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砂過濾~討論區

天然海水▪各國珊瑚▫海水魚▪各式硬體設備▫魚缸設計規劃▪維護保養
0980997889 LINE ID:harryshit
屏東有位水族店家ㄉ老闆說過,換水時不要怕翻動到底沙,且能翻就儘量翻,盡可能ㄉ把髒污殘渣排出缸外,看來這跟LOngTan兄ㄉ論點是一樣ㄉ!!
 
xuan17 你好:
你應該有大清洗魚缸過的經驗,有曾經先非常細心與耐心的慢慢將過濾砂連同與砂在一起的沈積物掏起,之後在翻開過濾板。
過濾板下面是什麼東西,都是些綿密有點連結在一起類似粉粒的沈積物,那就是過濾板下面的真面貌,有的魚缸過濾板一掀開一股魚腥味兼惡泥的臭味直撲上來(時間使用超過2∼3年以上的魚缸),有些魚缸過濾板下面沒有多少此類似綿密的細顆粒也沒有味道(魚缸使用期間不超過1年),這些沈積物都是「底砂過濾」的產物,在此看不到任何底砂過濾層上方屬不同類型的高分子結構體的有機廢棄產物。
如今如果改用 吹底砂系統(又稱反向底喉),第一個問題,之間經過過濾槽中的過濾棉能保證百分百的過濾卡住有機物(飼料、魚類排泄物)停留於過濾棉上嗎?(應該不能百分百吧!) 一定有些遺落於過濾棉之外的魚飼料或於排泄物進入到過濾板底下,這些物質就直接堆積在過濾板底下,過濾板底下是沒有如「底砂過濾」的砂石上有著數已難計的異營與自營細菌群落幫忙分解,堆積在過濾底下只會產生惡臭直接做無氧分解(沒有多數不同細菌群落駐紮,底層無光線也無足夠的空間位置共細菌附著),無氧分解其中就有硫化氫這一類的毒性物質的自動解離生成,你說這樣的情況你需要嗎?無法了解所說的,還是可以做實驗來證明,實驗的結果不會騙人的。
另 吹底砂系統(反向底喉)會產生NO3太多比正常的「底砂過濾」更高,為何會有此現象,你將未分解完全的還屬高分子結構的有機物全堆向底板底下,無氧狀態也會容易產生另一種離子銨,這一個離子銨,同樣容易轉變為亞硝酸,不是對於魚缸更糟嗎?
你提的香港水族愛好者所研創的吹底砂系統(反向底喉),根本是本末倒置的方式,研發者自己都知道一段使用時間後容易產生NO3,他一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採用吹底砂系統(反向底喉),說這麼多同樣建議最好先做一個小魚缸,以吹底砂系統(反向底喉)為主過濾系統,實驗看看就能得到你要的數據與結果,魚種的測試請以雀鯛類為實驗對象,雀鯛類比較粗壯耐命不容易因NO3過高一下就葛了。做實驗也請尊重魚類生命。
 
下面引用由jeyanjang2005/10/17 05:25pm 發表的內容:
屏東有位水族店家ㄉ老闆說過,換水時不要怕翻動到底沙,且能翻就儘量翻,盡可能ㄉ把髒污殘渣排出缸外,看來這跟LOngTan兄ㄉ論點是一樣ㄉ!!
這位屏東老闆所說的話,你只聽懂一半(或瞭解一半),他所謂的換水時不要怕翻動到底砂,應該是指用虹吸管直接插入底砂,由虹吸管的虹吸作用直接盡力攪動吸附連附著在底砂中的污物,所攪動的底砂應只是在寬口的虹吸管中作攪動,攪動完之後立即歸於平靜,不會有任何水中污濁物到處飄盪,如果你誤會這一個屏東老闆所要表達的意思,你真的用力去翻動底砂在做抽換水,我保證你的珊瑚缸在後面就有的你收拾殘局。
 
我當然沒誤會他ㄉ意思呀!!誰會在換水時把缸裡搞ㄉ漫天塵沙呢?!
 
下面引用由jenchi2005/10/17 11:53pm 發表的內容:
就是你說的有機垃圾場這部份啊! 老千兄的方式是細菌膜分解垃圾, 而你的是移除缸底垃圾.
指的是這一部分,與老千兄一樣都是細菌分解垃圾,只是因為在數年前從事水族業,有客人定的魚缸規格特殊,他要的是高3.6尺*寬3尺*長7尺的魚缸,那一個魚缸最困難的是,它的高度,當時快給那一個高度打敗,此魚缸結構比一般的黏合結構還複雜,別的不說,單高度就這麼高,立即碰到清理的問題,傷透很多腦筋,當然這一個魚缸最後因為他要放在四樓,怕樓板承受不了水的重量,最後做罷! 但他已經給了我一個大問題,大型缸清缸的問題,當時養殖海水魚的業者共同面臨唯一無法克服的技術,底缸的清理以及是不是要用「底砂過濾」,用「底砂過濾」幾年之後它所累積的有機物如何處處理,因為那時候已有珊瑚養殖在魚缸的出現,珊瑚缸可是不容許你亂更動造景與過濾系統的,及像純養魚缸一樣,來個大清缸,一座大型的珊瑚缸是不行有大清缸的動作,何況是在客戶家中,怎麼可能去做大清缸的動作。
「底砂過濾」是細菌分解垃圾場,但在物質不滅定律前提中下,細菌在如何分解必有剩下的另一種產物,不會憑空消失的,這另一層產物是硫化物的來源,海水魚缸問題就是出在這,數年之後不管如何定期更換海水,或提高海水更換比例,水質照樣急速惡化,為何,「底砂過濾」所產生的無氧堆積物的反吞噬作用,更換水都沒用。
問題就是這麼棘手,才會想盡辦法研究,如何移除「底砂過濾」中所剩下的堆積物,研究與做實驗過程中,屢屢失敗,後來發現問題還不少,不是光解決「底砂過濾」中的剩下堆積物即可,前幾篇有提到 「底砂過濾」的砂,必須約為未浸泡的黃豆以上的大小,厚度約1.5公分高,與「底砂過濾」的細菌分解有關,「底砂過濾」實際上比滴流過濾好,因「底砂過濾」才能真正培養出要的細菌部落群,與滴流式不一樣,滴流式講究的只是NO2、NO3的轉移,但「底砂過濾」它的致命缺陷就是所有高價有機分子或低價有機物的堆積,產生硫化物要了魚缸生態的命。
移除「底部過濾」因細菌而堆積的沈積物在研究移除過程中,發現到先攔截部分水中的懸浮物,比依賴「底砂過濾」更是當務之急,為何說「底砂過濾」要雙迴路+雙逆洗,也是在研究中產生的,用小型缸做實驗,水體經常保持在潔淨無水的感覺狀態(此時以放入高密度的健康魚進入實驗缸中,飼料餵飼也是採無限制一倒就是滿滿的飼料浮在水面上任由魚兒吃或不吃的給予此實驗缸),然後利用所謂的 雙迴路+雙逆洗 加定期更換一部份的水,硝酸鹽的測試一定是落在1.0以下,從底部透光的下方往上瞧,過濾板下方是乾淨的無任何沈澱物,沈澱物以隨換水時抽離了,當實驗經過3個月,實驗過程中魚兒損耗1/6,用總清缸的方式去檢驗砂石,砂石中只有含少數大分子有機物,底板一掀開竟然沒味道,當時就知道此設計成功了。
這是在小型實驗缸做的試驗,小型缸用水中馬達,過濾速度的總水流量是每5分鐘循環一次,後來在做了一缸6*2*2(尺)的魚缸,這回水流動力就不如小型缸,一樣只用「底部過濾」設計也是雙迴路+雙逆洗,但問題來了,大型缸魚種自然就多(因為把他當作販賣缸,很多魚都進入此缸中等待販售),效果大打折扣,過濾效果的生化效用與小型缸差太多,最後變成每天都讓雙迴路+雙逆洗每隔1小時作一次動作清除污物,才獲得NO3下降到1.0以下,這是實驗,在客戶家是不能如此做的,後來水族用品陸陸續續有更新的發展與技術創新,再度結合滴流式、沈殿池、還原槽,結合的過程中也是很多問題(但這已經是過去了),水體在多重過濾與能快速移出水中殺手『 有機物』 ,很多魚缸養殖問題叢生無法解決處全數克服。
jenchi 這樣的回覆你,有你需要的答案吧!
 
再補充一點經過這樣的總結合,系統中就少了蛋白抽離器、殺菌燈、臭氧機,這些器具已變成無用武之地,無形中減輕客人成本,同時過濾器中全部都是過濾棉與必備需求的生化球,不放入其它的過濾器材,有些濾材實在太貴,效用與過濾棉相同,重要的水族箱殺手被移除,那些昂貴的濾材同樣是無用武之地。總結合之後水質就可達最嚴酷的氧化還原電位420以上的要求。
 
龍騰大大....
給你拍拍手..^^
 
[這篇文章最後由kingo在 2005/10/20 06:11pm 第 1 次編輯]

與老千兄一樣都是細菌分解垃圾,只是因為在數年前從事水族業,有客人定的魚缸規格特殊,他要的是高3.6尺*寬3尺*長7尺的魚缸,那一個魚缸最困難的是,它的高度,當時快給那一個高度打敗,此魚缸結構比一般的黏合結構還複雜,別的不說,單高度就這麼高,立即碰到清理的問題,傷透很多腦筋,當然這一個魚缸最後因為他要放在四樓,怕樓板承受不了水的重量,最後做罷! 但他已經給了我一個大問題,大型缸清缸的問題,當時養殖海水魚的業者共同面臨唯一無法克服的技術,底缸的清理以及是不是要用「底砂過濾」,用「底砂過濾」幾年之後它所累積的有機物如何處處理,因為那時候已有珊瑚養殖在魚缸的出現,珊瑚缸可是不容許你亂更動造景與過濾系統的,及像純養魚缸一樣,來個大清缸,一座大型的珊瑚缸是不行有大清缸的動作,何況是在客戶家中,怎麼可能去做大清缸的動作。
「底砂過濾」是細菌分解垃圾場,但在物質不滅定律前提中下,細菌在如何分解必有剩下的另一種產物,不會憑空消失的,這另一層產物是硫化物的來源,海水魚缸問題就是出在這,數年之後不管如何定期更換海水,或提高海水更換比例,水質照樣急速惡化,為何,「底砂過濾」所產生的無氧堆積物的反吞噬作用,更換水都沒用。
問題就是這麼棘手,才會想盡辦法研究,如何移除「底砂過濾」中所剩下的堆積物,研究與做實驗過程中,屢屢失敗,後來發現問題還不少,不是光解決「底砂過濾」中的剩下堆積物即可,前幾篇有提到 「底砂過濾」的砂,必須約為未浸泡的黃豆以上的大小,厚度約1.5公分高,與「底砂過濾」的細菌分解有關,「底砂過濾」實際上比滴流過濾好,因「底砂過濾」才能真正培養出要的細菌部落群,與滴流式不一樣,滴流式講究的只是NO2、NO3的轉移,但「底砂過濾」它的致命缺陷就是所有高價有機分子或低價有機物的堆積,產生硫化物要了魚缸生態的命。
移除「底部過濾」因細菌而堆積的沈積物在研究移除過程中,發現到先攔截部分水中的懸浮物,比依賴「底砂過濾」更是當務之急,為何說「底砂過濾」要雙迴路+雙逆洗,也是在研究中產生的,用小型缸做實驗,水體經常保持在潔淨無水的感覺狀態(此時以放入高密度的健康魚進入實驗缸中,飼料餵飼也是採無限制一倒就是滿滿的飼料浮在水面上任由魚兒吃或不吃的給予此實驗缸),然後利用所謂的 雙迴路+雙逆洗 加定期更換一部份的水,硝酸鹽的測試一定是落在1.0以下,從底部透光的下方往上瞧,過濾板下方是乾淨的無任何沈澱物,沈澱物以隨換水時抽離了,當實驗經過3個月,實驗過程中魚兒損耗1/6,用總清缸的方式去檢驗砂石,砂石中只有含少數大分子有機物,底板一掀開竟然沒味道,當時就知道此設計成功了。
這是在小型實驗缸做的試驗,小型缸用水中馬達,過濾速度的總水流量是每5分鐘循環一次,後來在做了一缸6*2*2(尺)的魚缸,這回水流動力就不如小型缸,一樣只用「底部過濾」設計也是雙迴路+雙逆洗,但問題來了,大型缸魚種自然就多(因為把他當作販賣缸,很多魚都進入此缸中等待販售),效果大打折扣,過濾效果的生化效用與小型缸差太多,最後變成每天都讓雙迴路+雙逆洗每隔1小時作一次動作清除污物,才獲得NO3下降到1.0以下,這是實驗,在客戶家是不能如此做的,後來水族用品陸陸續續有更新的發展與技術創新,再度結合滴流式、沈殿池、還原槽,結合的過程中也是很多問題(但這已經是過去了),水體在多重過濾與能快速移出水中殺手『 有機物』 ,很多魚缸養殖問題叢生無法解決處全數克服。
jenchi 這樣的回覆你,有你需要的答案吧!
 
下面引用由jeyanjang2005/10/18 11:21am 發表的內容:
月底想撤掉一ㄍ兩呎淡水缸,轉為海水缸.想養炮仗(太陽花)和草皮.原本是想再用老千大ㄉ方式,底部浪板+上部過濾來設缸.
但看ㄌLongTan大ㄉ說法之後,若不再用底部浪版,直接只用上部過濾,缸子底部再撲上1~2公分ㄉ底砂 ...
這樣更不好吧,....
 
下面引用由rebinser2005/10/18 03:20pm 發表的內容:
看完這幾篇討論後
我覺得…這是2種不同的方法
ㄧ種是將敵人感化誘導成朋友
ㄧ種是將敵人徹底殲滅
...
真的誤會大了,「ㄧ種是將敵人感化誘導成朋友,ㄧ種是將敵人徹底殲滅,那….到底哪種好?」,兩種都是同一種系統,沒有兩樣,絕對是一模一樣作著相同的硝化與同樣的轉換屬大分子有機物轉為小分子有機物的生化轉換,只是「底砂過濾」用久了絕對會碰到老化的問題(單存使用「底砂過濾」必然進入的現象),深深困擾著每一個愛用「底砂過濾」者。
在座的幾乎是愛魚的終端者又是勤快者,而自己以前是作海水水族的販賣與珊瑚生態缸設計者,立場不一樣,客人的要求永遠是對的,客人有些只愛養魚、餵魚、觀賞魚的心態去設立魚缸,至於魚缸的清理,有些客人是不喜歡動手且覺得海水缸的有機物清理與換水既麻煩又有時會損傷到魚兒或缸中的珊瑚,他們是不願意作的,這些問題做為一個業者的都需要幫客戶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擾與增加他們欣賞海水魚的樂趣和保持高昂的興趣。
在眾多客人有這樣的需求與要求下,才會發展出移除過濾底板中所堆積的沈積物(有機物與無機物)作法,能移除「底砂過濾」下方的沈積物,魚缸的使用壽命可以無限期延長,就可說沒有10年、20年以上的「底砂過濾」老舊破壞水質穩定的問題,減少一個客人問題,也等於替自己增加多服務一個客人的時間,在16年前海水魚的過濾設備,真的不像現在的水族業者有很多以前所未見的高檔過濾系統與全新的過濾知識可交互使用,「底砂過濾」是唯一有效且安全的過濾系統。
老千與 LongTan 的「底砂過濾」是相同的生化原理在運作,並沒有不相同的東西,真的大家誤會了,如果硬要說有分別,那就是 LongTan 設計的「底砂過濾」要求的是只能約1.5公分高過濾珊瑚砂層,過濾珊瑚砂的大小必須是黃豆左右大小(黃豆未浸泡水膨脹之前的大小),超大面積的佔總魚缸底面98%的面積,高速水流(每15分鐘總體水必循環過底部砂層)的流通,底層安裝 雙迴路+雙逆洗 將過濾板底層中的堆積物定時的移除與同時換入同等排除出魚缸的水,不讓沈積物有機會造成水中高氨、高亞硝酸、高硝酸鹽、與硫化氫的產生。
只要是正統的「底砂過濾」的原理永遠相同,不管如何設計永遠相同的原理,LongTan 只是多作了一道手續 ,移除水族箱中的水中殺手『有機物』的事先防範或殲滅的動作而已,因為客人的魚缸需要這樣的設計與魚缸的持續永久使用性,魚缸是設計來給客戶觀賞的,不是設計來增加客戶麻煩的。
 
「底砂過濾」在20多年前,當自己還是一位濛濛懂懂的少年時,就是唯一有效且安全的海水魚缸過濾系統,到今日水族科技的突飛猛進,各式各樣的新概念的濾材和新穎濾槽,在與「底砂過濾」系統相比較之下,「底砂過濾」系統還是最有效與安全和簡易又相當便宜的全效能過濾系統。
至於「底砂過濾」系統的時間久遠之後的老化問題,勤換水與換水時多抽離卡在砂石中的污物,也是一個不錯的解決之道。
 
LongTan兄不誤會俺的意思ㄌㄚ
俺並沒有任何不愉之處
所以你不用跟俺抱歉ㄌㄚ
俺是真的認為你的方法真的不錯
也真的認為你的方法因人為因素的出錯率較低才會這樣說
如果同是底砂過濾的一家人還要像之前有些人一樣陰來陰去的
實在是太累了ㄌㄚ
俺真的很歡迎你
更何況你是ㄚ溢兄介紹來的高手
這是8.4的福氣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