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紀錄~ 紅海170+45立方底濾(甲藻爆發與營養鹽)

十幾年的專業水族魚缸設計、訂製
0939-092862 Line ID: chusin86
==================
// 快速跳轉
==================
20250704 KHA自動量測+自D更新組件
20250806 衝顆粒尖嘴格入缸
20250813 2025 翻缸歷程
20250926 甲藻爆發與營養鹽

跳海快兩年了...感覺要找個地方紀錄一下魚缸的歷程
當初也是從30立方開放缸一路換到底濾
冤枉錢花了不少,當初應該聽學長的話直上底濾, 但也學到許多經驗~
一路上多虧女友不嫌棄, 讓我能夠在站上與大家同樂

也許看完後前輩們會覺得我只是個急躁的蠢蛋
的確剛起步時急躁了些XD 但我想說, 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知識


封面就用魚友贈送的金透紅當作開端吧
DSCF4389-已增強-雜訊減少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2022.02.14
初次設缸 (30立方)
當初設缸時只抱持著淡水缸養了兩三年,想試試看養個海水缸,裡面放一兩條小丑魚, 一顆海葵應該就夠了吧
邊在站上爬文邊慢慢準備器材, 終於開了缸
當時的器材也是東拼西湊起來
蛋白:QQ1
過濾:PF-1000外掛
燈具:水中騎士一代
魚缸:30立方超白開放缸

缸內只有一條試水黃尾藍雀, 印度雙帶小丑,跟一隻雷達
PH84_231027013314_059de.jpg


原本覺得海水缸到這邊應該會先玩一陣子吧, 沒道理馬上擴缸
直到有一天進了一顆紅奶嘴(雖然不太奶而且小缸不好顧沒多久就掛了)
看到了大部分人被推坑的第一步~小丑滾海葵
PH84_231027013525_cf27e.jpg



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 整天在站上尋找更大的魚缸, 但當時還沒想到要用底濾
第一是因為以前都養淡水缸, 對底濾有疑慮,怕淹水,怕器材貴, 怕不會用

2022.4.10
後來在附近的水族館買了一組60*30*36的側濾
就把30立方給換了
但後來這缸也堅持沒多久...在搞懂底濾的運作方式與優點後就換成底濾了...甚至沒來的及幫側濾拍照...


2022.5.28
在站上蹲到一組60*45*45的側背娃娃底濾缸
當時好像花了8500元買的, 含配管, 其他什麼都沒有
買回來後卻非常後悔, 不是覺得貴, 也不是因為什麼配件都沒有
而是~正面玻璃有一條超巨大的刮痕, 當初賣家只輕描淡寫帶過...
說可以從高雄幫載上來我也就答應了, 還先付了4000訂金
等缸子般到家門口看到上缸我也無語了, 總不能叫人家再搬回去...更何況已經付了四千, 也只能硬著頭皮養下去
菜鳥嘛, 不熟總有吃虧的時候, 也怪自己心急了~

PH84_231027014314_14e3e.jpg



怕海水噴濺到延長線, 從淘寶買了一個透明電箱+一些電料+手邊多餘的單心線材自D了一個電箱(手拙勿怪)

PH84_231027014813_caa6e.jpg


跟站上網友買了一組二手燈, 這缸也算弄得完備起來

PH84_231027014928_683cf.jpg


也如願看到小丑魚滾大綠奶

PH84_231027014929_b69ef.jpg


這時的我反而變成對器材了解很多, 但對軟體,魚類了解很淺, 只能在竹北極深買點便宜的小魚,海葵,軟體回家玩玩
後來也經過爬文也逐漸開始嘗試價格稍微高一些的海葵
像是公主海葵(2022.11.22)
PH84_231027015335_3a468.jpg



2023.1.24 大年初三
當我以為一切都進入正軌時~過年期間發生了所有魚友都不樂見的事...停電了
準確來說, 是海缸的延長線的插頭掉了, 造成魚缸所有設備包含馬達,造浪,加溫棒,燈具這些主要設備全部停擺...
當時身在宜蘭的我看到監視器只能說是心急如焚...但又無法立刻趕回家,只能夠配合家人行程到大年初五才回家處理..
幸運的是魚都沒事,也幸虧是冬天天氣冷
不幸的是公主海葵兩三天無流無光狀態極差
過一個月分裂成兩顆後兩顆都沖馬桶了...

至此對於海缸開始出現了一些挫折感
加上前面所說的, 觀賞面的巨大刮痕也讓我慢慢不願意看魚缸...龜毛的人還是應該買新缸就好

2023.4.25
事情總有轉機
連假去了峇厘島潛水後看到了這輩子見過最美的天然SPS缸+爆多熱帶魚又讓我對海缸燃起熱情
回國後對於在峇厘島看到的景色念念不忘
又開始在站上物色品項較好的魚缸

最後終於在站上蹲到如標題所說的紅海170
感謝當時台中的魚友割愛
聯繫好後當周周五一下班就從竹南驅車前往逢甲商圈面交
這位魚友送了一堆東西,直接讓我休旅車塞滿滿的回家...

接下來就進入正題啦
接手這缸後應該才算是我開始真正的認真學習如何養好珊瑚,魚類


PH84_231027020616_e3056.jpg



設缸日期:2023.6.1
主缸:60(L) x 50(W)x50(H) (cm) Red Sea 170
水量:~160L
主馬:森森變頻 JDP-3500
蛋白除沫器:HC WINE 100
燈具:紐斯K7V3 PRO
造浪:捷寶 SOW-9, MLW-20
冷卻設備:CL-450
海水素:ISTA海水素
比重:1.026
日常維護:每月換30L海水, 平時添加AF三寶,TM消化菌
活體:粉藍倒吊No3、金透紅、印度雙帶、藍眼海金魚、橘點蝦虎No12、花豹蝦虎No3、黃尾藍雀、紅寶石海星、綠奶嘴、紅奶嘴
先烈紀念碑:No1~11橘點蝦虎、粉藍倒吊No1~2、花豹蝦虎No1~No2、紅線蝦虎、公主海葵、紅青蛙、紅肚海葵、紫點白海葵
除了海葵餓死、蝦虎跳缸以外其他魚就像進入異世界一樣連屍體都找不到o_O


下面貼一些缸內生物的照片, 紀念每一位來到缸中的朋友,
PH84_231028003525_65773.jpg


PH84_231028003526_774d8.jpg


金透紅&綠奶嘴
DSCF4370-已增強-雜訊減少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DSCF4365-已增強-雜訊減少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粉藍倒吊
DSCF4449-已增強-雜訊減少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DSCF4356-已增強-雜訊減少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假綿羊蝦
DSCF4239-已增強-雜訊減少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20240527
因為買了一間預售屋...這一年應該都很只能小買珊瑚跟活體了
一直都沒上來更新
等搬家後再開個三呎缸

持續學習自D技巧與養殖know how~

從香山魚友那收來的綠榔頭
DSCF5581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小試黃彈弓
DSCF5575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從竹北L大那邊收來的孔雀之眼
DSCF5573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 45立方底濾 ===============*/

把淡水缸出脫後, 後來又因為手癢,而開了一缸45立方底濾..
PH84_231028003347_0d08d.jpg


設缸日期:2023.8.6
主缸:45(L) x 45(W)x45(H) (cm)
水量:~120L
主馬:森森變頻 JDP-3500
蛋白除沫器:JNS WS-1
燈具:紐斯K7V3 PRO
造浪:捷寶 MLW-10, OW-10
冷卻設備:CL-280
海水素:ISTA海水素
藻盒:UAS-300
比重:1.026
日常維護:每月換30L海水, 平時添加TM消化菌
目前生物:透紅對魚、花豹蝦虎、公子小丑、一些LPS


2023.8.22
在台中魚宮看到有販售透紅對魚
正好缸中目前無住戶, 可以請這對夫妻入住...

只是公魚帶回時有點脫膜+魚鰭被打爛只好讓他住隔離盒一陣子
PH84_231028003957_48e25.jpg


後來靠著淡水浴(懷疑是貝尼登吸蟲)過四五天後就康復入缸了
夫妻倆快樂合照:ROFLMAO:
DSCF4153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DSCF4041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DSCF4029 by Eddie Huang, 於 Flickr



=====剩下的後補=====
 
最後編輯:
要加緊處理進度喔 SPS遇到NP長期失衡的結果表現通常不如LPS那麼直接 ,有事都是後面才知道。
因為我才剛剛歷經一波跟你類似的狀態 鼻涕糾葛很久,最近才解決 但也去了一大堆骨 :cry:


這次失衡大概維持約半年才出現狀況 目前逐漸調整回來了😂
發現np還是要維持一個水準才不容易長怪藻
No3<1ppm PO4<0.03ppm水好像太瘦了
 
這次失衡大概維持約半年才出現狀況 目前逐漸調整回來了😂
發現np還是要維持一個水準才不容易長怪藻
No3<1ppm PO4<0.03ppm水好像太瘦了
這個問題可以講得好深奧也可以講的很簡單哈哈哈
但我覺得基本上不要任何一個歸零就應該都還算好控制,因為0 很有可能代表缺乏 這時候如果吸走N P的都是你不想要的藻類就麻煩了
 
這個問題可以講得好深奧也可以講的很簡單哈哈哈
但我覺得基本上不要任何一個歸零就應該都還算好控制,因為0 很有可能代表缺乏 這時候如果吸走N P的都是你不想要的藻類就麻煩了
哈哈 再講下去我也不是很明白了
只知道現在還是會冒鼻涕藻~ 奮戰中
 
更新一下目前近況~

NO3長時間維持在1.2ppm (每日滴定1.2ppm KNO3)
PO4逐漸歸零了,前一晚蛋機測出0.01ppm, 分兩次滴入共0.04ppm, 隔天蛋機又測不出來了

這兩天開始滴定PO4(0.03ppm per day)

鼻涕藻好像也因為po4歸0更猖狂
繼續做實驗看看NP拉高是否對壓制鼻涕藻有效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在NP失衡的情況下, PO4過高, 滴入NO3可以顯著降低PO4(?)
 
如果是要處理鼻涕藻的話我會比較建議先直接一次性的拉升後再來慢慢調整添加量,這樣在見底前會有比較多緩衝。
NO3可以一次拉到5~10ppm;PO4則可以一次拉0.1~0.2ppm(PO4會被沙石吸附所以實際提升量可能會比預期低)。

不過若之後有要長期添加KNO3的話最好還是注意一下鉀的濃度避免過高,不然就是改用碳酸氫銨來補充。
 
如果是要處理鼻涕藻的話我會比較建議先直接一次性的拉升後再來慢慢調整添加量,這樣在見底前會有比較多緩衝。
NO3可以一次拉到5~10ppm;PO4則可以一次拉0.1~0.2ppm(PO4會被沙石吸附所以實際提升量可能會比預期低)。

不過若之後有要長期添加KNO3的話最好還是注意一下鉀的濃度避免過高,不然就是改用碳酸氫銨來補充。


了解 不過這樣子的震盪對硬骨會有影響嗎?
又或者說一天提升no3 po4的上限為何呢
還請大大指教
 
了解 不過這樣子的震盪對硬骨會有影響嗎?
又或者說一天提升no3 po4的上限為何呢
還請大大指教
這個拉升幅度我經驗上是挺安全的,頂多就部分珊瑚的顏色可能會變深一些。
通常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情況會是長期高濃度下的驟降,驟升的影響多半比較小。

至於單次提升的上限在哪我也不曉得,但應該比多數人認為的高很多。
我是有曾經手殘加錯濃度把PO4一次拉到0.5ppm,但也沒看到什麼珊瑚有什麼明顯的狀況,然後過一兩周就又吃回來了。
 
最後編輯:
這個拉升幅度我經驗上是挺安全的,頂多就部分珊瑚的顏色可能會變深一些。
通常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情況會是長期高濃度下的驟降,驟升的影響多半比較小。

至於單次提升的上限在哪我也不曉得,但我認為應該比多數人認為的高很多。
我是有曾經手殘加錯濃度把PO4一次拉到0.5ppm,但也沒看到什麼珊瑚有什麼明顯的狀況,然後過一兩周就又吃回來了。


謝謝大大指點
我嘗試增加滴定總量看看

昨晚睡前加入約0.04ppm的po4
早上起來測就吃光了 不太確定是什麼機制導致po4消耗巨大
 
謝謝大大指點
我嘗試增加滴定總量看看

昨晚睡前加入約0.04ppm的po4
早上起來測就吃光了 不太確定是什麼機制導致po4消耗巨大
PO4很容易被吸附到沙石上,所以一開始要把濃度拉起來常會需要比預期更大的添加量。
從測不到的狀態開始添加的話可以直接下個0.2ppm比較不會浪費太多時間。
 
20250926 甲藻爆發與營養鹽

自從七月翻缸後缸子裡一直有骨葛屁(LPS都大開)
加上甲藻氾濫 實在是傷透腦筋

原本是在懷疑營養鹽過高(no3 ~= 5ppm / po4 ~=0.05ppm)
開始手癢亂養加一些奇怪的藥 NP minus / coral snow / coral clear之類的NP控制劑 + 大量換水
下場就是把NO3壓得更低 PO4往上飆 .. 最極端的數值是NO3 = 0 / PO4 = 0.6ppm (同時有餵AB+)

甲藻直接失控XD
(跟藥水無關~ 純粹是用錯時機)
後來拜讀站上與中國論壇一些帖子才發現甲藻爆發很大程度跟NP有關(P太高N太低?)
於是開始嘗試透過滴定的方式添加NP, 解決甲藻且順便改善因為少餵食導致的水瘦問題
剛開始滴定的是硝酸鉀(KNO3) + 磷酸二氫鉀(K2HPO4)
而此時缸內的數值為NO3=1ppm, PO4=0.1ppm

KNO3 母液 為100ml RODI + 10g KNO3 => 1.655ml可以為100L的水體提升1ppm的NO3
K2HPO4 母液 為 100ml RODI + 1g K2HPO4 => 0.689ml可以為100L的水體提升0.048ppm的PO4

每日滴定 2ppm的NO3與0.06ppm的PO4
觀察甲藻是否消退 => 無, 生長狀況不太穩定, 時多時少
這段時間NP長期處於NO3=4ppm / PO4 = 0.03-0.05ppm
個人認為水體不瘦, 但甲藻還是需要每天移除

就這樣維持了大約一個月, 甲藻還是沒有消退的跡象
直到在站上看到了Regan大發表的這篇文章
歷經四個月的甲藻
並參考內文中提到reef2reef的文章
DIY Ammonia dosing for low nitrate systems

發現銨鹽的對於細菌與珊瑚的利用效率會高於NO3(?)
因此把KNO3停掉, 改用碳酸氫銨(NH4HCO3)

母液配置比例為 1000 cc RODI + 20g 碳酸氫銨(NH4HCO3) => 每2.3ml 可提升100L水體0.1ppm的ammonia
一開始添加每日添加0.1ppm的ammonia並追蹤no3數值
兩三天後NO3從4ppm掉回1ppm左右
故開始加大滴定機的劑量, 直到加到30cc的母液對145L缸 (每日0.9ppm的ammonia) NO3的數值才穩定在1.5ppm
而PO4則持續維持原本的劑量(0.06ppm)

目前維持一周, 發現大部分甲藻已經退去, 還是多少有一些些甲藻會在開燈後出現
單相較於一開始滴定KNO3還需要每天吸除的情狀改善許多(每天吸每天換水10L.... 海鹽也被用完了)

因此我認為銨鹽比起硝酸鉀來說, 除了沒有累積鉀的問題以外, 對於甲藻看起來是有明顯改善

只是我不明白的地方是如果甲藻的成因只是單純被歸類在NP失衡
難道滴定KNO3時期 N 5/P 0.05 ~= 10:1 相較於滴定銨鹽 N 1 / P 0.01 一樣是10:1
有什麼不同嗎? 難道真的可以把甲藻的成因用NP失衡帶過嗎~~?
心存疑問吶...
 
20250926 甲藻爆發與營養鹽

自從七月翻缸後缸子裡一直有骨葛屁(LPS都大開)
加上甲藻氾濫 實在是傷透腦筋

原本是在懷疑營養鹽過高(no3 ~= 5ppm / po4 ~=0.05ppm)
開始手癢亂養加一些奇怪的藥 NP minus / coral snow / coral clear之類的NP控制劑 + 大量換水
下場就是把NO3壓得更低 PO4往上飆 .. 最極端的數值是NO3 = 0 / PO4 = 0.6ppm (同時有餵AB+)

甲藻直接失控XD
(跟藥水無關~ 純粹是用錯時機)
後來拜讀站上與中國論壇一些帖子才發現甲藻爆發很大程度跟NP有關(P太高N太低?)
於是開始嘗試透過滴定的方式添加NP, 解決甲藻且順便改善因為少餵食導致的水瘦問題
剛開始滴定的是硝酸鉀(KNO3) + 磷酸二氫鉀(K2HPO4)
而此時缸內的數值為NO3=1ppm, PO4=0.1ppm

KNO3 母液 為100ml RODI + 10g KNO3 => 1.655ml可以為100L的水體提升1ppm的NO3
K2HPO4 母液 為 100ml RODI + 1g K2HPO4 => 0.689ml可以為100L的水體提升0.048ppm的PO4

每日滴定 2ppm的NO3與0.06ppm的PO4
觀察甲藻是否消退 => 無, 生長狀況不太穩定, 時多時少
這段時間NP長期處於NO3=4ppm / PO4 = 0.03-0.05ppm
個人認為水體不瘦, 但甲藻還是需要每天移除

就這樣維持了大約一個月, 甲藻還是沒有消退的跡象
直到在站上看到了Regan大發表的這篇文章
歷經四個月的甲藻
並參考內文中提到reef2reef的文章
DIY Ammonia dosing for low nitrate systems

發現銨鹽的對於細菌與珊瑚的利用效率會高於NO3(?)
因此把KNO3停掉, 改用碳酸氫銨(NH4HCO3)

母液配置比例為 1000 cc RODI + 20g 碳酸氫銨(NH4HCO3) => 每2.3ml 可提升100L水體0.1ppm的ammonia
一開始添加每日添加0.1ppm的ammonia並追蹤no3數值
兩三天後NO3從4ppm掉回1ppm左右
故開始加大滴定機的劑量, 直到加到30cc的母液對145L缸 (每日0.9ppm的ammonia) NO3的數值才穩定在1.5ppm
而PO4則持續維持原本的劑量(0.06ppm)

目前維持一周, 發現大部分甲藻已經退去, 還是多少有一些些甲藻會在開燈後出現
單相較於一開始滴定KNO3還需要每天吸除的情狀改善許多(每天吸每天換水10L.... 海鹽也被用完了)

因此我認為銨鹽比起硝酸鉀來說, 除了沒有累積鉀的問題以外, 對於甲藻看起來是有明顯改善

只是我不明白的地方是如果甲藻的成因只是單純被歸類在NP失衡
難道滴定KNO3時期 N 5/P 0.05 ~= 10:1 相較於滴定銨鹽 N 1 / P 0.01 一樣是10:1
有什麼不同嗎? 難道真的可以把甲藻的成因用NP失衡帶過嗎~~?
心存疑問吶...

其實 鼻涕爆發 與 NP 是甚麼數值並沒有直接關係, 在眾多爆發鼻涕的案例中, 有NP極低, 也有NP極高的,
N低P高當然也有, 所以不要再天真以為把 NP操作到哪種數值, 就可以遠離鼻涕!!!!

我真心覺得 NP已經被一些人 神像化了, 凡事只看NP, NP好 => 水質好 => 珊瑚好....
也有一些人完全不測NP, 不測水中的其他數據, 這是另一種極端, 這兩種都很難把珊瑚養好的...

海水中原本就充滿各種藻菌病蟲(當然也包括 dino), 如何讓珊瑚在這環境中處於強勢族群, 才是關鍵,
缸中NP的狀態, 只是用來幫忙判斷珊瑚可能處於哪種狀態的其中一項因素而已.
 
一樣被甲藻折磨的我路過
NP是判斷指標 但是最麻煩的是量測不到的有機物…加上Dino有各種類型,同樣甲藻門下還有各種分類, 所以玩家彼此間的經驗只能是大方向 可是無法完全複製使用。
彼此加油 這也是海缸好玩的點之一。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