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歷一段時間, 對珊瑚缸的掌握度或是操作方式, 就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有些老生常談的說法, 就越來越覺得太過片面~
A. 少動手弄魚缸, 魚缸的狀態反而會更好~
B. 不要翻動底砂~ (甚至不要鋪砂)
C. SPS 與 LPS 難共存 (甚至有人把這兩類分為兩種不同水質需求)
D. 珊瑚大部分靠光就能養了
關於這些說法, 不知大家心中是如何理解的?
我先說說我的想法(或許一段時間後, 我又會有不同的感悟~)
A. 到底多動手還是少動手好?
關鍵在於你清不清楚到底哪些操作對珊瑚是好的!
大致依序有下列四種排名: (由好到壞)
i) 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那越勤奮的動手, 珊瑚狀況會越發勢不可擋!
=> 下一步就是要想辦法讓手動操作變成機器自動化代勞, 才能把心力花在思考如何再提升的問題上.
ii) 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不常動手.
=> 知道關鍵操作是甚麼, 能夠判斷何種問題是致命危機, 非必要不必常出手. (舒適的維持這個興趣)
iii) 不完全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不常動手.
=> 這個時期屬於摸索期, 動手有可能轉好, 也有可能變差, 所以少動手多觀察(多爬其他魚友的經驗), 是比較好的策略.
iv) 不完全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常常動手.
=> 與上個情況類似, 動手有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 但通常變壞了後, 可能要付出很多代價與時間來復原, 所以動(賭)越多, 輸越慘的機率很高!
ps1: 不管你現在在第幾層, 手下水前一定要用洗手乳把手洗乾淨! 非常重要!
ps2: 動手時, 切記一次不要改變太多變因, 這樣才能知道每一次出手的影響到底是正向還是反向.
B. 不要翻動底砂~ (甚至不要鋪砂)
除了厚砂系統(培養厭氧層), 其他健康的砂層, 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意翻動的!
為什麼大家的經驗都是越翻動越糟糕?
=> 因為大多人的底砂都不健康!
維持底砂健康的關鍵?
=> 砂面要有流通的水(亂)流
若是有底砂底部出現黑色髒污, 臭水溝味的經驗, 可以回想看看, 這些位置是不是大多出現在比較沒有水流的區域,
像是水流死角, 大型造景的正下方!
C. SPS 與 LPS 難共存
會讓普遍的人有這種錯覺的原因, 可能是很大一部分的 LPS 耐受力比較高, 較能在震盪大, 環境差的情況存活下來.
同時不少 LPS 的嘴比較大, 較容易觀察到進食的現象,
因此造就了 LPS 要在 NP比較高, 要餵食的環境; SPS 要在 NP比較低, 不用餵食的環境 的奇怪結論....
ps: 印象幾年前曾看到有人點評我的缸, 同時有 SPS 與 LPS, 一定是擺拍...
D. 大部分珊瑚靠光就能養了
會有這種想法可能的原因:
1. 餵食造成汙染高,反而讓珊瑚長不好
2. 沒真正見過處在乾淨且有餵食環境的珊瑚 爆發性成長速度 與 發色!
ps: 不要怪有些老手或是水族店老闆建議新手少餵, 因為大多新手的環境都是餵越多污染越多的狀況,
而且新手沒有觀察系統能不能撐下去的經驗, 此時真的是不餵勝有餵!
(但墨守不餵成規過頭, 有可能反而會迎來更糟糕的處境! 貧瘠)
能有耐心看完上面那麼多字卻還沒跳出回上一頁的人, 感謝你們堅持到這裡了~
接下來才要進入真正的主題: 魚和珊瑚以食為天
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大家常搞反了, 才會讓水族之路難度提升~
錯誤的方式:
由魚缸空間決定養多少魚和珊瑚 -> 發現系統處理不了這麼多生物的汙染
-> 抑制餵食量 -> 魚和珊瑚呈弱勢 -> 魚容易生病, 珊瑚容易被藻類搶走資源
-> 強勢種類變成藻類與壞菌 -> 更不敢餵進入惡性循環!
正確的方式:
由魚缸系統能處理的汙染量決定養多少魚和珊瑚 -> 糧與錢(其他環境因素)給足給滿
-> 魚和珊瑚過的滋潤, 自然成為缸內強勢物種 -> 煩惱常要修剪或是擴缸的困擾...
有足夠的食物, 魚與珊瑚才有 健康 與 成長 的本錢, 但這也不是告訴大家, 只要顧吃的就好!
要養好珊瑚, 有些基礎還是要先能顧好, 後面才能談吃的問題~
(就如人要生存, 除了吃飯喝水, 還得要有 空氣 與 太陽 一樣)
下面這篇連結, 是關於A屬珊瑚的基礎知識, 很值得大家花些時間去看~
ps: 用這基礎觀念及方式養珊瑚, 同樣適用 LPS!
為了搞吃的, 又想儘可能讓汙染變少, 我就把腦筋動到魚缸中,
以下一些操作, 讓我觀察到珊瑚會有攝食反應:
1. 手動磨沸石
2. 手動磨擦側濾槽中的缸壁及器材表面(黏滑的微膜)
3. 在魚缸中刷造浪上的髒污
4. 弄傷鈕扣
5. 剪斷硬骨分泌黏液, 刮出骨粉
6. 刷玻璃上的微塵藻
7. 刮玻璃時順便攪動底砂
看看上面的操作, 是不是幾乎都違反了原本的認知, 但我卻是做的越勤快, 骨毛炸得越爆裂~
有些老生常談的說法, 就越來越覺得太過片面~
A. 少動手弄魚缸, 魚缸的狀態反而會更好~
B. 不要翻動底砂~ (甚至不要鋪砂)
C. SPS 與 LPS 難共存 (甚至有人把這兩類分為兩種不同水質需求)
D. 珊瑚大部分靠光就能養了
關於這些說法, 不知大家心中是如何理解的?
我先說說我的想法(或許一段時間後, 我又會有不同的感悟~)
A. 到底多動手還是少動手好?
關鍵在於你清不清楚到底哪些操作對珊瑚是好的!
大致依序有下列四種排名: (由好到壞)
i) 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那越勤奮的動手, 珊瑚狀況會越發勢不可擋!
=> 下一步就是要想辦法讓手動操作變成機器自動化代勞, 才能把心力花在思考如何再提升的問題上.
ii) 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不常動手.
=> 知道關鍵操作是甚麼, 能夠判斷何種問題是致命危機, 非必要不必常出手. (舒適的維持這個興趣)
iii) 不完全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不常動手.
=> 這個時期屬於摸索期, 動手有可能轉好, 也有可能變差, 所以少動手多觀察(多爬其他魚友的經驗), 是比較好的策略.
iv) 不完全清楚做甚麼對珊瑚缸是好的, 常常動手.
=> 與上個情況類似, 動手有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 但通常變壞了後, 可能要付出很多代價與時間來復原, 所以動(賭)越多, 輸越慘的機率很高!
ps1: 不管你現在在第幾層, 手下水前一定要用洗手乳把手洗乾淨! 非常重要!
ps2: 動手時, 切記一次不要改變太多變因, 這樣才能知道每一次出手的影響到底是正向還是反向.
B. 不要翻動底砂~ (甚至不要鋪砂)
除了厚砂系統(培養厭氧層), 其他健康的砂層, 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意翻動的!
為什麼大家的經驗都是越翻動越糟糕?
=> 因為大多人的底砂都不健康!
維持底砂健康的關鍵?
=> 砂面要有流通的水(亂)流
若是有底砂底部出現黑色髒污, 臭水溝味的經驗, 可以回想看看, 這些位置是不是大多出現在比較沒有水流的區域,
像是水流死角, 大型造景的正下方!
C. SPS 與 LPS 難共存
會讓普遍的人有這種錯覺的原因, 可能是很大一部分的 LPS 耐受力比較高, 較能在震盪大, 環境差的情況存活下來.
同時不少 LPS 的嘴比較大, 較容易觀察到進食的現象,
因此造就了 LPS 要在 NP比較高, 要餵食的環境; SPS 要在 NP比較低, 不用餵食的環境 的奇怪結論....
ps: 印象幾年前曾看到有人點評我的缸, 同時有 SPS 與 LPS, 一定是擺拍...
D. 大部分珊瑚靠光就能養了
會有這種想法可能的原因:
1. 餵食造成汙染高,反而讓珊瑚長不好
2. 沒真正見過處在乾淨且有餵食環境的珊瑚 爆發性成長速度 與 發色!
ps: 不要怪有些老手或是水族店老闆建議新手少餵, 因為大多新手的環境都是餵越多污染越多的狀況,
而且新手沒有觀察系統能不能撐下去的經驗, 此時真的是不餵勝有餵!
(但墨守不餵成規過頭, 有可能反而會迎來更糟糕的處境! 貧瘠)
能有耐心看完上面那麼多字卻還沒跳出回上一頁的人, 感謝你們堅持到這裡了~
接下來才要進入真正的主題: 魚和珊瑚以食為天
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大家常搞反了, 才會讓水族之路難度提升~
錯誤的方式:
由魚缸空間決定養多少魚和珊瑚 -> 發現系統處理不了這麼多生物的汙染
-> 抑制餵食量 -> 魚和珊瑚呈弱勢 -> 魚容易生病, 珊瑚容易被藻類搶走資源
-> 強勢種類變成藻類與壞菌 -> 更不敢餵進入惡性循環!
正確的方式:
由魚缸系統能處理的汙染量決定養多少魚和珊瑚 -> 糧與錢(其他環境因素)給足給滿
-> 魚和珊瑚過的滋潤, 自然成為缸內強勢物種 -> 煩惱常要修剪或是擴缸的困擾...
有足夠的食物, 魚與珊瑚才有 健康 與 成長 的本錢, 但這也不是告訴大家, 只要顧吃的就好!
要養好珊瑚, 有些基礎還是要先能顧好, 後面才能談吃的問題~
(就如人要生存, 除了吃飯喝水, 還得要有 空氣 與 太陽 一樣)
下面這篇連結, 是關於A屬珊瑚的基礎知識, 很值得大家花些時間去看~
ps: 用這基礎觀念及方式養珊瑚, 同樣適用 LPS!
為了搞吃的, 又想儘可能讓汙染變少, 我就把腦筋動到魚缸中,
以下一些操作, 讓我觀察到珊瑚會有攝食反應:
1. 手動磨沸石
2. 手動磨擦側濾槽中的缸壁及器材表面(黏滑的微膜)
3. 在魚缸中刷造浪上的髒污
4. 弄傷鈕扣
5. 剪斷硬骨分泌黏液, 刮出骨粉
6. 刷玻璃上的微塵藻
7. 刮玻璃時順便攪動底砂
看看上面的操作, 是不是幾乎都違反了原本的認知, 但我卻是做的越勤快, 骨毛炸得越爆裂~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