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要對實驗進行改良的話,我覺得應該要打co2,而且沒藻的桶子也應該照燈,燈要24h剛好上週五採收了一些線藻,就順便再來實驗一次。
兩桶海水打氣,一桶放入線藻,一桶空桶
![]()
有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2
![]()
沒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3
![]()
有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8
![]()
沒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7
![]()
線藻以珊瑚缸用的燈具照明,每日12hr
![]()
線藻所在處PAR約一百初頭
![]()
經過180小時後,實驗第八天關燈前pH為8.34,可以明顯看出光合作用的影響
![]()
沒有藻的桶子pH則為8.10
![]()
有藻的桶子在一週後KH測量值為6.9
![]()
沒有藻的桶子一週後KH測量值則為6.8
![]()
與Day1相比(上圖),Day8(下圖)的藻量已經可以看出一點生長了
![]()
![]()
這樣如果不接魚缸來搞作,至少比較會看到數值上更大的差異化
沒那麼慘啦,至少還有蛋白機、殺菌燈、臭氧機,這些在養殖單位都很常見的設備不過除了應用上的價值外,我自己會去做實驗也是因為作為生物學家純粹的好奇心。
除了單純養養缸子和蒐集生物外,讀讀文獻做做實驗學習新知也算是我玩水族的另一大樂趣,至於那些知識有沒有用就另當別論了(反正我們做基礎科學研究的也整天被做應用的笑沒啥用)。不過這也有可能只是理科宅特有的性格就是了XD
但如果是實際操作的話我的確也覺得比起標準的SOP,多讓玩家們靠著經驗發揮創意整個圈子進步的效率會更好,至於學術上的基礎知識則比較像是後勤,可以提供或排除一些不同的嘗試方向或素材。
畢竟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沒有觀賞水族純靠學術界的話,現在的養殖技術可能還是卡在抽底沙和生化球滴流過濾吧。
難是難在人力啊~~
而且不用分那麼細,學界裡有水族人,水族裡有學界人,就算大家玩法不同,目地性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