讓人注意到沙面,因此很大程度還是取決於玩家想呈現出怎麼樣的主題。

我自己現在要設缸的話除非有要養特殊需求的生物否則幾乎一律都會是裸缸。
原因也沒啥特別的,單純只是懶得再多花一筆錢買沙、扛著十幾公斤跑來跑去、洗沙洗到腰痛然後手殘可能還搞得滿地都是甚至堵住排水、挖到缸子裡鋪平慢慢調整水流、最後撤缸的時候再全部反著操作一邊還多了一大袋放久會臭掉的垃圾要處理……
再加上我也沒有特別執著於底沙的視覺效果,所以多半是不會找自己麻煩。

如果只有少少幾缸或是預期同一缸會養很久的話也許是還好,但至少我是在把上述流程跑過十幾遍後就幾乎對撲沙沒什麼動力了。


不過目前我倒是還挺喜歡用薄薄一層珊瑚骨舖底的效果。

一開始倒也不是我自己刻意舖的,只是剛接手實驗室這些缸子的時候本來就在裡頭,翻缸時我也懶得挖出來,所以也就這樣繼續養。
目前養起來感覺其實幾乎就像活石的延伸,長滿鈣藻後我自己是覺得也挺耐看的,水流的調整也可以隨性很多。
另外珊瑚骨也少了細沙的“珊瑚墳場”效果,不太需要擔心小斷枝掉到沙裡被埋掉然後發現時已經成了白骨,反而還可以直接就地當基座來用。我這邊也有蠻多顆珊瑚插在地上久了就直接把珊瑚骨包起來變成一個自帶的基座,移動起來也比長到地上的方便。

只是鋪設和撤除時的麻煩還是在就是了,所以若是我自己完全重新設缸的話也還是會偏好裸缸。
此外珊瑚骨也無法飼養翻沙蝦虎之類的需要細沙的生物, 因此如果有這方面需求的話當然還是細沙為佳。
 
前輩實驗室這缸看起來很厲害,珊瑚骨當底沙還能養得好,小弟之前有個小缸,一開始裡面也是珊瑚骨當底沙,我會把繁殖過盛的珊瑚暫時往那缸丟,但後來我發現珊瑚骨實在太容易卡髒污與亂長藻了,又不能虹吸管洗沙,後來乾脆把它給撤掉

而小弟會開始養海缸,主要是當初在國外潛水時,被美麗的海洋世界所吸引,所以小弟會偏愛鋪底沙,整體看起來較為自然(畢竟我們不是店家,養海缸就是要模擬海底世界嘛🤭),我都是趁換水時利用虹吸管順便洗沙,7年多來,沒長過紅泥、鼻涕、甚至什麼奇怪的藻,我猜可能沙子要卡藻時,就被我先一步清掉了🤣
 
前輩實驗室這缸看起來很厲害,珊瑚骨當底沙還能養得好,小弟之前有個小缸,一開始裡面也是珊瑚骨當底沙,我會把繁殖過盛的珊瑚暫時往那缸丟,但後來我發現珊瑚骨實在太容易卡髒污與亂長藻了,又不能虹吸管洗沙,後來乾脆把它給撤掉

而小弟會開始養海缸,主要是當初在國外潛水時,被美麗的海洋世界所吸引,所以小弟會偏愛鋪底沙,整體看起來較為自然(畢竟我們不是店家,養海缸就是要模擬海底世界嘛🤭),我都是趁換水時利用虹吸管順便洗沙,7年多來,沒長過紅泥、鼻涕、甚至什麼奇怪的藻,我猜可能沙子要卡藻時,就被我先一步清掉了🤣
飼養上我倒是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操作,平時也不會刻意去清理底材,只有偶爾移動珊瑚時可能會順便喇一喇。
有趣的是對於很多生物而言珊瑚骨似乎同樣也是更類似於石頭。比如倒吊或螺等食藻生物就會直接把珊瑚骨當石頭來啃;而在沙粒間隙中除了各種沙中常見的節肢或環節動物外,還能找到海綿、管蟲、水螅、甚至珊瑚(有時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來的)附著在上頭。

不過前期光禿禿的碳酸鈣表面的確很容易引各種雜藻上去,而粗粒徑的珊瑚骨也確實沒那麼容易滾動翻攪。
實際養起來會比較類似咕咾石之類的死石基材,因此一開始可能也會需要靠減弱光照或食藻生物等方法來爭取一點時間讓鈣藻等其他東西先穩住陣腳來與雜藻競爭。

但這缸之後如果繼續讓地上的珊瑚生長的話應該也會越來越難注意到底材,最後視覺效果可能也是會變得和長滿珊瑚的裸缸差不多就是了。


另一缸軟珊瑚缸就真的是典型的珊瑚太多蓋住底層的狀態。
這缸的珊瑚覆蓋率應該已經有95%以上了,若是在珊瑚全開狀態根本看不太到底下有沒有舖東西,被蓋住的底層也已經幾乎自成一個生態系了……
 
飼養上我倒是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操作,平時也不會刻意去清理底材,只有偶爾移動珊瑚時可能會順便喇一喇。
有趣的是對於很多生物而言珊瑚骨似乎同樣也是更類似於石頭。比如倒吊或螺等食藻生物就會直接把珊瑚骨當石頭來啃;而在沙粒間隙中除了各種沙中常見的節肢或環節動物外,還能找到海綿、管蟲、水螅、甚至珊瑚(有時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來的)附著在上頭。

不過前期光禿禿的碳酸鈣表面的確很容易引各種雜藻上去,而粗粒徑的珊瑚骨也確實沒那麼容易滾動翻攪。
實際養起來會比較類似咕咾石之類的死石基材,因此一開始可能也會需要靠減弱光照或食藻生物等方法來爭取一點時間讓鈣藻等其他東西先穩住陣腳來與雜藻競爭。

但這缸之後如果繼續讓地上的珊瑚生長的話應該也會越來越難注意到底材,最後視覺效果可能也是會變得和長滿珊瑚的裸缸差不多就是了。


另一缸軟珊瑚缸就真的是典型的珊瑚太多蓋住底層的狀態。
這缸的珊瑚覆蓋率應該已經有95%以上了,若是在珊瑚全開狀態根本看不太到底下有沒有舖東西,被蓋住的底層也已經幾乎自成一個生態系了……
抱歉
想問一下這2張照片都是珊瑚骨嗎
其實之前我有想過要這樣用但不確定這樣可行嗎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