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滴定補充的話~
我會建議 KH Ca Mg 分開處理耶
你才能真正依自己缸子的消耗去補足,這三個的數值也都要測,因為互有關聯
如果你覺得缸內的數據亂掉了,我會選擇找一款KH 8上下的海水素
在盡量減少震盪的狀況下( 這天氣至少就把溫度抓好! ),幾次大量換水把缸子內的海水調整成標準數據
然後開始監測的缸子的消耗,
例如:
KH 鈣 鎂
Day 1 7.6 420 1300
Day 2 7.6 420 1300
Day 3 7.4 420 1300
.
Day 7 7.0 415 1295

抓個一周或是10天的消耗,然後用海水添加劑試算表,算出平均一天該補多少,然後滴定
接著不是結束啦! 還要再追蹤一陣子,
隨著缸子穩定,你可能可以從天天測,改成三天測一次,或是一周測一次
確實掌握缸子的消耗 然後用你缸子消耗的步調,去補足
如果缸子不大,其實靠換水來補足元素我覺得是可以的,但是有幾個要點要掌握
例如使用的海鹽 KH Ca Mg 要足夠高,才能把缸內元素的準位往上拉,
使用天然海水的話除非100%換掉( 這實在是不太可能 ),缸內的元素一定會低於海水
所以對於想用換水維持的新海友
我的懶人建議,兩個方向 1. 元素維持,找 KH 11-12 鈣鎂高的海水素,每周換個1/6 -1/8
2. 狀況排除,出現了氨 NO2 NO3 PO4 等妳不要的汙染狀況,用KH 8上下的海水素或是天然海水
大量換水
簡單,是我覺得新海友不會隨便放棄的一的重點,
拉馬克大說的靠換水維持久了之後缸況會下滑,我是同意的,但是我還是認為新人可以先這樣簡單養
上手了,再一步一步精進了解~ 像是破關打怪
簡單的養活了 -> 控制好 KH Mg Ca -> 弄清楚其他元素及微量元素的消耗還有彼此的關聯
一關一關來,挺有樂趣的呀~
我是剛入海的新手 , 我就是為此樂趣而下海 , 喜歡開荒的過程
 
看legend大分享這麼多,我忍不住也想分享我做的一件無聊事......XD
以下是今年夏天我從北部我覺得珊瑚成長及分布還不錯的沿岸取的海水送的 ICP結果
有興趣的可以仔細看看跟你想像中的有沒有差異~
PH84_250814114731_4c9a9.jpg


PH84_250814114731_3594d.jpg


PH84_250814114731_c5f5f.jpg


我比較吃驚的是,錳跟銅比想像中的高呢~
這天然海水的元素濃度, 除了錳之外, 都在廠商定義的範圍內耶~

鹽度(33.1ppt) 如預期的比較偏低,
KH/Ca/Mg/K (6.5dKH / 408ppm / 1273ppm / 385ppm)也都在下限值~
NO3: 0.3ppm
PO4: 0.002ppm
 
就直接用2.8dKH : 20ppm來補,因為絕大多數的缸也不會偏離這個比例太多(就等同於直接當鈣反來用)。

雖然長期下來的確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不過基本上也都要累積到幾周甚至幾個月才比較看得出來,所以一個月測一兩次做一點小調整也已經很夠了。
瞭解了
突然想得好像有一篇你有提過

但不會隨著珊瑚量或是珊瑚大小改變嗎?
還是說kh跟Ca 你的經驗是一起變?

先說說我自己的狀況…
我都是kh先動
翻缸半年
Ca滴定量沒動過
Kh增加了12ml/day(0.12dKH/day)(我用紅海的緩衝液大概是一般飽和的3倍)
 
最後編輯:
不知不覺又做了兩次 ICP...

一樣的老現象:
1. 微量元素仍控不好
=> 這只能繼續抓手感 (不用紅海海鹽搭配紅海的微量元素, 感覺真的比較難穩定)

2. Salifert 開封時間久了, 測到的數據都會偏低
=> 平時都會維持比心目中的數據低一些, 尤其是 Mg (至少都要抓個 30~40ppm)

ps: 我突然想到, 有沒有可能是藥劑針管每次用完沒清洗, 殘留藥劑乾在裡面,
時間久了, 每次殘留累積, 藥劑的濃度就越來越高?
之前J大有懷疑藥水瓶內的藥水蒸發, 不知道有沒有人換密封瓶後有改善?


3. PO4 仍是差距很大~
=> 蛋機測到的數據應該不用懷疑, 不過送測水在旅行的過程中, 數值就會降低~

PH84_250813191636_ce6b3.jpg


PH84_250813191636_fa575.jpg
我也覺得Salifert 用久了測量值的確會變低
原因會覺得是滴定的藥劑濃度上升的關係
量越少,瓶子上面空間越大
上次買了一組新的鈣
舊的測量420,新買的測起來450
 
瞭解了
突然想得好像有一篇你有提過

但不會隨著珊瑚量或是珊瑚大小改變嗎?
還是說kh跟Ca 你的經驗是一起變?

先說說我自己的狀況…
我都是kh先動
翻缸半年
Ca滴定量沒動過
Kh增加了12ml/day(0.12dKH/day)(我用紅海的緩衝液大概是一般飽和的3倍)

當缺少一段時間後, 要開始補充時, 會瞬間多吃很多, 但時間久了, 漸漸就會恢復這種比例~
像是這篇裡面的現象:

對長期穩定的缸子來說, 一直添加混和比例感覺也不會出錯, 但若常常有狀況的缸子,
只依據 KH 消耗來調整, 或許會跟不上變化?!

有時候出清太多珊瑚, 的確會看到消耗量下降, 但 KH/Ca/Mg 下降的速度是不同的~
所以我是蠻佩服常常要出貨的水族店與工作室呀~ 要維持穩定的難度會更高!
 
瞭解了
突然想得好像有一篇你有提過

但不會隨著珊瑚量或是珊瑚大小改變嗎?
還是說kh跟Ca 你的經驗是一起變?

先說說我自己的狀況…
我都是kh先動
翻缸半年
Ca滴定量沒動過
Kh增加了12ml/day(0.12dKH/day)(我用紅海的緩衝液大概是一般飽和的3倍)
除非NO3有顯著變動不然實際的消耗比例基本上不會偏離多少(鈣的比例多半會低一點點,因為鈣化時有一部分會被鎂或鍶給取代,不過也不太會掉出2.8dKH:18~20ppm的範圍)。

我覺得很多人觀察到的比例跑掉其實是來自於測試誤差,尤其是鈣的測量結果。
舉例來說,0.5dKH的消耗用多數市售測試劑或測量設備大概都能看出來,但對應的3.57ppm鈣消耗卻很容易直接被各種測量時的變因蓋掉,所以常常讓人產生“KH會先消耗”的錯覺。


當缺少一段時間後, 要開始補充時, 會瞬間多吃很多, 但時間久了, 漸漸就會恢復這種比例~
像是這篇裡面的現象:

對長期穩定的缸子來說, 一直添加混和比例感覺也不會出錯, 但若常常有狀況的缸子,
只依據 KH 消耗來調整, 或許會跟不上變化?!

有時候出清太多珊瑚, 的確會看到消耗量下降, 但 KH/Ca/Mg 下降的速度是不同的~
所以我是蠻佩服常常要出貨的水族店與工作室呀~ 要維持穩定的難度會更高!
我其實現在會反倒比較推薦用KH的消耗來同步調整兩者的添加量,以避免掉一些雜訊所造成的干擾,至於鈣則是靠長期趨勢來調整即可。

不過我目前發現使觀察到的消耗比例跑掉的另一大因素其實是氯化鈣吸濕導致的重量偏差。
這個現象常常會導致鈣的消耗比例出現實務上不可能發生的偏高狀況,而且在臺灣這種潮濕氣候下又會更嚴重。

之後我可能會再試試看用體積來算會不會穩定一點,因為比起重量,體積會比較不容易受吸濕影響。只是不同來源的氯化鈣粒徑也有一定的差異,我也不太確定這因素影響到底有多大。
 
除非NO3有顯著變動不然實際的消耗比例基本上不會偏離多少(鈣的比例多半會低一點點,因為鈣化時有一部分會被鎂或鍶給取代,不過也不太會掉出2.8dKH:18~20ppm的範圍)。

我覺得很多人觀察到的比例跑掉其實是來自於測試誤差,尤其是鈣的測量結果。
舉例來說,0.5dKH的消耗用多數市售測試劑或測量設備大概都能看出來,但對應的3.57ppm鈣消耗卻很容易直接被各種測量時的變因蓋掉,所以常常讓人產生“KH會先消耗”的錯覺。
所以我其實都是看長期的trend
(apex每天量,就算有誤差也會是震盪向下或是向上。最一開始也是這樣抓滴定量的)
但沒看到變化所以才都沒調整啊
但kh已經增量多次。
我其實現在會反倒比較推薦用KH的消耗來同步調整兩者的添加量,以避免掉一些雜訊所造成的干擾,至於鈣則是靠長期趨勢來調整即可。
怕直接同步調整又變成鈣往上trend up

其實實務上是沒碰到什麼問題啦
但就蠻好奇的
不過我目前發現使觀察到的消耗比例跑掉的另一大因素其實是氯化鈣吸濕導致的重量偏差。
這個現象常常會導致鈣的消耗比例出現實務上不可能發生的偏高狀況,而且在臺灣這種潮濕氣候下又會更嚴重。

之後我可能會再試試看用體積來算會不會穩定一點,因為比起重量,體積會比較不容易受吸濕影響。只是不同來源的氯化鈣粒徑也有一定的差異,我也不太確定這因素影響到底有多大。
 
所以我其實都是看長期的trend
(apex每天量,就算有誤差也會是震盪向下或是向上。最一開始也是這樣抓滴定量的)
但沒看到變化所以才都沒調整啊
但kh已經增量多次。
可以算一下你增加的KH添加量對應到鈣會是多少。以你上述的0.12dKH/day來說應該幾乎不可能在兩三週內測量出鈣的消耗差異。

怕直接同步調整又變成鈣往上trend up

其實實務上是沒碰到什麼問題啦
但就蠻好奇的
只要還有在定期測鈣我是覺得不需要擔心那一點的偏差,反正在嚴重走鐘前一定可以發現。
很多以原始Balling method來設計的市售產品也都會建議直接等量添加各個part (e.g. TM, AF),而完全靠獨立測試來調整的操作方法反倒是比較後期才出現的。
 
可以算一下你增加的KH添加量對應到鈣會是多少。以你上述的0.12dKH/day來說應該幾乎不可能在兩三週內測量出鈣的消耗差異。
這半年來提升了0.12耶
但Ca沒變過~
這樣跟你說的比例好像就不太符合~
只要還有在定期測鈣我是覺得不需要擔心那一點的偏差,反正在嚴重走鐘前一定可以發現。
確實有定期量所以才說實務操作上沒什麼問題
單純好奇
很多以原始Balling method來設計的市售產品也都會建議直接等量添加各個part (e.g. TM, AF),而完全靠獨立測試來調整的操作方法反倒是比較後期才出現的。
但這種混合式的我都不太愛用
感覺要因缸子而客製才對🤣
我猜也是這樣所以後來微量也都有出單元素的
 
這半年來提升了0.12耶
但Ca沒變過~
這樣跟你說的比例好像就不太符合~
也是有可能其中的偏差在換水中就被稀釋掉了。
若是用你之前文章中的40mL/day紅海KH添加劑的話對應的鈣添加劑消耗會是14.28mL/day,而增加12mL的KH添加劑至52mL/day則會讓對應消耗升到18.564mL/day。
無聊的話也是可以試試用這比例調整看看,你有Trident應該也比較方便觀察差異,不過我也不確定紅海的標示濃度有多精準就是了。

但這種混合式的我都不太愛用
感覺要因缸子而客製才對🤣
我猜也是這樣所以後來微量也都有出單元素的
不過和多數微量元素不同的是KH和Ca消耗原理和途徑基本上都已經很明瞭了,所以確切的消耗比例多半是可以計算的很準確,只是實務操作上變因就比較多了(測量、配藥、添加量 etc.)。
有設計成平衡比例的Two/Tree part產品其實是可以視情況單獨調整,也可以借此避免鈣反、甲酸鈣、或是石灰水長期下來鈣會偏高的問題。

我目前是在嘗試調整出比較穩定的diy true two part,因為台灣似乎也沒有任何人進這類型的產品,不過目前也就是卡在氯化鈣吸濕問題(雖然影響也沒有到很大就是了,只是長期用下來鈣會慢慢掉)。
 
也是有可能其中的偏差在換水中就被稀釋掉了。
若是用你之前文章中的40mL/day紅海KH添加劑的話對應的鈣添加劑消耗會是14.28mL/day,而增加12mL的KH添加劑至52mL/day則會讓對應消耗升到18.564mL/day。
其實40ml/day, 這應該是我剛換景. 這時候的KH跟Ca都還沒穩定.(突然的震盪, 導致KH消耗變低很多, 但短時間內就拉高蠻多的)
後來也是利用trident每天追蹤消耗量調整到穩定為止.(所以覺得可以用蛋機來調整的人很厲害很勤勞)

但穩定之後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狀況(非翻缸影響之暫時消耗量減少)
後來穩定的數字大概是Kh 一天60ml/day. 然後一路慢慢拉高到現在 72ml/day.
然而...Ca直到今日還是6ml/day.

也是因為跟你所提供的理論誤差有點大所以我才會覺得很好奇啦~
雖然實務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就是了.

另外換水偏差稀釋掉這點我覺得可以排除, Ca如果添加量差那麼多的情況下(增加12ml KH需增加約4ml Ca)
我最多接近16-20天才換水一定會觀察出trend的. 平均目前大約是12-14天換一次水. (人總是越來越懶的)

也許其他添加品中有Ca吧, 我只能這麼想了.
無聊的話也是可以試試用這比例調整看看,你有Trident應該也比較方便觀察差異,不過我也不確定紅海的標示濃度有多精準就是了。
我是沒有照比例調整過. (因為真的差有點多)
但這篇其實就是我平常做調整的方式了: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72811/post-3858367

老實說, 我自己的觀察是每天提高1ml的Ca添加量都能觀察到trend up, 時間可能差不多一兩個禮拜就能觀察出來了.
我的穩定不穩定也是大概這樣看. 但現在有點擔心是不是給不夠多所以珊瑚沒吃, 有時候剛好在一個動態平衡?
畢竟拉了12ml KH, Ca都沒加過.
不過和多數微量元素不同的是KH和Ca消耗原理和途徑基本上都已經很明瞭了,所以確切的消耗比例多半是可以計算的很準確,只是實務操作上變因就比較多了(測量、配藥、添加量 etc.)。
有設計成平衡比例的Two/Tree part產品其實是可以視情況單獨調整,也可以借此避免鈣反、甲酸鈣、或是石灰水長期下來鈣會偏高的問題。

我目前是在嘗試調整出比較穩定的diy true two part,因為台灣似乎也沒有任何人進這類型的產品,不過目前也就是卡在氯化鈣吸濕問題(雖然影響也沒有到很大就是了,只是長期用下來鈣會慢慢掉)。
主要是根據ICP結果要添加的話, 一般微量元素滴定都是複合的沒辦法調整單一元素.
這時候還是得靠單元素的配方了.

時至今日我的K-balance也還在手動添加.....在沒有monitor的情況下, 實在沒有把握上滴定.
雖然各路大神都說風險極低....最近該上滴定了 不然好累~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