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營養鹽的一些資訊與觀念整理

這也就是我會想寫這篇文章的主因,因為很多的爭論議題其實也不見得真的有什麼矛盾之處,只是大家討論時往往會忽略掉太多變因。
就好比一群學生在用單次考試的成績爭誰數學最好,結果原本準備充分練題精熟的A學生當天剛好烙賽考輸連題都看不懂幾道的B學生,然後最後大家的結論變成B數學更好。

不過水族圈中的“迷思”有時候情況也是挺兩極的。有些大家覺得是玄學的未解謎團其實只要多花點時間翻翻文獻就會發現根本幾十年前甚至幾個世紀前就已經有人釐清了;反之有些一直被當作基本常識的資訊在仔細分析後可能會發現其實壓根就沒有任何證據能支持,甚至連邏輯都不見得通順。



我也認同缸內無機營養鹽濃度在很多情境下會影響藻類的生長,不過我通常是不會把營養鹽的數據本身當作處理藻類問題的主軸。

主要原因和我這篇中頻繁提到的“限制因子”這個概念有關。倘若缸內A物質是藻類生長的限制因子,那麼補充更多A物質的確可以讓藻類長得更好;然而當藻類對於A已經不缺乏的時候,再提供更多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這就好比拿一塊麵包給一個快餓死的人v.s.給一個吃飽喝足的人滿漢全席,哪個情境對當事人的差異比較大應該不言而喻。

假如一位有藻類增生問題的玩家缸中NO3現在是50ppm的話,我不認為單純降到5ppm會有什麼差異。
不過這當然也只是純粹以可測的濃度來看。倘若他是透過降低餵食來達成NO3濃度下降的效果,我會預期銨的輸入量也會跟著變少。因此雖然在這個情境下NO3並非限制因子,但在銨缺乏後原先猖狂的藻類也許生長就這樣受限了。

例如我自己的缸中也可以明顯觀察到添加銨後藻類生長加速的情況(擦缸壁頻率增加),只是通常整個過程中我的銨/氨、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數據都是不會有任何測得出的變動的。
這也是為何比起執著於控制數據本身(餐桌or冰箱裡有多少東西),我會比較建議先把重點放在調整操作上並配合仔細觀察生物以及缸況(小孩到底有沒有吃飽,還是都餵蟑螂老鼠了)。

數據當然很有參考價值,不過它們終究也只能提供一些線索來協助你做出判斷,而無法直接給出一個解答。
這個我用一句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用戶通常都是看到健康檢查出現紅字時,才想到要養身運動健身.....

水族箱也是,沒出問題前不太會先做其調整,
排除一些習慣真的很好的人(可能10%吧),多數的人都是暴掉的NP,
所以數據其實對他們來說就至少是健檢的紅字,而不是成為入院後的(上岸)
 
很多時候並沒有誰一定100%正確,學界也是不斷的推翻前人才能得出新的學問

因為其他變因數去影響
比如藻類不吸收KH,但PH會不會影響KH?
而藻類影響PH大不大?
所以就是不一定只有A得出B,而是有很多交差影響的因素,尤其是海水缸

所以營養鹽跟藻像關係大不大,至少實務經驗上,我覺得是大的
同意啊
所以我其實比較在意做了A操作得出B結果這件事本身是不是正確。
至於A怎麼影響到B裡面的理論固然重要但若是講不清也沒關係。反正目的達到了。
當然,這樣有可能造成無法適用所有情況就是了

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的缸中撤掉藻桶(A),kh消耗減少(B)。
對我來說知道這個結論是最重要的!
至於中間的過程,能找到固然好,要是找不到也沒關係就是了哈哈哈

至於PH什麼的其實我都對過了,真的覺得沒差異。所以,我目前還是傾向藻類消耗啦。畢竟拿掉前後差異太明顯了。

海水缸好玩就好玩在沒有個絕對標準,操作大相徑庭卻都能養好的大有人在~
找到自己的方式,想辦法養好,應該就是樂趣所在吧~
還有在這中間做的實驗、嘗試都不失為一種樂趣(或是煩惱?)😂
 
同意啊
所以我其實比較在意做了A操作得出B結果這件事本身是不是正確。
至於A怎麼影響到B裡面的理論固然重要但若是講不清也沒關係。反正目的達到了。
當然,這樣有可能造成無法適用所有情況就是了

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的缸中撤掉藻桶(A),kh消耗減少(B)。
對我來說知道這個結論是最重要的!
至於中間的過程,能找到固然好,要是找不到也沒關係就是了哈哈哈

至於PH什麼的其實我都對過了,真的覺得沒差異。所以,我目前還是傾向藻類消耗啦。畢竟拿掉前後差異太明顯了。

海水缸好玩就好玩在沒有個絕對標準,操作大相徑庭卻都能養好的大有人在~
找到自己的方式,想辦法養好,應該就是樂趣所在吧~
還有在這中間做的實驗、嘗試都不失為一種樂趣(或是煩惱?)😂
剛好上週五採收了一些線藻,就順便再來實驗一次。

兩桶海水打氣,一桶放入線藻,一桶空桶
PH84_250802233603_09a66.jpg


有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2
PH84_250802233649_5b950.jpg


沒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3
PH84_250802233800_b3300.jpg


有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8
PH84_250802233854_d8d56.jpg


沒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7
PH84_250802233932_29f46.jpg


線藻以珊瑚缸用的燈具照明,每日12hr
PH84_250802232940_748d6.jpg


線藻所在處PAR約一百初頭
PH84_250802233451_2505e.jpg


經過180小時後,實驗第八天關燈前pH為8.34,可以明顯看出光合作用的影響
PH84_250802234141_fb35d.jpg


沒有藻的桶子pH則為8.10
PH84_250802234448_423ad.jpg


有藻的桶子在一週後KH測量值為6.9
PH84_250802234614_3b51b.jpg


沒有藻的桶子一週後KH測量值則為6.8
PH84_250802234748_d8d86.jpg


與Day1相比(上圖),Day8(下圖)的藻量已經可以看出一點生長了
PH84_250802234859_9730c.jpg

PH84_250802235044_53c09.jpg
 
最後編輯:
剛好上週五採收了一些線藻,就順便再來實驗一次。

兩桶海水打氣,一桶放入線藻,一桶空桶
PH84_250802233603_09a66.jpg


有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2
PH84_250802233649_5b950.jpg


有藻的桶子平衡半小時後pH為8.13
PH84_250802233800_b3300.jpg


有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8
PH84_250802233854_d8d56.jpg


沒藻的桶子起始KH測量值為6.7
PH84_250802233932_29f46.jpg


線藻以珊瑚缸用的燈具照明,每日12hr
PH84_250802232940_748d6.jpg


線藻所在處PAR約一百初頭
PH84_250802233451_2505e.jpg


經過180小時後,實驗第八天關燈前pH為8.34,可以明顯看出光合作用的影響
PH84_250802234141_fb35d.jpg


沒有藻的桶子pH則為8.10
PH84_250802234448_423ad.jpg


有藻的桶子在一週後KH測量值為6.9
PH84_250802234614_3b51b.jpg


沒有藻的桶子一週後KH測量值則為6.8
PH84_250802234748_d8d86.jpg


與Day1相比(上圖),Day8(下圖)的藻量已經可以看出一點生長了
PH84_250802234859_9730c.jpg

PH84_250802235044_53c09.jpg
很棒~
但誠如上面所說
理論很讚很重要
但在能解釋發生的現象之前
結果比背後的原因重要啊…..(對一般玩家而言😂

做實驗肯定是得追求真理啦~
但我畢竟只在乎自己的缸子就是了

你的這些研究也是很棒的喔
畢竟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用藻桶跟藻屏了呢。

是說我還有個小小的疑問
如果這個實驗跟缸子一起運轉的話結果會一養嗎?
另外就是為什麼這種水的kh不會掉呢?
(我自己養水期基本上都會掉kh,純放水沒濾材沒活石只有循環)
我現在這缸養水的時候還養到我以為apex trident 壞掉呢(kh太低)
一開始沒放活石是因為活石還沒到貨加上還在裝潢。
 
很棒~
但誠如上面所說
理論很讚很重要
但在能解釋發生的現象之前
結果比背後的原因重要啊…..(對一般玩家而言😂

做實驗肯定是得追求真理啦~
但我畢竟只在乎自己的缸子就是了

你的這些研究也是很棒的喔
畢竟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用藻桶跟藻屏了呢。

是說我還有個小小的疑問
如果這個實驗跟缸子一起運轉的話結果會一養嗎?
另外就是為什麼這種水的kh不會掉呢?
(我自己養水期基本上都會掉kh,純放水沒濾材沒活石只有循環)
我現在這缸養水的時候還養到我以為apex trident 壞掉呢(kh太低)
一開始沒放活石是因為活石還沒到貨加上還在裝潢。
雖然歪樓是站上慣例,這樣不好,但我也來一起歪一下~~

J大的實驗很簡單,直接給結論就是藻不吃KH,主要是用來把水族館的A跳到F的結論否定(藻吃KH)
科學實驗應該是最簡單後再陸續加入其他變數,如同P大所說的如果跟缸子一起運轉(加入變數)
我認為KH是會掉的(也就是一樣的缸,只有差在有藻跟沒藻的情況),附合水族館給的結論

通常水族箱的藻缸(屏),燈不關的,所以PH會上升,而PH較高的情況,KH利用率較佳,
相信J大的資料中應該有,PH跟KH也一直是相關聯的,如果再加上活石缸,珊瑚的數量
藻缸的數量,甚至藻會定期生長,是否有定期修剪這許多變數,KH當然就會也跟著上上下下囉~~

好歪樓了~~,所以藻缸在海水缸,直接跳結論,應該是對營養鹽有幫助,PH有正向,
但KH波動需注意,好我講完了,沒有實驗~~參考看看
 
很棒~
但誠如上面所說
理論很讚很重要
但在能解釋發生的現象之前
結果比背後的原因重要啊…..(對一般玩家而言😂

做實驗肯定是得追求真理啦~
但我畢竟只在乎自己的缸子就是了
對我來說原理和操作的確有同等的重要性。
畢竟比起單純自己養好,我更在乎我分享的這些資訊和觀念到底能不能幫到其他人。
因此若一個操作只有我能成功而且還不知道原因的話那它對我而言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你的這些研究也是很棒的喔
畢竟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用藻桶跟藻屏了呢。

是說我還有個小小的疑問
如果這個實驗跟缸子一起運轉的話結果會一養嗎?
另外就是為什麼這種水的kh不會掉呢?
(我自己養水期基本上都會掉kh,純放水沒濾材沒活石只有循環)
我現在這缸養水的時候還養到我以為apex trident 壞掉呢(kh太低)
一開始沒放活石是因為活石還沒到貨加上還在裝潢。
在沒有額外加東西到缸子裡的情況下,海水缸內的KH變動必定是源自於硝酸鹽的產出和消耗以及鈣化作用,所以線藻本人基本上不可能在不耗硝酸鹽的情況下動到KH(就算耗了也是提升KH)。
我認為這項資訊最大的重要性在於讓玩家可以用2.8dKH:18~20ppm Ca這個比例很好的預測缸內消耗狀況。而鈣反、石灰水、甲酸鈣等平衡的補充手法也因此能被玩家廣泛使用而不會造成缸子補充比例跑太誇張。

不過就像上面安大提的,pH的上升的確也會使鈣化作用加快(生物性和非生物性都是),因此如果串聯的缸內有其他碳酸鈣晶種(e.g. 新的沙子or石頭)、馬達或加溫棒之類的高溫環境、或珊瑚等鈣化生物,我會預期在有線藻行光合作用的缸子中整體的KH消耗量會跟著增加(若過程中生物都維持健康)。

這些因素中,乾淨晶種所促使的鈣化其實就是很多沒生物的新缸KH會消耗的原因。
在養了一段時間的缸內,碳酸鈣表面會被鎂、有機物、磷酸根等各種東西蓋滿,因此很難再有更多碳酸鈣沉澱下去。
反之若是乾淨的新沙石(甚至是缸子上的一些水垢),很容易就會讓更多碳酸鈣被拉來繼續沉澱(因為海水的碳酸鈣濃度早就是過飽和了),直到表面被蓋滿後這個現象才會慢慢變得不那麼明顯(不過也是用同樣的KH及鈣的比例來消耗就是了)。
 
由實驗看來,所以這兩者在經過一週時間後,兩者KH都增加了0.1,請問這是合理的嗎
 
最後編輯:
由實驗看來,所以這兩者在經過一週時間後,兩者KH都增加了0.1,請問這是合理的嗎
Hanna HI772 claim的accuracy為:“±0.3 dKH ±5% of reading”,因此0.1dKH的差異完全在誤差範圍的抖動內。

另外雖然過程中我有持續補充蒸發的水維持同樣的鹽度測量數值(以Hanna HI98319測試),但少量的鹽度偏差也有可能導致讀值的輕微偏離。比如說鹽度從35 PSU上升至35.5 PSU就會使原本6.8dKH的值上升至6.8×35.5÷35≈6.9dKH,不過這個鹽度差異就不見得能很精準的被測量設備抓到了。
 
Hanna HI772 claim的accuracy為:“±0.3 dKH ±5% of reading”,因此0.1dKH的差異完全在誤差範圍的抖動內。

另外雖然過程中我有持續補充蒸發的水維持同樣的鹽度測量數值(以Hanna HI98319測試),但少量的鹽度偏差也有可能導致讀值的輕微偏離。比如說鹽度從35 PSU上升至35.5 PSU就會使原本6.8dKH的值上升至6.8×35.5÷35≈6.9dKH,不過這個鹽度差異就不見得能很精準的被測量設備抓到了。
請教,那溫度呢
 
對我來說原理和操作的確有同等的重要性。
畢竟比起單純自己養好,我更在乎我分享的這些資訊和觀念到底能不能幫到其他人。
因此若一個操作只有我能成功而且還不知道原因的話那它對我而言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是做實驗跟一般玩家的區別了
我們畢竟對應的是自己的缸。
從你的實驗頂多排除掉一個變因而已
結果對我們來說還是最重要的…
總不可能繼續用著讓kh消耗多一倍吧
太重本了。
其實我覺得跟我一樣狀況的玩家應該也不少
所以近幾年藻屏藻桶似乎比較少人在用了

但當然能知道背後的原因絕對最好
會方便之後做判斷囉
在沒有額外加東西到缸子裡的情況下,海水缸內的KH變動必定是源自於硝酸鹽的產出和消耗以及鈣化作用,所以線藻本人基本上不可能在不耗硝酸鹽的情況下動到KH(就算耗了也是提升KH)。
我認為這項資訊最大的重要性在於讓玩家可以用2.8dKH:18~20ppm Ca這個比例很好的預測缸內消耗狀況。而鈣反、石灰水、甲酸鈣等平衡的補充手法也因此能被玩家廣泛使用而不會造成缸子補充比例跑太誇張。

不過就像上面安大提的,pH的上升的確也會使鈣化作用加快(生物性和非生物性都是),因此如果串聯的缸內有其他碳酸鈣晶種(e.g. 新的沙子or石頭)、馬達或加溫棒之類的高溫環境、或珊瑚等鈣化生物,我會預期在有線藻行光合作用的缸子中整體的KH消耗量會跟著增加(若過程中生物都維持健康)。
這也就是我所謂的結果導向
還是得先照實際看到的狀況操作
不然全部背後原理都要搞懂,鐵頭操作的話應該會倒缸。
實在沒辦法都一個一個變因排除
這些因素中,乾淨晶種所促使的鈣化其實就是很多沒生物的新缸KH會消耗的原因。
在養了一段時間的缸內,碳酸鈣表面會被鎂、有機物、磷酸根等各種東西蓋滿,因此很難再有更多碳酸鈣沉澱下去。
反之若是乾淨的新沙石(甚至是缸子上的一些水垢),很容易就會讓更多碳酸鈣被拉來繼續沉澱(因為海水的碳酸鈣濃度早就是過飽和了),直到表面被蓋滿後這個現象才會慢慢變得不那麼明顯(不過也是用同樣的KH及鈣的比例來消耗就是了)。
看來這就是開缸初期kh也掉很快的主因了~
 
這就是做實驗跟一般玩家的區別了
我們畢竟對應的是自己的缸。
從你的實驗頂多排除掉一個變因而已
結果對我們來說還是最重要的…
總不可能繼續用著讓kh消耗多一倍吧
太重本了。
其實我覺得跟我一樣狀況的玩家應該也不少
所以近幾年藻屏藻桶似乎比較少人在用了

但當然能知道背後的原因絕對最好
會方便之後做判斷囉

這也就是我所謂的結果導向
還是得先照實際看到的狀況操作
不然全部背後原理都要搞懂,鐵頭操作的話應該會倒缸。
實在沒辦法都一個一個變因排除
不過除了應用上的價值外,我自己會去做實驗也是因為作為生物學家純粹的好奇心。
除了單純養養缸子和蒐集生物外,讀讀文獻做做實驗學習新知也算是我玩水族的另一大樂趣,至於那些知識有沒有用就另當別論了(反正我們做基礎科學研究的也整天被做應用的笑沒啥用:em01:)。不過這也有可能只是理科宅特有的性格就是了XD

但如果是實際操作的話我的確也覺得比起標準的SOP,多讓玩家們靠著經驗發揮創意整個圈子進步的效率會更好,至於學術上的基礎知識則比較像是後勤,可以提供或排除一些不同的嘗試方向或素材。
畢竟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沒有觀賞水族純靠學術界的話,現在的養殖技術可能還是卡在抽底沙和生化球滴流過濾吧。
 
最後編輯: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