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中同樣也都有針對PO4的釋放做測試,而結果中則發現釋放的速度基本上會遠遠慢於吸收的速度。仔細拜讀了一下上述兩位的文章,感覺他們實驗的區間屬於高PO4區間啊….
不知道會不會有誤差?
首先,論文裡比較多探討的是吸收…
PO4的吸收跟你提到的Ca有關聯跟溫度,鹽度甚至ph有關聯。這些都還可以理解。
但感覺用在實際的珊瑚缸中似乎不那麼單純啊~
霰石對PO4的吸收通常可快速達到平衡,不過釋放時大約只有20%會比較快釋出,剩下的部分會需要更長的時間。
實際在缸內的確會有其他變因,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我認為會是有效表面積以及碳酸鈣外其他物質的吸收。
有效表面積除了使用的沙石粗細外,還會受到暴露的程度以及上頭是否有再蓋上其他結晶或生物膜等物質影響。
此外磷酸根離子本來就很容易黏到各種東西上,因此除了碳酸鈣外也有很多其他物質也會貢獻PO4的吸收,其中也包含了許多有機物。不過這些物質的吸收和釋放表現就不見得會和碳酸鈣一樣,只是影響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就不一定了。
我自己剛好前陣子在進行碳源實驗時有在前測中觀察到一個蠻有趣的現象。我的實驗設置是在1L的海水中打氣並放入20g在我其中一缸躺了很久的Seachem Matrix。這濾材的確切成份我也不確定,不過顯然不是碳酸鈣。
實驗的六組重複系統我都在第一天將PO4提升至0.14ppm,結果在啥都沒幹只有打氣的情況下所有系統的PO4都在兩天後全部歸零了(NO3全程都在10ppm以上)。
在那之後我又直接補入了0.5ppm的PO4,但這次下降速度就慢了非常多,在沒有添加碳源的control中過了兩周才降了約0.2ppm(有加足量碳源的組別下降速度明顯快很多),不過一開始的降低到底是生物性的還是非生物性的就還需要我再用新的濾材試一遍才能知道。
除非你用的沙石已經包含了大量PO4,否則它們的表現也只會像是個緩衝系統而已,並不代表就沒辦法控制。只是說你在提升時等同要當作還有一個消耗源;而降低時則要多考量一個供應源。原因有幾個。
首先,如果論文結論可以用在珊瑚缸。(即撇除其餘因子)那麼,意即一開始設缸的沙量跟造景等等條件就決定了你缸子PO4的位置。(只要不過度添加的話。)
但這和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甚至很多沒鋪沙的PO4一樣頗高。
至於沒什麼表面積的缸若PO4爆表高概率就純粹只是輸入太多或有其他限制因子影響生物利用而已。
他自己是說低於建議量,不過實際是多少我也不清楚。Reef roof這確實很影響P,但她是不是加太多啊。我大概都當晚或是隔天提升個0.02-0.03左右而已。
所以後來操作上我都會在餵食後下碳源補菌。
你碳源的添加量是用KZ建議劑量嗎?也許你可以試試不加菌和碳源看PO4是不是其實也一樣會自己降回來。
PO4的確也可能發生,原理基本上和N或P一方見底會讓另一邊降不下來差不多。這觀點似乎很合理。
是不是也能套用在P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