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iaa

🔰🔰
金幣
846
翻了一些文章 發現日期都很久了

想問問目前檢疫方式有更新嗎?
以下為赤大的文章


二.檢疫

魚缸裡面能排除的病原體有哪些?就是一些常見的外寄身蟲,如白點纖毛蟲,卵圓鞭毛蟲,車輪蟲,貝尼登吸蟲...而不能排除的病原體有哪些??如細菌病毒都是無法排除的,目前沒有任何可靠的抗病毒藥物可用,也沒有不傷硝化菌不殺死魚而能全面消毒滅菌的藥物,唯一能抵禦細菌病毒的就是免疫系統.但細菌可以缸外藥浴或者灌藥來暫時性的排除.

如果您的環境下魚都不會發生外寄身蟲感染的話,以下就不用看了,檢疫主要還是針對FO缸,軟體缸難以檢疫建議放棄.

(我是軟體缸 看了這文章是代表不需要設檢疫缸嗎?)

檢疫基本藥物:

1.試藥級甲醛含量24%福馬林 劑量30ppm 每公升海水0.0462cc
殺原蟲吸蟲,但對大小白點與吸蟲效果不佳,殺原蟲的效果遠不及孔雀綠,殺吸蟲的效果遠不及美邊答挫,所以主要目的不是殺蟲的,是讓mebendazole微溶解好擴散藥物.

2.孔雀綠 0.05-0.1ppm 主要殺大小白點與原蟲 每公升海水0.05mg-0.1mg

備用溶液調配:100cc 0.1g(100mg)孔雀綠 或者500cc 0.5g(500mg)孔雀綠依此類推,每CC含有1mg孔雀綠

3.美邊答挫(mebendazole) 藥浴0.5-1ppm 每公升海水0.5-1mg主要殺貝尼登吸蟲與腸道多細胞寄身蟲

4.metronidazole 藥浴5-10ppm 主要殺腸道厭氧菌,與組織內鞭毛蟲 每公升海水5-10mg

5.ofloxacin 藥浴5-10ppm 主要對抗細菌感染 每公升海水5-10mg


檢疫程序:

魚買回來,請先下好藥再放魚.

外寄身蟲處理程序

第一天,孔雀綠0.1ppm 用透明加蓋的小罐子先將30ppm福馬林加入後上蓋,然後加入美邊答挫(mebendazole) 0.5-1ppm 的量後上蓋搖晃均勻五分鐘後加入檢疫缸,加入檢疫缸前一定要搖晃不然會沉澱減低擴散效果.

第二天,第三天早晚各一次0.05ppm孔雀綠

第四天0.05ppm孔雀綠 與 30ppm福馬林混合(mebendazole) 0.5-1ppm

第五天0.05ppm孔雀綠

第六天0.05ppm孔雀綠

高溫期且白點很快就不見則依上法六天孔雀綠,低溫期白點無法兩三天就大量減退孔雀綠可延長2-4天

主缸外寄身蟲感染處理方式亦同.

細菌感染處理程序:

新魚很容易因緊迫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則用metronidazole + ofloxacin缸外藥浴,請儘量用主缸剛換下來的舊水,只要氨=0的舊水就可抗生素藥浴,舊水存放一段時間後氨會升高就不能使用了.最好別用海水素新泡的水藥浴,有時會有水太"利"的問題.

12小時缸外藥浴則各5ppm,六小時缸外藥浴則各10ppm,3小時缸外藥浴則各20ppm 藥浴結束時氨不能超過1ppm,假設超過則下次藥浴時間要縮短採用較高濃度,或者增加水量.

12小時藥浴則各加入5ppm 6小時藥浴則10ppm 3小時藥浴則20ppm

缸外抗生素藥浴能短暫的替代免疫系統提供抗菌保護力,但終究還是要靠免疫系統來抵禦,假設藥浴3-5天後停藥後感染症狀馬上惡化,那麼這隻魚多半沒救了...細菌感染是最難處理的一部分,都不處理的死亡率接近百分百,有處理能稍微降低死亡率.

細菌感染處理時機:

剛進魚時馬上處理,可以提供24小時的保護力抵抗細菌感染,但血藥濃度降低後就失去保護力.若發生魚收口,爛鰭爛身,嘴腫,鰭基肛門紅腫,瞬間瘦背,嘴唇腫或變白,請儘快抗生素藥浴,比方說鰭緣變白快開始溶鰭的時後則能提升治療成功率,但成功率都不可能是百分百,僅能高於不治療.

海水病原菌最大宗的就是弧菌屬,弧菌屬數量最龐大的三個種群就是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針對主要病原菌我查閱無數的抗藥性文獻,許多種類的抗生素都有出現耐藥菌,所以抗生素的選用也很重要,還有抗生素的化學性質與藥代動力學也很重要,生物利用率越高,血消半衰期越長的越好,因為可以縮短藥浴時間避免氨中毒的影響.

經過無數次實驗,實驗體型大小及各種類魚隻涵蓋非常廣數百隻,最新版檢疫方式效果遠高於舊版,舊版的貝尼登吸蟲根本無法完全殺乾淨,且新增了抗菌處理程序.

想請教一下這些藥去化工行買還是都在淘寶買
還是現在有新的藥品出現了
有高手能稍微教學一下嗎? 剛開檢疫缸還在學習 文章看的頭暈暈 哈

目前設一呎半側濾檢疫缸 還沒開始檢疫

以上請指教 感謝
 
看到我都感到壓力了…

白點用銅藥, 吸蟲淡水浴其實就很好養,必要時使用福馬林浴
普通玩家不要追求及妄想把魚完全"弄乾淨"
花多點時間挑一只健康好狀態的魚比較重要
對啊看到頭暈暈 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步驟嗎?
目前是之前有要救一支魚買了黃藥 但治療當天就走了 哈 感謝
 
對啊看到頭暈暈 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步驟嗎?
目前是之前有要救一支魚買了黃藥 但治療當天就走了 哈 感謝
看到我都感到壓力了…

白點用銅藥, 吸蟲淡水浴其實就很好養,必要時使用福馬林浴
普通玩家不要追求及妄想把魚完全"弄乾淨"
花多點時間挑一只健康好狀態的魚比較重要
反而是珊瑚買回來也是有機會把白點帶進缸
 
看到一篇還不錯的分享紀錄一下

先來分享一下歐美日的科學養魚,他們因為吹毛求疵而強大,專注於取得數據與精細操作,怎麼個龜毛法,在下可以分享個例子,就拿餵食來說,有的商家會在魚缸背壁貼上格線,然後投餵飼料,一次次地記錄哪個品種的魚,在哪幾格的區間裡吃飼料。

這樣做的好處或許出乎意你我的意料,在混養的環境下,飼主只要判斷自己養的魚的品種、大小以及水流的方向,就可以對照資料,選擇顆粒大小以及多少顆浮料、緩沉與沉料等,以此更能同時精確管控魚隻健康狀態,假設這次浮料沒吃完,那吃浮料的魚可能要注意有魚病可能,如果沉底的魚吃光飼料後,還一直有找飼料的動作,那可能表示在成長需要吃更多,紀錄與應用開發的過程極其繁瑣複雜,但卻能創造出極大成效。



>>>台灣的繁殖技術,可以排入世界尖端之列,
但我們的方式與歐美日的方式,多半有著很大的差異。



早期台灣海域的水質良好、生態豐富,抽水進出魚塭,高密度人工繁養殖經濟魚類,締造盛極一時的白蝦王國美名,也為經驗派累積強大的實力。 可惜的是,現在台灣海域充斥著各種魚病,不論排出去的海水,還是抽進魚塭的海水,都不如早期那般乾淨耐用,養殖業除了要對抗氣候的天災,還得對抗來自水中的各種疾病,簡單形容的話,魚病不用休息,可是人要休息,最終疲於對抗卻收穫甚少。

台灣經驗派的飼養技術,土法煉鋼為原則,要雜交出新品種,十對魚不行就配百對,百對魚不行就配千對,省去實驗室基因工程的高成本,把突變當作機會看,創造出絲毫不輸基因工程的效率與品質,但對科學實驗的人來說,這種方式充滿人為因素的不確定性,是難以掌控與想像的。

這種方式在環境條件差的現在,卻面臨著很大的困境,遇到魚病大多還是所有藥都下,各種劑量憑感覺使用,看怎麼使用最有效,下次就使用那種方式,等這些微生物有抗藥性後,下次再重新找藥下或是加重劑量去拚,這種方式有幾個致命缺點:

1.學徒制深植人心,容易留一手,使得很多種治療方式變得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算不計成本救魚,也很可能還是全盤皆輸。

2.法規改變,很多極有效藥物,目前已禁用或停止生產販售,觀賞魚用藥的規範也還需要更多改良。

3.目前常見的魚病治療藥物就那幾十種,濫用藥物與隨意排放,造成具有抗藥性的魚病出現,也就是俗稱「超級細菌」,結果就變成,能養活的越來越少,死亡、暴斃率越來越高。

4.市場消費觀念偏好便宜大碗,在價格競爭下,好一點的賣家也只能簡單檢疫一下就出貨,各種為了降低成本而省飼料、省包裝、省藥物的取捨,使得玩家往往只能買到魚隻的鑑賞期,光是把魚養大養長久,就足以讓許多玩家傷透腦筋。

5.便宜就死了再買,這種概念很危險,重點並不是這隻魚很便宜,而是這隻魚進入魚缸,在魚缸中病死,可能傳染給其他原本穩定的魚隻,或是使得水中優勢群種改變,使得"對魚缸環境來說"好的微生物少於壞的微生物,最後迎接的就是無限循環的惡夢與倒缸的審判。



>>>非常感謝您有耐心看完這麼多文字,先有背景認識,
有助於理解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期望能在您進行操作時,能有所參考依據:

一.治療認知

人工環境本就不如天然環境,所以科學藥劑的支持或許是必須的選擇,但是在下藥前,非常建議先搞清楚這款藥物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治療到魚,而不是給魚徒增負擔,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就拿白點蟲來說,成熟後會從魚體脫落到缸底,用自己的死亡轉換成至少300隻幼蟲的生命,而且不用到一天的時間。1:300的恐怖繁殖倍率,往往帶著很多新手的海洋美夢一起化為倒缸泡影。

福馬林作為治療藥物可針對白點蟲,但並不像銅藥是直接擊殺而是擊暈效果,所以使用福馬林要超過24小時並且低劑量,讓成蟲脫離後處於昏睡狀態,以此度過繁殖期。症狀已經很嚴重、無法跟魚病拚看誰比較強的魚隻,比較適合這種方式。

雖說操作方式因人而異,但在下並不推薦什麼生物、活石,入主缸前不經過檢疫缸,一律用淡水浴取代,現代的顯微鏡,甚至用肉眼也不難觀察,淡水浴有極高機率會造成魚隻脫膜,海水活石泡淡水並不針對殺魚病,而是殺廣鹽性較差的微生物及藻類。 但這方法是有效果的,針對寄生型魚病,例如:白點蟲、扁蟲,可以收到奇效,您可以把這想成類似人類的化療,好壞細胞通殺的那種感覺,但卻得很注意後期保健,用淡水浴可以逼走寄生蟲,同時也造成魚隻虛弱及脫膜的可能,所以淡水浴後,必須給病魚一個盡量乾淨且較低水流的環境,不建議直接丟回原缸,因為就是在原缸中得病,表示缸中已經有這種魚病傳染,其他魚不發病,只是因為還很健康,或是還沒受到影響而已。


二.檢疫缸不是下藥缸

檢疫(quarantine),對可疑或已證實的疫病對象實行強制隔離,
或作出適當處理,目的是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

1. 對可疑或已證實的疫病對象實行強制隔離
檢疫缸,就是給新進魚隻、可能有魚病的魚隻居住,直到魚隻完全康復,飼主主觀認為該魚隻回主缸也能很穩定時,就可以移回主缸。

2.「或」作出適當處理
隔離是一個動作,也就是說,光是隔離就已經是檢疫的一部分,像是新進活石,都會建議在檢疫缸先養一陣子(時間長短依飼主能力決定),如果活石上有對魚缸來說有壞處的藻,就可以在檢疫期間發現異狀。新進軟體並不是對魚就沒威脅,對魚有害微生物,也很可能來自新進來源(軟體、活石、沙、濾材、設備),如果軟體能在檢疫缸養一段時間,魚病長期沒有宿主,就會虛弱或是死亡,即便檢疫後到了主缸,主缸培養已久的強大優勢微生物群落,也可以抵禦和消滅虛弱的魚病群落。

3.目的是防止傳染病的傳播
魚很健康舒適時,就算水體中有少量魚病,也不會生病。雖然不太可能,但如果有一缸是完全沒有對魚有害微生物的魚缸,即使魚緊迫脫膜,也不會因為魚病而死。 所以平常就要多觀察魚隻,發現不對勁才能即時反映,一發現就撈入檢疫缸,這樣不管該隻魚是否能康復,原缸的病源載體被移除就已減少傳染可能性,這類操作在經驗派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是非常推薦的作法!!



三.魚病治療的小知識

台灣早期有優越的自然環境,純粹經驗派的飼養方式是最適合的選擇,創造快速、低成本、低價格、多樣化的特色,但在環境衰退的現在,科學派的知識漸漸受到重視,重新去理解每樣操作的目的與意義變得很重要,在下相信,台灣未來的養殖技術,或許,非得走向經驗與科學結合應用的時代。

市面上常見的藥物,在下粗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先殺了再說」,舉凡像是銅類藥物、福馬林、孔雀綠(Malachite green)、螯合銅(Chelated Copper)、AB藥.....,也有所謂的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有些可以在店家或是化工行找到,多半使用藥浴的方式治療,魚隻透過呼吸、水中飲用來攝入。

這類藥物都是讓魚跟魚病,放在同一個空間中比耐力,魚輸了就死了,魚病輸了,魚就能靠免疫力把殘存魚病排除而康復,但要注意的是,少部分賣家的幾合一藥物,其實沒有經過嚴格測試(EC50、LC50、LD50、Pharmacokinetics、Pharmacokinetics...),不同藥物混合是可能產生化學反應的,其反應可使藥效變強、變弱、無效、致毒,建議嚴選品牌與成份,多搜尋相關資料並嚴守其藥物的使用方式。

第二類是「再撐一下下」,也就是所謂的抗生素,舉例來說: Quinolone、Sulfonamide、Chloramphenicol、Doxycycline、Cephalexin、Amoxicllin、Mebendazole等等,大多有著強力殺菌、抑制細菌的效果,但因為多為人用處方藥物成份,政府嚴格管控,並不容易取得。抗生素一般針對細菌感染時使用,相對第一類較為溫和緩慢,但好處是可以打進魚隻體內,使魚體直接吸收,治療效果顯著。常見於複合感染的魚病治療中使用,例如對一隻又中寄生蟲又中細菌的虛弱魚隻來說,第一類搭第二類一起使用,比較能在短時間內清剿大多數寄生蟲與細菌(或病毒或真菌)。

第三類是「我來幫幫你」,哈哈,類別名稱沒啥意義,就是長期經驗累積後的感想,這類型就是俗稱的黃藥(Nitrofurans),針對體表傷口進行治療,像是潰傷、癤瘡等都蠻有治療效果,但黃藥卻有個大缺點,很容易汙染水質,且由於Nitrofurans被證實易揮發且有毒性,已經被禁止作為水產用藥。

理論上來說,經濟食用魚類與觀賞魚類,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食用魚顧及到人會吃下肚,很多類藥物都禁止使用,而觀賞魚只作為觀賞,狠心點地說,不管有沒有毒、致不致癌,只要魚活得久,可以長期觀賞就好,所以理應不受到食用魚用藥規範,但有關觀賞魚的相關法規,別說是詳不詳細,可能連...要找到針對的規範都沒有,有鑑於白蝦王國的故事,會否觀賞魚製造的廢水,也可能混入環境中被抽入食用魚所在的魚塭,這些就還有待討論。

不論是幾合幾,這三類藥物多少都屬於刺激藥物,魚隻不能長期泡在其中,也可能有許多未知的副作用,在使用前請先盡可能地確診魚病種類,如果有小型無菌操作台以及相關檢疫知識,使用哨兵魚做採樣分析,就更有可能真正救治到魚,而不是藥到命除。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