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上週五採收了一些線藻,就順便再來實驗一次。

兩桶海水打氣,一桶放入線藻,一桶空桶
PH84_250802233603_09a66.jpg


有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2
PH84_250802233649_5b950.jpg


沒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3
PH84_250802233800_b3300.jpg


有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8
PH84_250802233854_d8d56.jpg


沒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7
PH84_250802233932_29f46.jpg


線藻以珊瑚缸用的燈具照明,每日12hr
PH84_250802232940_748d6.jpg


線藻所在處PAR約一百初頭
PH84_250802233451_2505e.jpg


經過180小時後,實驗第八天關燈前pH為8.34,可以明顯看出光合作用的影響
PH84_250802234141_fb35d.jpg


沒有藻的桶子pH則為8.10
PH84_250802234448_423ad.jpg


有藻的桶子在一週後KH測量值為6.9
PH84_250802234614_3b51b.jpg


沒有藻的桶子一週後KH測量值則為6.8
PH84_250802234748_d8d86.jpg


與Day1相比(上圖),Day8(下圖)的藻量已經可以看出一點生長了
PH84_250802234859_9730c.jpg

PH84_250802235044_53c09.jpg
那如果要對實驗進行改良的話,我覺得應該要打co2,而且沒藻的桶子也應該照燈,燈要24h
這樣如果不接魚缸來搞作,至少比較會看到數值上更大的差異化
不過除了應用上的價值外,我自己會去做實驗也是因為作為生物學家純粹的好奇心。
除了單純養養缸子和蒐集生物外,讀讀文獻做做實驗學習新知也算是我玩水族的另一大樂趣,至於那些知識有沒有用就另當別論了(反正我們做基礎科學研究的也整天被做應用的笑沒啥用:em01:)。不過這也有可能只是理科宅特有的性格就是了XD

但如果是實際操作的話我的確也覺得比起標準的SOP,多讓玩家們靠著經驗發揮創意整個圈子進步的效率會更好,至於學術上的基礎知識則比較像是後勤,可以提供或排除一些不同的嘗試方向或素材。
畢竟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沒有觀賞水族純靠學術界的話,現在的養殖技術可能還是卡在抽底沙和生化球滴流過濾吧。
沒那麼慘啦,至少還有蛋白機、殺菌燈、臭氧機,這些在養殖單位都很常見的設備
難是難在人力啊~~
而且不用分那麼細,學界裡有水族人,水族裡有學界人,就算大家玩法不同,目地性是一樣的
 
那如果要對實驗進行改良的話,我覺得應該要打co2,而且沒藻的桶子也應該照燈,燈要24h
這樣如果不接魚缸來搞作,至少比較會看到數值上更大的差異化
24hr光照我之前也是有試過,不過除了pH略高一些外沒有任何差異。
這次主要是為了避免被argue 24hr打燈不符合多數飼養條件所以才改成12hr。
但兩桶都打燈的確是比較符合常規的實驗設計,只是這次我手邊剛好也就剩這一盞了。

至於打CO2我不覺得在這次實驗中會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頂多也就讓整體的pH都往下拉一些而已。

不過“藻類會耗KH”這個論點似乎也只有在中文圈比較有人在講而已,歐美論壇倒是鮮少看到有人在提這概念。


沒那麼慘啦,至少還有蛋白機、殺菌燈、臭氧機,這些在養殖單位都很常見的設備
難是難在人力啊~~
而且不用分那麼細,學界裡有水族人,水族裡有學界人,就算大家玩法不同,目地性是一樣的
我沒記錯的話蛋白機也是1960~70年代水族玩家搞出來的(最早我能追溯的文獻是Peter Wilkens的"The Saltwater Aquarium for tropical marine invertebrates"),至於臭氧和殺菌燈我就沒特別去考據了。

的確是有不少有學術背景的水族玩家或商家,只是隨著圈子變大我反倒感覺兩邊的隔閡是有增加的。
雖然這可能也是商業化以及大眾化後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了,但我多少還是覺得有點可惜,畢竟有很多東西其實兩邊都是可以互補的。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