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NO3有顯著變動不然實際的消耗比例基本上不會偏離多少(鈣的比例多半會低一點點,因為鈣化時有一部分會被鎂或鍶給取代,不過也不太會掉出2.8dKH:18~20ppm的範圍)。
我覺得很多人觀察到的比例跑掉其實是來自於測試誤差,尤其是鈣的測量結果。
舉例來說,0.5dKH的消耗用多數市售測試劑或測量設備大概都能看出來,但對應的3.57ppm鈣消耗卻很容易直接被各種測量時的變因蓋掉,所以常常讓人產生“KH會先消耗”的錯覺。
我其實現在會反倒比較推薦用KH的消耗來同步調整兩者的添加量,以避免掉一些雜訊所造成的干擾,至於鈣則是靠長期趨勢來調整即可。
不過我目前發現使觀察到的消耗比例跑掉的另一大因素其實是氯化鈣吸濕導致的重量偏差。
這個現象常常會導致鈣的消耗比例出現實務上不可能發生的偏高狀況,而且在臺灣這種潮濕氣候下又會更嚴重。
之後我可能會再試試看用體積來算會不會穩定一點,因為比起重量,體積會比較不容易受吸濕影響。只是不同來源的氯化鈣粒徑也有一定的差異,我也不太確定這因素影響到底有多大。
我遇到的狀況比較不像是泡製濃度出問題, 因為補充液沒有重新泡, 只是管線沒抽到桶裡的補充液,
缺了一段時間後, 開始重新補充, 發生要額外補超過兩倍以上的用量, 都還無法拉起數值的情況~
使用混和配方, 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沒問題, 但遇到有狀況時, 應該還是要調整,
我忘記是看過哪家廠商的說明書也有提到, 使用綜合配方, 還是要分別測這些元素,
缺了或多了, 都有怎麼處理的 SOP~