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用一句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也就是我會想寫這篇文章的主因,因為很多的爭論議題其實也不見得真的有什麼矛盾之處,只是大家討論時往往會忽略掉太多變因。
就好比一群學生在用單次考試的成績爭誰數學最好,結果原本準備充分練題精熟的A學生當天剛好烙賽考輸連題都看不懂幾道的B學生,然後最後大家的結論變成B數學更好。
不過水族圈中的“迷思”有時候情況也是挺兩極的。有些大家覺得是玄學的未解謎團其實只要多花點時間翻翻文獻就會發現根本幾十年前甚至幾個世紀前就已經有人釐清了;反之有些一直被當作基本常識的資訊在仔細分析後可能會發現其實壓根就沒有任何證據能支持,甚至連邏輯都不見得通順。
我也認同缸內無機營養鹽濃度在很多情境下會影響藻類的生長,不過我通常是不會把營養鹽的數據本身當作處理藻類問題的主軸。
主要原因和我這篇中頻繁提到的“限制因子”這個概念有關。倘若缸內A物質是藻類生長的限制因子,那麼補充更多A物質的確可以讓藻類長得更好;然而當藻類對於A已經不缺乏的時候,再提供更多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這就好比拿一塊麵包給一個快餓死的人v.s.給一個吃飽喝足的人滿漢全席,哪個情境對當事人的差異比較大應該不言而喻。
假如一位有藻類增生問題的玩家缸中NO3現在是50ppm的話,我不認為單純降到5ppm會有什麼差異。
不過這當然也只是純粹以可測的濃度來看。倘若他是透過降低餵食來達成NO3濃度下降的效果,我會預期銨的輸入量也會跟著變少。因此雖然在這個情境下NO3並非限制因子,但在銨缺乏後原先猖狂的藻類也許生長就這樣受限了。
例如我自己的缸中也可以明顯觀察到添加銨後藻類生長加速的情況(擦缸壁頻率增加),只是通常整個過程中我的銨/氨、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數據都是不會有任何測得出的變動的。
這也是為何比起執著於控制數據本身(餐桌or冰箱裡有多少東西),我會比較建議先把重點放在調整操作上並配合仔細觀察生物以及缸況(小孩到底有沒有吃飽,還是都餵蟑螂老鼠了)。
數據當然很有參考價值,不過它們終究也只能提供一些線索來協助你做出判斷,而無法直接給出一個解答。
用戶通常都是看到健康檢查出現紅字時,才想到要養身運動健身.....
水族箱也是,沒出問題前不太會先做其調整,
排除一些習慣真的很好的人(可能10%吧),多數的人都是暴掉的NP,
所以數據其實對他們來說就至少是健檢的紅字,而不是成為入院後的(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