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剛入坑時的確多數人都會建議不要用珊瑚骨當底材,原因不外乎就是上述提到的藏汙納垢或翻沙生物難清,十年來我也一直沒什麼懷疑。

不過實際自己養過後倒是沒有遇到什麼特別的障礙。至於美觀的問題坦白講我目前是看得挺開心的,反倒還開始覺得普通的白沙有點無聊XD
我甚至認為珊瑚骨鋪底還更適合SPS缸一點,因為水流的調整限制少了很多,可以做到更接近裸缸的設計。

順便來聊聊幾個大家常提到的基材優缺點好了。
1. 藏汙納垢
很多玩家都會認為舖沙or珊瑚骨會造成營養鹽或是有機污染更容易累積,我也還算可以理解這個觀點的邏輯是什麼。

多數支持這方面的論點的玩家會說這些沙石會讓本來可以被物理過濾移除的顆粒有機物被卡住,只能在原地分解。
倘若你缸中主要的輸出手段就是靠這些物理過濾的話那的確這個說法還蠻合理的,然而我認為這個狀況不見得符合所有海水缸的情境。

https://reefs.com/magazine/elementa...-skimmer-actually-remove-from-aquarium-water/
借用一下Feldman的數據。
在實驗中他取了缸子一個禮拜的蛋白廢水做成分分析,其中以P為例,一周的移除量全換算成PO4的話總共是((3.31×0.08%)+(5×0.46%))
×1,000×95÷31÷(168×3.785)=0.12ppm。
不過在我自己很多的缸子一天內就可以吃到近0.1ppm了(無任何其他營養鹽輸出手段),所以這一點點的營養鹽控制效果對很多生物性消耗高的缸子來說可能不會太明顯。
當然啦,餵食量大的缸子想降營養鹽的話底沙的確是可能拖後腿(由其PO4又很容易黏到碳酸鈣上),但反之很多消耗本來就高的缸中,“顆粒有機物卡在底沙中被分解產生營養鹽”這個問題就不見得有什麼顯著影響了。

再來談談有機污染的部分。雖然也常常聽到玩家認為底沙會造成缸內有機物loading增加,但和無機營養鹽不同的是我目前倒完全沒看過任何證據證實舖底沙真的會導致缸內總有機物累積比較多。

https://reefs.com/magazine/further-studies-on-protein-skimmer-performance/
再借一次Feldman的實驗。
這一篇中他比較了餵食缸子使水體的總有機物增加後開不開蛋白的影響,結果發現有沒有蛋白對總有機物的濃度變化沒有看得出的影響,一樣都在八個小時左右就降回來了。
這結果代表至少在他的缸中主要的水體有機物消耗仍然是生物性的(而且分解速度很快),因此東西有沒有卡在沙裡顯然是沒什麼差,甚至底沙上的微生物可能還有助於分解其他物理過濾難以移除的物質(不過我同樣也還沒看過缸內的實驗證據就是了)。


2. pH/KH 緩衝
這點我覺得主要是源自淡水的觀念,但在海水環境下不見得適用。
若你直接把霰石材質的珊瑚沙或珊瑚骨丟到淡水裡跑一陣子平衡,你會發現pH雖然可能會提升一點但頂多略高於7,要有顯著的緩衝效果也要在酸性環境。
如果海水缸整體pH低到珊瑚沙的緩衝能明顯作用的程度那你大概有更嚴重的問題要處理了,因此這個效果在高pH的海水環境中幾乎沒什麼用。

而KH的話雖然在沙石內部的低pH區也會導致部分的碳酸鈣溶解增加KH,但這個供應比例非常的低,大概也只有FO之類的低消耗缸長期下來才比較看得出來。

另外海水缸中大量的鎂離子和有機物也會隨著時間黏到碳酸鈣表面上,因此這些有限的緩衝效果隨著結晶表面被佔滿也只會更不明顯而已,甚至底沙上頭大量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反而還可能拉低pH。


3. 培菌面積
我認為絕大多數珊瑚缸玩家都過於重視表面積和硝化作用的重要性了。
表面積的部分我之前引用一下之前的回覆:
其實以我目前讀到的資料來看單位面積所能行的硝化作用根本遠超多數水族玩家的想像

https://oak.go.kr/central/journallist/journaldetail.do?article_seq=11581
以上面這篇韓國的研究為例,他們用100L的缸子以24L/min的流速通過過濾器來測試三種濾材的效果。
取其中單位面積效率最低的沙濾,在以TAN 5g m^3/day輸入氨時,單位面積除氨率為5mg m^2/day。

若以NH4+換算,5mg的TAN約為6.4mg的NH4+,若是在100L的水體等同每平方公尺一天可以處理0.064ppm的總氨。
再用赤子大這篇的數據來換算,無餵食情況100L水體一隻15cm金刀一天可以產生0.336ppm的總氨,也就是說只要約5平方公尺就足以處理(這應該隨便一點沙子就有了)。

所以我現在是幾乎不會去擔心濾材量不足這種問題,因為多數缸子的表面積通常已經很夠了。
此外我也不認為硝化作用在珊瑚缸中有多重要,因為絕大多數有共生藻的珊瑚是幾乎不會有氨的淨產出,反而還會消耗氨。因此對珊瑚來說硝化作用唯一在做的也只是把他們偏好的氨轉成沒那麼偏好的硝酸鹽。

當然啦,底材的確也不單單是拿來處理氨,也有可能像我前面提到的扮演協助分解部分有機物的角色,因此若是為了比較偏生態層面的原因想來玩沙的話我倒覺得還算合理,只是表面積這東西我是覺得真的可以丟一邊了……


4. 沙石要定期更換
我也認為適當的更換部分沙石基材在某些情境下對缸子是有幫助的,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絕對不是必須的操作,因為我也知道許多十幾二十年養得好好的缸子就一直用著開缸時的沙石沒有新增。
以活石為例,許多歐美玩家根本買不到像我們這樣便宜的活石,所以別說換活石了,很多缸子也從來就沒放過半顆活石,完全只靠珊瑚基石引種。
底沙的概念也類似,不過其中一個差別在於沙子本身更容易隨著時間緩慢溶解,因此有些使用細沙的玩家與其說是更換不如說是直接補充溶到消失的部分。

至於孔隙堵塞這點實在是很難說服我到底有啥顯著影響。
多數被玩家判斷為這個問題的狀況我認為都不是源自那些微細孔隙的堵塞,而只是單純的水流配置不良而已,不然我是不認為堵幾個洞會是養不好的主因。
 
如果能規律換水認真清汙泥吸底砂,鋪或不鋪個人經驗是差異不大.
但通常只會越來越懶,終究裸缸還是好照顧一點. 裸缸缺點是汙泥粉塵易堆積不美觀
裸缸大換水通常可以解決大部分水質的問題,而鋪砂尤其砂越多的就不一定了,鋪砂終究是多了些變數.
 
而且拿來當底沙更是難辦啊…
不好看又要定期換….很suffer

厲害的人應該是都能養吧
但至少我看過漂亮的缸都是有撲沙的
整體會明亮非常多。
夠厲害能把沙顧的很白整個缸子看起來會非常的美。
我也喜歡鋪砂的缸子,但是活石難免會有碎屑,這時候就會很頭痛
通常我會用有洞洞的鏟子能撈多少算多少(有點像貓砂鏟的概念),水流不良處如果比較多堆積的時候就整把吸掉,反正之後再補砂了
 
我也喜歡鋪砂的缸子,但是活石難免會有碎屑,這時候就會很頭痛,通常我會用有洞洞的鏟子能撈多少算多少(有點像貓砂鏟的概念)
你是說活石崩解在沙上?
這種通常都很小很細微吧 不用特別鏟啊
正常來說看不出來吧….
生物翻一翻就不見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很難全區都白沙。
因為我沙上也有放珊瑚會有循環不好的區域容易有紅泥或是一點點藻,這都比所謂崩解的活石還明顯才對。
儘管如此,藍光打下去其實不明顯的⋯
關燈後才會知道沙上原來有那麼多藻

下面影片是之前餵食尼羅河的影片
底下的沙也有藻,但在藍光下其實看不太出來的~

所以儘管不能跟大神的缸一樣潔白還是能達到美觀的作用。
又省去裸缸還得清潔跟刷底下的問題
(到最後基於各種原因通常都不會刷,之後就是鈣藻橫生)
 
請問大家到底要不要鋪底沙
可以給我點意見嗎
我會建議你使用乾沙,而不是濕沙,例如粒徑為3-5mm的霰石,3-5cm的淺沙床。濕沙和細菌的組合會為許多人帶來問題,但並非所有人都會遇到。問題在於沙子上會沉積藍藻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薄膜。

使用乾沙之前,浸泡於RO水中幾天,更換幾次水,如果水的PO4為零則理想。

某些材料確實浸出額外的營養,這是需要注意到的地方。

1.不具有任何營養與其它物質浸出到可能
2.材料的材質
3.粒徑的大小
4.沙床的厚度
 
你是說活石崩解在沙上?
這種通常都很小很細微吧 不用特別鏟啊
正常來說看不出來吧….
生物翻一翻就不見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很難全區都白沙。
因為我沙上也有放珊瑚會有循環不好的區域容易有紅泥或是一點點藻,這都比所謂崩解的活石還明顯才對。
儘管如此,藍光打下去其實不明顯的⋯
關燈後才會知道沙上原來有那麼多藻

下面影片是之前餵食尼羅河的影片
底下的沙也有藻,但在藍光下其實看不太出來的~

所以儘管不能跟大神的缸一樣潔白還是能達到美觀的作用。
又省去裸缸還得清潔跟刷底下的問題
(到最後基於各種原因通常都不會刷,之後就是鈣藻橫生)
完全是個人的觀感問題 哈
細的換水可以吸 但是還是會有顆粒狀的
我連缸壁上一點點的綠藻都會把他刷乾淨 哈
 
若是以珊瑚為主的魚缸, 我完全不會考慮使用珊瑚骨!

1. 很容易藏污納垢
當你的魚缸系統成熟後, 各個角落充滿了微生物與好菌, 這些藏污納垢的東西很快就會被解決掉,
但你若是新開的缸, 這些東西會很久都無法被處理掉, 對魚缸的汙染影響會非常大!

ps: 不少人有開缸後NP高到爆表, 然後把這些底砂清一清瞬間見效的經驗吧~


2. 硝化菌不是珊瑚缸系統的主力
若珊瑚缸中沒有非常高密度且食量大的魚, 硝化菌並不是系統的主力,
大家應該不難發現很多廠商的配方, 在後期需要繼續添加的, 幾乎都不是硝化菌!
因此根本沒必要在魚缸中放這些珊瑚骨當作陪菌的積床.

ps: 雖然不是主力, 但也是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以一開始的養水完成氮循環流程還是不能省!


3. 美觀
當魚缸的尺寸越小, 就越需要小尺寸的東西來做出不同層次造景視覺感, 而珊瑚骨是非常粗曠的感覺,
所以當一個一呎到兩呎的魚缸被鋪了珊瑚骨, 那畫面除了不協調外, 立馬讓缸的視覺感又小了非常多!

珊瑚骨在缸內久了, 若是狀況維持的不錯, 最後就會像活石一樣變成附著鈣藻的顏色,
與白色珊瑚底砂相比, 整個缸的視覺感就暗沉了, 除了反射光照亮珊瑚底部陰暗面的效能差以外(幾乎是沒有),
整體視覺感也很差.... (暗黑 vs 明亮 我喜歡後者)


4. 長期維護問題
常有人說濾材或是活石一兩年要換一次, 我個人的經驗則不然,
只要缸內的水流及循環有配置好, 這些東西是不需要更換的, 若缸內都已是成景的大骨,
怎麼可能還把骨劈掉然後換掉底下的活石(礁石座);
底砂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底砂已經長時間在缸內成為系統主力的一部分, 那整個移除置換,
就是一個很大的震盪變動!

我知道不少做水草造景的, 成景後沒多久就翻掉重新玩新的(幾個月的周期);
然而珊瑚成長的速度並沒有水草快, 所以任何配置, 都要以長時間不用變動的前提來考量.


5. 砂層生物
珊瑚砂上是很多可愛及功能性生物的棲息地, 若變成了珊瑚骨, 則少了非常多飼養及觀賞這些生物的樂趣!


6. 成功案例稀少
網路資訊發達, 讓我們非常方便迅速的找到養珊瑚成功的案例,
所謂的成功不是養活, 是要有成長有發色並長時間的維持, 而這時間至少是三年以上,
有很多養沒幾個月插花插滿的缸, 沒甚麼參考價值...
而在成功的案例中, 幾乎找不到在缸內鋪珊瑚骨還養得很漂亮的! (我是完全沒看過....)
 
若是以珊瑚為主的魚缸, 我完全不會考慮使用珊瑚骨!

1. 很容易藏污納垢
當你的魚缸系統成熟後, 各個角落充滿了微生物與好菌, 這些藏污納垢的東西很快就會被解決掉,
但你若是新開的缸, 這些東西會很久都無法被處理掉, 對魚缸的汙染影響會非常大!

ps: 不少人有開缸後NP高到爆表, 然後把這些底砂清一清瞬間見效的經驗吧~


2. 硝化菌不是珊瑚缸系統的主力
若珊瑚缸中沒有非常高密度且食量大的魚, 硝化菌並不是系統的主力,
大家應該不難發現很多廠商的配方, 在後期需要繼續添加的, 幾乎都不是硝化菌!
因此根本沒必要在魚缸中放這些珊瑚骨當作陪菌的積床.

ps: 雖然不是主力, 但也是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以一開始的養水完成氮循環流程還是不能省!


3. 美觀
當魚缸的尺寸越小, 就越需要小尺寸的東西來做出不同層次造景視覺感, 而珊瑚骨是非常粗曠的感覺,
所以當一個一呎到兩呎的魚缸被鋪了珊瑚骨, 那畫面除了不協調外, 立馬讓缸的視覺感又小了非常多!

珊瑚骨在缸內久了, 若是狀況維持的不錯, 最後就會像活石一樣變成附著鈣藻的顏色,
與白色珊瑚底砂相比, 整個缸的視覺感就暗沉了, 除了反射光照亮珊瑚底部陰暗面的效能差以外(幾乎是沒有),
整體視覺感也很差.... (暗黑 vs 明亮 我喜歡後者)


4. 長期維護問題
常有人說濾材或是活石一兩年要換一次, 我個人的經驗則不然,
只要缸內的水流及循環有配置好, 這些東西是不需要更換的, 若缸內都已是成景的大骨,
怎麼可能還把骨劈掉然後換掉底下的活石(礁石座);
底砂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底砂已經長時間在缸內成為系統主力的一部分, 那整個移除置換,
就是一個很大的震盪變動!

我知道不少做水草造景的, 成景後沒多久就翻掉重新玩新的(幾個月的周期);
然而珊瑚成長的速度並沒有水草快, 所以任何配置, 都要以長時間不用變動的前提來考量.


5. 砂層生物
珊瑚砂上是很多可愛及功能性生物的棲息地, 若變成了珊瑚骨, 則少了非常多飼養及觀賞這些生物的樂趣!


6. 成功案例稀少
網路資訊發達, 讓我們非常方便迅速的找到養珊瑚成功的案例,
所謂的成功不是養活, 是要有成長有發色並長時間的維持, 而這時間至少是三年以上,
有很多養沒幾個月插花插滿的缸, 沒甚麼參考價值...
而在成功的案例中, 幾乎找不到在缸內鋪珊瑚骨還養得很漂亮的! (我是完全沒看過....)
果然這文筆組織能力就是不一樣啊
完全就是我要講的啊~

漂亮的缸真的是沒看過鋪珊瑚骨的
都是裸缸或是鋪沙
想當初也是被這樣的美缸騙下海的
 
我的顧沙子經驗倒是挺輕鬆的,基本上就是沒在顧
放隻海參,甚至蝦虎都不用,就可以清的蠻乾淨的了,還有一些死角,水流差或是太擠海參進不去再調整一下就好

如果說砂面上長一堆藻,那同時石頭缸壁大概也都是一片藻,那只是整缸的狀態而已,就算是裸缸,狀態不好也是會長一堆

當然初期舖沙也許比較容易累積髒污造成上述情況,我本身沒養過裸缸,就無從比較了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